查看原文
其他

书业最强音 | 新社长论道2017出版新生态

2017-02-08 李丽萍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此前推出的10位新上任社长的新观察一文,颇受关注。因为“新”,社长们为出版业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观点,尽管“新”,社长却丝毫不显外行,通过同行交流、与员工交心等形式迅速接过了前任的交接棒,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调整和改革,稳中求进。


本文继续“拾珠”,推出4位新社长对2017年业界发展趋势研判,共话出版新生态。(相关链接:书业最强音丨10位新社长2017新观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以专业化创造出版新机遇

才大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


作为出版新人,我更多的是从外行人的角度来看出版,即消费者、读者对出版社有何期待和希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发展一直与轻工行业的发展同步,主要关注吃、喝、玩、乐、娱、教、行7大日常生活领域。对于轻工社来说,现在面临的竞争环境和10年前轻工行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类似的,专业化将是轻工社能够实现大发展的必然方向。所以,做专业的出版社、提供专业的服务是轻工社未来必须坚持的主线。如何做好专业服务?我认为轻工社至少要坚持4个关键词,即责任、创新、效率、价值。


首先是明确出版社的责任。轻工社的责任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得新的产品、消费、流行、理念、设计,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形式、最适合媒体传播的形式到达消费者手中,提升消费者水平。具体来说,轻工社会通过精美的图书、期刊或者其他出版物去引导读者如何搭配、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推送最好的内容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举个例子,很多人只是把红酒当作佐餐,轻工社却想通过有价值的内容产品,教人们品味酒中的阳光、水分、空气、飘香橡木桶的味道……通过生活方式的布道,让更多的人去知悉高品质的生活。


第二是创新。各行各业都在提创新,出版社急需的是理念创新。多数人对出版社的定位是出书,认为书只是一种产品。事实上并非如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服务读者的开始。未来出书的理念,应该是读者有哪些需求,出版社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不再是仅仅站在编辑的角度去出书,要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做出版。而服务读者要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数字化不是单纯将图书进行电子化,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对书进行更有影响力的传播。以前的选题都是编辑想出来,未来通过大数据技术,出版社就可以对读者需求进行前期预判,专注读者的关注,并由此产生创意,形成引导型供给。出书的流程也将发生变化,编辑可以将图书的主题提前推送给读者,以此获得市场反馈。还可以将读者反馈精华吸收到图书中,使得图书成为出版社和读者互动的平台。通过流程上的创新,出版社实现了从过去卖产品,到现在卖想法、卖生活方式的转变。出版社还可以引进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让出版社成为一个平台,聚拢更多资源。


第三是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清楚出版社的界限,以及如何在规定范围内提高效益。大家都知道当前时尚类期刊的广告投入大幅度萎缩,纯广告的方式已经不能获得广告主的青睐。轻工社要做的是帮助广告客户实现引流和导流。让书刊成为一种工具,帮助客户实现高品质的、有指导意义的场景式导购。比如通过推介和传播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让读者获悉最新生活资讯并被这个场景吸引,从而实现消费。


第四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价值是多层次的,书刊是有意识形态的产品,出版社要通过书刊进行有意义的价值传递,传播正能量。轻工社一直致力于精、专、特、新的书刊出版。精不是某个机构的评价,而是指对于图书要精雕细琢,体现工匠精神。专,是指专注,个别出版领域很火热,但是轻工社不会盲目跟风,而是会始终专注于生活类图书。特,是指轻工社的特色,尽管有些图书很难实现大销量,但却是特定领域的权威。新,指在书刊中注入最新内容,捕捉时尚和热点,使得书刊符合现在的阅读特征。只有这样,轻工社在出版业才能有一席之地,轻工社员工才会有归属感。


轻工社将重点打造“轻工品牌”。2016年年底,轻工社组建成立了对外合作部,统筹负责出版社对外合作和品牌宣传工作。产品经营是低层次的,一个企业若想长远发展,品牌经营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出版业的品牌意识目前仍然比较薄弱,轻工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独食的时代已经过去,出版社应该通过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去吸引和联合更多可以联合的力量,凝聚一批有共同远景目标的机构做志同道合的事。出版机构不一定要把所要涉及领域的团队收归己有或者独立组建团队,可以通过联合和分享进行合作,把专业事交给专业人,提高效率。现在开始,轻工社将张开双臂去欢迎各界优秀的资源和团队,一起打造共同的事业。


此外,出版社要给所有编辑人员晋升的路径。除了以往的行政职务提升这条路径外,轻工社将为员工提供技术提升路径。要激发轻工社的内部能量,就要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干正确的事。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是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现有员工130余人,有5个主要图书板块。教材占据半壁江山,此外还有考试用书、医学学术著作、医学古籍整理、文化科普4个板块。2016年的发行码洋约2.3亿元。


在“十三五”期间,中医药社将继续明晰自身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出版社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双重驱动。


“十三五”期间,作为中医药出版的“国家队”,在传统出版领域,中医药社将加大选题策划力度,推出更多畅销大众健康读物;推出品种、类别更齐全的中医药古籍读物;完善教材体系,让中医药社的教材进入更多院校。作为中医药考试图书的出版基地,中医药社将继续加强考试书的推广。


除做好图书出版的主业外,中医药社的工作将紧紧围绕“立足中医药内容产业、关注健康和文化传播”的整体定位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继续推进数字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纸媒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推进数字化是必然要求。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药社将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广泛地传播中医文化,实现内容产业、多媒体形态的转型。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将成为中医药社今后重点发展的一大方向。此外,鉴于目前中国只有健康频道而没有中医频道,中医药社正积极申办全天候的中医数字电视付费频道,通过中医频道的开设和运营更为系统地传播中医文化。


出版社过去是事业单位,现在已完成转企。中医药社在2010年年底转企,但转制相对滞后,还不够彻底,因此进行制度完善很是必要。2017年中医药社将继续调整和完善管理机制。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时间不长,在管理体制上仍比较薄弱,但是管理都有其共性,即通过明确目标的制定,让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正确的事。为此,中医药社首先是加强干部培训。当前出版社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转型融合,很多人面临知识储备的不足,包括对市场不了解、对自身定位不清晰等,只有培训才能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并找到合适的定位。此外,绩效考核是个指挥棒,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使员工劲往一处使,贡献才智和力量,也才不会出现损害出版社的事。作为出版社的一把手则更要强化服务意识,强调系统思维。只有有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位和管理机制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当然,出版社转企并不意味着不用承担社会责任。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并重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一贯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截至目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连续开展了17期“万名学子教材捐助活动”,共有2066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受惠。2009年启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知名作家校园行”活动,至今已先后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举办专家讲座31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2014年中医药社又发起了中医药界的全民阅读活动——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旨在弘扬中医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至今已连续举办3届,影响数百万人次。今后,中医药社仍将把坚持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在认真考虑社会效果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并以经济实力来支撑实现社会责任。

长江文艺出版社

细分文学门类寻商机

尹志勇(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2017年出版业将更加“互联网化”,出版社除了重视常规的传统出版外,还会更加注重精准化、定制化营销及出版。比如近几年“大V店”“罗辑思维”等电商社群风生水起,还有一些优质公众号如“水木文摘”“十点读书”等都在发展粉丝经济,做“定制出版”,这也为出版社提供了新的选题思路、合作模式及销售渠道。


长江文艺出版社在2017年将继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公司改革,重点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社内设立首席编辑、一级编辑、首席营销师等岗位,实行策划编辑和案头编辑的分类,提高策划编辑的薪酬;积极寻求与优秀出版人的合作。二是坚持“常销+畅销”的出版思路,内容为王、原创立社的原则,坚持“常销书+畅销书+品质书”的出版理念,“创新+整合”的策划思路,以品质图书特别是原创文学去冲击各类大奖来获取社会效益,以畅销书提升品牌,以常销书系列化、规模化来获取经济效益。三是逐步形成“文学+少儿+大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原创为根基,全面进入文学的各个细分门类,形成品牌优势,向少儿、大教育两大板块发力,采取聚焦策略,力争在少儿文学、科普、青少年励志、教学理论及教师用书等细分门类有所突破。四是以“先利润,后规模,严控退货率,提升单品种效益”的总体思路来抓好营销工作。


在融合转型中,长江社会积极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在纸质图书中,以增加图书附加值,增加图书的销售;开展重点图书的数字化运营,特别是电子书运营工作和听书的运营工作,以期取得良好收益。同时以“中国好小说纯电子书出版项目”以及“中国好诗歌:基于微信社交平台的全媒体出版项目”为抓手,经营数字化出版,以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虽然现在有很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转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每个出版社所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每个出版社只有针对自己的资源优势,有明确、针对性的目标后再进行转型,才有可能成功。长江社目前也在积极拓展传统出版产业链,在影视剧、视频、音频产品等方面积极探索,同时也在寻求行业合作,争取国家资金对开发项目的支持,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但总体而言,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转型路径及清晰的盈利模式,这也是长江社在之后的几年内所要重点探索的。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进内容生产与市场对接

温泽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大背景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双效统一”相关改革。如进一步推进出版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及版权开发经营模式构建,制作与出版分离改革试点,上市国有出版企业股权激励试点等等,这些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颇具创新性和开拓性,是出版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标志,将给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在图书出版方面,主题出版仍将受到关注,特别是2017年将迎来党的“十九大”、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等重大事件,主题出版可能会出现一个新高潮。继少儿类图书以后,艺术普及、科技普及类图书可能成为新的市场热点;随着我国科技自主创新速度的加快,展示科技发展新成就的专业类学术图书将更多涌现。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新成就、“丝路书香”等出版工程的大力推进,“走出去”出版将展现新貌。


随着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数字出版的赢利能力将日渐显现


201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在《“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上海科技社共有24个项目入选,入选项目数居全国出版社第2位。


2016年11月29日,上海科技社举办了建设60年社庆。建社60年来,先后有300多位院士和科学家在上海科技社出版原创性学术著作,完成了《中华本草》《大科学工程》《新能源出版工程》等诸多重大出版项目和《铁基超导体物性基础研究》《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等精品力作。连续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和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近10年来,获中国出版政府奖10项,中华优秀出版物奖4项,“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12项等。社办刊物《科学画报》《大众医学》《科学》被授予“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经济效益连续10年稳步增长,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顺利推进。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上海科技社将继续坚持出版专业化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出版社企业化管理方式、市场化经营手段和数字化转型路径,提高“两个效益”与综合实力。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按市场导向调整优化社内运营组织、探索重组整合各种生产要素,通过高效顺畅的流程再造激发编辑出版人员创造性与积极性,进一步释放经营活力,在优势与特色出版领域取得新突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内容建设和资源建设为根本,创新生产平台,强化大型出版项目与集群产品开发,并做好重点产品版权经营。积极探索内容生产与市场的融合,搭建新的经营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探索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内容供应商+服务运营商”经营模式,培育新的盈利点。努力推进数字出版与期刊全媒体转型,系列专业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库项目实现盈利目标,扩大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产品开发规模,期刊出版的以旧换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考核方案和管理机制。


处在出版转型期,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特别是期刊广告的影响巨大,如何进一步整合优势内容资源,实现纸质内容和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并形成赢利模式,使数字出版产品真正在市场上实现赢利,仍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难点。面对广告收入日渐下降的现状,期刊该如何转型、转向,这是系统工程,需要审时度势、综合考虑。面对新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已有的运营体制、机制以及生产运营环节还存在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市场快速变化的短板,需要通过改革来不断改革和完善,而改革总需克服这样那样的阻力。此外,全国科技类图书总销量连续多年下滑、后续优秀人才缺乏等问题也不容小觑。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