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位两会代表委员说 | “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18-03-16 陈莹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推进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融合成果正蓬勃发展,也为弘扬传统文化、“走出去”蹚出新路径。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互联网的海量用户和分发渠道,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吉狄马加所说:“中国正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很重要的一点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在今天怎样更具有当代性。任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必须和当下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它才可能变成一种活态的文化、更鲜活的文化。”新时代下,互联网和新技术将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张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吉狄马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郑晓幸(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

欧阳黔森(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

阿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

龚曙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柯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向黎(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汇报社特聘首席编辑)

○王勇超(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曹可凡(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

○屠海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

○孙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互联网分发渠道助好内容触达更多受众

“网络文学已经把传统作家边缘化了,可是大部分传统作者还感受不到或不愿意接受,带着孤傲、轻视的心态看待互联网,年轻人看文学作品、影视剧大都在互联网上,传统作家应该反思如果没有读者作品怎么流传。”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直言,网络已经成为文学主阵地,传统作家对互联网轻视造成的后果就是作品越来越没人看,“酒香也怕巷子深。离开互联网相当于离开所有年轻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是文化领域“互联网+”的典型现象,原因在于网络成为任何人都可以表达的平台,而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互动性很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者参与了网络文学的创作。“《繁花》创作之初就是在网络上,每天更新几千字,读者及时反馈,作者金宇澄告诉我‘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不再需要经历写作、印刷、出版的漫长周期,发行后才能得到读者反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如是说。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利用网络写作不失为一个好方式。在与读者点对点的交流当中互动直接,作品好坏被更快地验证和反馈,也给作家的思维方式带来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提出:“传统文化从业者应该反思为什么数字化服务发展这么快?下一步智能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还将使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服务方式面临更进一步变革,对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树立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有机融合,未来发展特别是消费升级倒逼我们在发展方式上提高质量,文化产品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要想让老百姓喜欢,文化表现形式、服务方式都要接地气。当下,传播方式、消费方式、消费理念都在发生变化,科技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下一步还会更快,而传统文艺工作者往往在这方面慢半拍,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业态形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有机对接,来拓展文化新业态。

  

互联网赋予文化新形态

张平表示,过去对网络作家了解不全面,现在网络作品越来越严肃认真,也追求精湛、可读性,要思考为什么网络文学有越来越多读者,“2017年,唐家三少版税高达1.1亿元,多部作品版权被售出。”但网络文学繁荣带来的同质化问题、版权问题也需要正视。曹可凡提到,互联网上内容良莠不齐,一方面应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监管,另一方面,作品会在市场的检验下自我进化或淘汰,这是阅读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阿来说,要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必须用一种新鲜的方式来表达,互联网不仅使文学焕发生机,弘扬传统文化影视剧、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因为通畅的互联网分发渠道触达更多受众。近两年来,《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文博题材,《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诗词题材,甚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通过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乃至于二次元网站哔哩哔哩上广为传播,堪称”互联网+”文化提升传播力的范例。

  

今年已经是西安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孙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第6个年头,过去几年间,她亲历西安广播电视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媒体转型的过程,西安台目前已形成APP、官网、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的全媒体矩阵。作为媒体工作者,孙维也身体力行用”互联网+”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2015年7月9日,孙维作为读诗使者的《e路诗语》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该栏目定位于搭建在互联网上传播丝绸之路文化的平台,至今已经举办500多期。孙维认为,应该通过更多媒体方式抢占文化传播主阵地,通过正能量向上向善来引导更多的青年人爱国爱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汇报社特聘首席编辑潘向黎提出的另一个角度值得思考,她认为应该结合青少年需求,以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的方式来普及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不需要争分夺秒,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怕用错误的方式败坏了他们的胃口。”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就被家长和学校以生硬的、脱离生活和心理发育的方式灌输古诗词,当他们进入青少年阶段,五感全开,能被诗词打动的时候,却因为从小被迫学习古诗词而产生厌恶之感。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家长和全社会慢慢接受。

  

弘扬文化遗产 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3月13 日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回答媒体提问时,谈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3》等现象级内容。他提出,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好文化遗产的弘扬和教育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利用好文化遗产,首先是让人民群众‘无障碍’‘零门槛’接触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欧阳黔森认为,纪录片是文化的一种良好载体,是大家认知多彩、不同层次的世界,最直接的视听体验和真实记录。“当下人们渴求真实的心理越来越迫切,以BBC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纪录片这几年也迎来了长足发展,一方面表明公众文化需求的审美层次更高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受众文化消费分流的新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后,多次提到‘让文物活起来’。过去把文物放在库房里,新时代下要思考如何把文物以更多方式展示出来,为时代建设、为教育老百姓服务。展示的方式有很多,但我认为‘让文物活起来’首先应该是建立文化自信,知道文化保障文物的重要性。”今年,王勇超带来了“关于落实《博物馆条例》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话语体系正在重塑,新媒体已成为人们了解和感受世界的重要窗口,这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一方面可以融合科技手段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结合,深入挖掘和拓展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比如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让效果绚烂的视频将传统戏曲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元素呈现出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自建‘环球昆曲在线’网站,每一场昆曲演出,网站都进行全球现场直播,深受‘昆虫’的欢迎。”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山西代表团辛琰等9名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创新文化文物资源开发模式”的建议,提出应结合“互联网+”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引入社会化机制,加强多网、多终端应用开发,促进文化文物资源与旅游、特色农业的对接与融合发展。

  

文化自信需要更多“走出去”

孙维说,“2018年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西安广电的融媒体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就是我的一分坚定的文化自信。”今年,孙维带来的建议是第2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落户西安。

  

吉狄马加认为,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知。20世纪以来,罗素、汤因比等多位思想家、哲学家都表示过,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时机。这种预测正因为看到了中华悠久文化的延续性、包容性,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包括中华文化中关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在中国文化里面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要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古典文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真正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认为,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文化企业的事情,只有当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担当时,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首先要谈的不是文化企业的使命,而是整个社会的使命,是在我们跟国外的交流中,所有的产品、技术、资本都应该肩负的使命。”

  

龚曙光认为,文化企业应该扮演好“走出去”排头兵的角色。文化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这种思维,把全球市场当自己的市场,把全球客户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群。其次是积极地争取各种通道的支持,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别的管道嫁接进去,“有很多企业在海外做得很好,但不太关注文化层面的问题,在企业的美术形象设计、服务体系设计上有很大的可做文章的空间”。再次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希望政府可以把更多的援外资金与项目安排在文化领域,让文化企业能够对接到更多政府层面的文化输出管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文化‘走出去’而言,中资企业正在面临一个机遇期。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实物出口和巨大的贸易顺差,要乘着这股东风把文化产品带出去,去缩小文化产品上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人家想要我们的资本,我们可以把文化的要求和资本一起带出去。但这个机遇期也是很短暂的。”龚曙光说。当然要想让大量的中资带着文化“走出去”,光是文化企业一头热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这也正是今天“走出去”工作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中国文化很难真正地、全方位地“走出去”。

  

新闻出版是“走出去”重要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屠海鸣认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明确三点:一是“对谁传播”。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海外传播有得有失,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在“细分用户”上下的功夫不够。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安排,将传播对象细分,针对不同传播对象,采取不同策略。二是“谁来传播”。人与人直接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应继续发挥官方传播的巨大优势,并更加注重发挥民间交流作用,与当地文化传媒企业合作,借台唱戏。三是“怎样传播”。应该改进传播方式,多呈现事实,把裁判权交给受众;用小故事展示大道理,以文化和学术交流代替大规模宣传活动,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更亲和地被海外民众接受、理解和欣赏。

  

柯军认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既要尊重艺术规律,原汁原味、不折不扣地保护传承,又要立足以古为新,兼收并蓄,活化经典,让古典活在当下,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柯军介绍说,2004年以来,他创作了多出新概念昆曲剧目并到世界各地巡演,努力在舞台上书写传统与先锋两条“平行线”。2016年,中英版《邯郸会》作为“汤莎年”诸多戏剧作品中唯一一部将昆曲和莎剧融合创作的演出,成功在伦敦首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各界对该剧别开生面的艺术呈现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还提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会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如新品新作推广难度较大,新经典打得响但留不下,观众群亟待培育等等,这些难题都需要文艺工作者着力破解。

  

目前,江苏演艺集团通过旗下《演艺杂志》杂志、“中国演艺网”、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为传统文化发声。柯军认为,新闻出版物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是要加强选题和内容策划,抓住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机遇,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和不同受众的特点,在互联网思维下创新开发传统文化“富矿”,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二是要多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新闻出版物深入校园、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以图书为例,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学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辟专题、专栏进行介绍,做好相关展示展销工作。三是要加强对外合作,借助数字化先进技术,利用国际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及完善的法律规范,推动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可靠文本“走出去”,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