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书馆人如何看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图书馆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


文 / 王启云(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智慧图书馆,大多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提供图书馆业务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服务于教学科研应用,提供全向的数据业务工作平台,具备资源管理、学科服务、成果管理、培训服务、读者运营、集成开发等方面能力,已有一些应用案例。

 

国内谈“智慧图书馆”,从2010年始有文献论述,并在2017年达到讨论高潮。其中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学刊,2010)为最早的文献,同时被学界引用较多。此外,王世伟的《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建设,2011)、《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被学界引用次数最多。据中国知网检索,就此话题,2018年已发表的CSSCI来源期刊文献已有13篇,包括夏立新等的《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初景利、段美珍的《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图书馆建设,2018),刘炜、刘圣婴的《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初探》(图书馆建设,2018)。期刊子库篇名中,其他含“智慧图书馆”共有458篇,也是至今以2017年讨论次数最多。

  

其中,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张坤等著的《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和热点》(图书馆论坛,2018),研究了348篇智慧图书馆文献后,得出结论:当前国内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智慧图书馆员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基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国内对此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学科格局,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领域,但未来需要调动各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目前国内的作者合作群规模较小,多数作者之间没有联系,团队不够成熟。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夏立新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理论提出融合“资源”“人”“空间”三大核心要素,构建智慧环境以支持用户智慧活动的建设理念及服务模式。其未来发展应在构建个体智慧图书馆环境的基础上,向“大图书馆”智慧共同体努力。

  

图书馆只有从宏观战略上明确面向智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长远发展,从微观策略上重组内部业务环节,重视对馆员新型专业能力和新型服务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其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初景利、段美珍认为,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图书馆将从物理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走向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新形态。这是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业务与管理三方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其核心是智慧服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朱强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是基于信息新技术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知识服务系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得到更好的使用体验。初期是基于现实需求,开展实体图书馆的进一步自动化应用;中期是基于数字内容,借助多种多样的工具,开展虚拟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后期很难预测,可能是在数据层面上实现与其它大数据系统的关联和互操作,从而开展真正智能化、泛在化的服务。

  

综观智慧图书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王世伟2012年提出的“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实践”,已形成共识,得到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很红火,实践探索热情很高;然而,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当下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探讨中。如业内重要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等工具书尚未收录“智慧图书馆”一词。智慧图书馆研究,更多的是相关商家因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在推动,在做市场营销;其次是图书馆理论界与实践界学者在做理论探索与建构,在做学术营销。

  

从新兴的学术探索,到落地、试点、推进,图书馆做出变革,恐尚需时日。 但整体来看,智慧图书馆是实现文献、读者和图书馆人互联互通、和谐共生的状态,技术是三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图书馆人要树立“以人为本,效能优先”的理念,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相应的经费与人才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智能业务管理平台和信息素养培训,提升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以他们专业、敬业、乐业的精神,激扬智慧,高效、广泛地服务读者。


推荐阅读

•  公共图书馆法实施,2018年馆配商将面临什么挑战和机遇?

•  大数据揭秘丨中国纸质图书馆配市场机会在哪里?

•  2018,馆配市场大有可为? 馆配商大佬们这么看!

•  图书借阅“私人”订制,王府井书店开了家图书馆

•  24国参与“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 馆店大融合打造阅读服务新共同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