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防生,不会死!记录这个属于国防生的时代

2017-05-31 质迪有声 募格学术

本文转自质迪有声(ID:zdys777),一个写军旅,有情怀的平台。

作者,七连长,国防生研究生在读。

5月26日上午,群里发来一个新闻链接,文章显示,国防部新闻局表示,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此刻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觉得心里五味杂陈。大家都在说,国防生没了,国防生制度死了,我们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我不知道该不该赞同这些观点,我只想记录一下此刻的心情,记录一下这个属于我们国防生的时代。

1酝酿出生


国防生制度并非无源之水,早在1916年,美军确立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随后,俄军在地方高校设立军事系,英军在大学和高中建立军官联络点,日本自卫队开展委托教育和贷费生教育。人才培养上的军民融合已是世界各国国防事业发展上的大趋势。


中国领导人们也逐步注意到这个趋势的发展,并提出,“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巧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思路。从此,国防的培养工作提上日程。


1999年,复旦大学第一届武警国防生新闻班正式成立,拉开了地方高校培养军队人才的序幕。


2000年6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正式将高考招收国防定向生纳入培养后备军官的主要方式。从此,国防生培养模式正式记入共和国军队发展的史册。


设计者规划好蓝图:到2010年,基本实现军地通用专业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


也是从那一刻起,无数青年的命运因为它而发生改变。


2首届毕业


1999-2000是个特别的时期,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等着新世纪的到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美国导弹“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并与中国战斗机发生碰撞,飞行员王伟壮烈牺牲,中美关系一致跌至冰点。


两个事件让中国人民群情激愤,热血青年纷纷走向街头,表示抗议。那个时候,清华大学有一名叫覃文强的学生,他也曾一度义愤填膺,恨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立即走上街头,表达内心的愤怒。但他,被老师和同学劝住了。


光靠感情的渲泄,赢得不了世界的尊重,唯有国强,才能不被欺负。他在同学的帮助下,毅然参加国防生选拔,也光荣的成为那年清华在校选拔的5名国防生之一。


毕业前夕,这批清华首届51名国防生联名致信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


他们在信中说道, “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


 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


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


2004年夏天,正当这51名国防生满怀报国豪情、迈出军旅生涯的第一步时,前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充满深情与厚望的回信从清华园传向绿色军营:“希望你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刻苦学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坚韧不拔地实现自己确立的报国之志,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3初露锋芒


领导人的寄托和祝福,不仅仅给清华国防生送来了鼓励,也给那一刻所有毕业的中国国防生打了一针兴奋剂。这些首届毕业的天之骄子,当之无愧的成了国防生制度的第一批践行者、探索者和引路人。


很快,国防生在部队的表现和短板就显现出来。军事素质差、不适应部队、不安心服役、眼高手低、不服从管理等渐渐地就成为了国防生的代名词。


部队领导们对这些天之骄子很是头疼,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培养这些所谓的高材生?他们到底有何用处?有的人甚至刚到部队就闹转业,闹复员。而部队的军官们也渐渐分为了军校派和国防生派,但似乎后者永远都是被鄙视的那个群体,和他们划为等号的就是“不行。”


部队的老兵班长们也会用两种眼光看他们,一种是仰视:你头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与我们心理上有鸿沟,我敬而远之;一种是俯视:你再“牛”基层没你用武之地,军事上还得我调教你。另有一类偏见:你要是学得好,到我们基层来干嘛?


这样的观念不断的反馈给上级、反馈给部队、反馈回学校,无形中竟然成为了一种潜在的“破窗效应”。于是选培办的领导们开始针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抓学习、抓训练、抓管理,入手,试图打造军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但结果却依旧不如人意。


而此时的国防生们也开始陷入迷茫,为什么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到部队却无施展之地?为什么大学没有学到的军事理论基础竟然成为部队领导否认自己能力的标准?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以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毕业后却被扣上不行的帽子?这到底是自己出现了问题,还是制度出现了问题?


某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新毕业国防生感到工作岗位、生活条件与心理预期有落差。一位曾任某知名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国防生,到部队后连续参加了26天的劳动,最终提出了离队申请,他说:“我到部队不是来干环卫工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时间,国防生竟然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4喜忧参半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所以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事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


国防生制度也是如此。在那个年代,它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的调试和改进。所以,鼓励和改进就是国防生制度前进的主基调。


2009年,军委阶段性的总结了国防生初步的培养情况,一场名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的国防生演讲比赛浩浩荡荡的从全国铺开,历时数月,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典型的代表。


他们有着相同的困惑、短板和不适应,但依旧在部队干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无疑是给全国的国防生一种莫名的鼓励。我们国防生,是种子,我们终究能长成参天大树。


那场演讲比赛,清华大学的覃文强和新疆大学的潘晓宇荣获一等奖。他们一个成为了全军典型,一个在2013年从副营指导员破格成为团副政委,这也将记录在国防生的历史上。


也同样是2009年,山东大学02级国防生魏法祥荣立一等功。消息传到他的母校山东大学,校友们万分自豪地称他是“山大史上最牛国防生”。因为,他创造了3个第一:全军国防生第一位参加国外军事比武,山大千余名国防生第一位荣立一等功、第一位在特种部队工作。


事实和实践证明,国防生并非等于“不行”。国防生的身上拥有很多军校生无法企及的优点。他们不适应部队,是因为从未接触,这里更多的也是对某些所谓规矩和潜规则的嗤之以鼻。如果给他们一个平台机会,他们同样可以创造辉煌。


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


其实,他所表示的就是希望我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建构性思维。而国防生恰恰具有这种这种思维。国防生思维更为活跃,学习能力强,接触新鲜事物敏锐度高,后劲发展十足,创新意识强,这些都是国防生的普遍优点。


一时间,国防生培养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防生招生成为众多青年学子的首选,截止2013年,全军国防生年培养量9300余人,占军队院校招生计划的50%左右。而这也给国防生的选拔从源头上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招生生源质量差、报考目的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加之国家并未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总结和反思,阶段性的鼓励和表彰难以抵挡问题的扩大化,国防生培养再次陷入僵局。


2014年初,根据总政会议精神,全军国防生招生计划大幅缩减,签约高校从106所减少至64所,年培养量从9300余人降低到5500余人,削减对象主要针对非"211工程"院校和指挥类专业国防生招生计划数。


从此,多数学校的国防生宣告停招

5阅兵裁军


2015年9月3日,当我们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时候,贵州大学的国防生也在集合观看。因为贵州大学机械学院2012届毕业生、国防生夏楠将亮相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


正当大家沉浸在祖国伟大强盛的喜悦中时,习主席庄严宣告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剪员额30万。


那一刻,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惊呆了,随即我们竟然拍手高歌,我不知道有多少国防生,正盼着这一刻的到来,我们多希望自己就是那30万之一。


十几年的国防生培养,竟然培养出了我们这种畸形的心态,想想也是真的觉得可笑。但我们笑的不是自己,是国防生的制度。


但当我们得知国防生全面停招的消息时,我们却默默流出了眼泪。


这是一种不舍,也是一种不甘。


我们不甘国防生制度终究没能成为一种经典,我们不甘国防生就要退出军地人才培养系统的舞台,我们不甘还没走向战场就已经失去了名字,我们不甘自己的从前就那么消失云散。


以后的高校里,将不会出现那一抹绿色,再也不会在清晨喊响番号、再也不会是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国防生这三个字也将随我们的逐渐老去而消失的无影无踪。


6青春不再


国防生制度已经实行了18年。


18年来,在我们这个群体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又有多少喜怒哀愁。


无论是高原戈壁,还是关山哨卡,无论是维稳前线,还是军事斗争前沿,都有着我们国防生的身影。我们当中有人成为了全军典型,有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有人在机关奋战,也有人在基层扎根,还有人年纪轻轻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011年6月20日,东华理工毕业国防生刘刚,在执行重大测量任务时,被巨浪挟裹着重重撞击到崖壁礁石上不幸牺牲。


2015年1月31日深夜,北京林业大学国防生徐骅在参加雅江县米龙乡灭火作战返回火场宿营地途中突发车祸,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与他们一同用生命证明自己为国防生而生的誓言的战友,还有在异国他乡坦桑利亚因公牺牲的长安大学国防生张宏发和为救战友、坠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中的黄凯。


生命有时候坚强的令人不可捉摸,有时又脆弱的让人难以接受。一步很短,一生很长,有时一步即是一生。一代代的国防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


7得以永生


而今天,国防生的名字将要在这个时刻终结。为国防生而生的豪言壮语将随着这一个制度的消失而逐渐没落。


但是,国防生,不会死。


它会是一个烙印,永久地印在我们的身上,记在我们的档案里。


我们已经为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在给国防生制度的改革提供着鲜活的事例,供决策者评估、参考。


国防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也终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纪念。感谢国防生,给了我一个军旅生涯,感谢国防生,给我一个携笔从戎的机会。


时至今日,因为这三个字,我们更不能让自己懈怠。我们不能因为制度的原因就自暴自弃,而是应该拼尽全力去奏响我们最终的绝唱。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当年的那个选择,国防生。


我在南京政治学院培训的时候,最后有个面试考核。考官问我,“你为什么从军?”


“我看了士兵突击,我就想当兵。”我说。


那你后悔过吗?考官问我。


我说,“后悔过,尤其自己在部队工作不如意的时候。”


“我送你一句话,选择热爱,热爱选择。”


这八个字,我送给所有的国防生战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亲爱的国防生战友们,不要悲伤,国防生,不会死


因为制度死了,但人还活着。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1、网传复旦教授月薪应发15000到手8272 当事人现身回应

2、博士找工作难?困境多出于不甘心

3、科研人员的出路在哪里?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

4、厦大教授谈如何读硕读博:研究生须多读书,敢于质疑权威

5、博士生的自我发现之旅:面对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