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编做出版 | 编辑和作者的交流像“谈恋爱”

2017-06-06 刘霁爽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出版社里卧虎藏龙,有不少资深编辑、美编实际上也是相关领域的创作达人或潜力作家。 在此,我们聚焦这样一群人:他们既为他人做嫁衣,也是神奇的画家、作家,创作与工作互为滋养,欣欣向上。


编辑和作者的交流像“谈恋爱”

刘霁爽

(《儿童文学》副主编)


我研究生毕业时看到《儿童文学》在招聘,马上投了简历过去,且再没有看其他招聘信息。能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是有原因的。从小看这本刊物长大,感情很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篇小说,名字和情节已经淡忘,但当时读到结尾处所受到的震撼一直记到现在。大意是少年主人公追求自己的理想进入沙漠探险,却再也没能走出来。幼时在读了大量王子公主的童话和阳光结尾的故事后,第一次感受到文学中悲剧的力量与美。可以说,是《儿童文学》带给我最初的文学启蒙。


后来大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尝试写童话,从阅读到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投入儿童文学的世界,先是在网络上推送作品受到欢迎,后来在《儿童文学》上发表,受到肯定,直到有一天来到这里工作。我把这一切都看作是那个傍晚——一个小女孩读到《儿童文学》上那位生命永远留在沙漠深处的少年,被他震撼为他失落的那一刻——的遥远回响。

  

我从普通文字编辑做起,目前是《儿童文学》(绘本)的执行主编,同时担任《儿童文学》(故事)的童话编辑。发现好作者,和好作者一起成长并孕育好作品提供给读者,应该是编辑工作最大的实现。而和作家画家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非常有趣和令人享受的环节,在文学的世界,以作品为媒介,大家的交流直接、热忱,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编辑需要深度理解并适度介入对方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一个进入对方内心世界的路径。我们编辑部一位美编形容他每次和一个画家从陌生到合作,完成一系列作品的交流磨合,都仿佛谈了一次恋爱。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差不到哪去。编辑和作家,从最初的欣赏和协作,到中间有争执,有妥协,有坚持,甚至苦苦等待(交稿子),玩消失(拖稿子),受伤又原谅(终于交稿了),绝望并慰藉(终于改到满意了)……确实像是相爱相杀,哈哈。

  

工作间隙,我也在断断续续创作短篇童话,出版过短篇童话集《大风过后,小心洗头》。要说工作对创作的滋养,主要体现在“沉浸”和“互长”,每天几个小时审阅稿件,浸泡在文学的世界中,看到欠佳的作品难免会想如果是我要如何写,这是练习;而编辑优秀作家的作品和作家讨论的过程更是一种实打实的学习;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对创作能力的提高至少提供了可能。而创作水平提高反过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力和编辑作品时的介入水准,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不过必须要说,比作品到作品、阅读到创作更滋养一个作者的,首先是生活本身,一手而不是二手的,热气腾腾的真实和细节。

  

个人认为创作中最难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和沉淀,还有这个过程中真情的葆有,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词说,就是“初心”吧。永远不要为了写而写,永远有感而发。而欣喜的应该是每次把头脑中的某一个灵感,某一个美好的思绪经过理性的编织,最后形成扎实的作品且让自己满意,并得到读者回应的时刻。

  

说到爱好,也许做编辑的都差不多,阅读啊,看电影啊(北京国际电影节抢了近20场电影票),看展览啊,有假期的时候到处走走……算是个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的人。说起来我的笔名“疾走考拉”就出自一部德国电影《疾走罗拉》,改了一个字,奔跑中的考拉熊,跑进童话的世界里来。

  

2017年,希望《儿童文学》四刊(少年版的“经典”和“选萃”,童年版的“故事”和“绘本”)继续受到大家的喜爱,陪伴更多孩子的童年。尤其想私心推荐下《儿童文学》(绘本),她是“儿文”刊物方阵中最年轻的小妹妹,以故事加美图的美绘形式呈现给大家,非常美,从文到图,从内自外。童年的阅读是给一生涂上底色的阶段,也许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幅画面,就影响了一个人今后的道路,增加了路途上的风景。而对我自己来说,其实已经中断了一段时间的童话创作,期待2017年能重新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