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禁酒令没有实现禁酒的目的,饮酒合法化也没有令饮酒完全合法。
《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揭示,禁酒时期可调是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期,从1920年领布宪法第18次修正案(禁酒令)宣布限制所有酒精类饮品的生产、运输,进出口和销售,到1933年第21次宪法修正案废止禁酒,这十四年对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禁酒问题也是更深入理解美国政治生态、法律与强制、道德与社会等问题的一个绝佳切入口。《最后一杯》可谓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分四大部分,共21章。奥克伦特积十年之力,搜集并详查了大量档案和史料,详述了美国禁酒令从立到废的整个过程。他笔下的人物众多,上至一国总統,下至平民百姓,政客、巨商、贵族、说客、私酒贩、作家、教士、法官、警察、歹徒等—应俱全,登场人物达数百人。奥克伦特以风趣辛辣的笔触,揭示了各路迥异的政治力量如何汇聚于”禁酒“这一旗帜之下,奇迹般地达成共识,完成禁酒大业。而这一次对私人生活的空前干涉,又受到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反弹,为当今美国社会遗留下哪些不可忽视的印迹。本书为读者了解禁酒令时期的美国历史提供了窗口,更完整、全面地体现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生态及面貌,其中文版的出版,也可以填补禁酒令领域的一块空白。经出版方授权,燕京书评刊发了书中部分内容。《最后一杯》
作者:(美)丹尼尔·奥克伦特
出版社:麦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从任何角度看,禁酒令运动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之作。它的出现滋养了犯罪活动和制度化的虚伪,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破坏了政治体系的运行,严重限制了个人正当权利,助长了贿赂、勒索和官员腐败的风气。禁酒令还导致了大量暴力伤害与谋杀案件,如因假酒而导致的中毒死亡、因缺乏训练与监督的执法人员粗暴执法而导致的死亡、因偶遇黑帮暴力火并不幸死亡等。大众之前关于禁酒令的普遍想象——夜总会舞池里鞋跟翻飞的时髦女郎,或者挥舞斧子销毁查扣的非法啤酒——很容易就能被不同的景象所取代:玛莎葡萄园岛海岸上潮水涌动,把被劫掠的私酒贩子的尸体冲上岸来。这些尸体已经被海水浸泡得膨胀起来,他们的眼睛被挖掉了,手掌和脸庞也被浓硫酸腐蚀得一塌糊涂;或者是堪萨斯州威奇塔市那些残废的饮酒者们,他们的生命被35美分一瓶的杰克姜汁酒中所含的神经毒素摧残,余生再也无法正常行走。但禁酒令也并非一无所成,至少它在一点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禁酒令“14年统治”的直接结果,美国人的饮酒量下降了。事实上,禁酒令废除之后,美国人的饮酒量仍在持续下降。回到20世纪的头几年,在大多数州开始立法限制饮酒之前,美国每一位成年人年均消费2.6加仑纯酒精——大致相当于32瓶80美氏度的烈酒,或者520瓶12盎司装的啤酒。多方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人均饮酒量在禁酒令第一年就下降了70多个百分点。随着美国人的干渴程度在禁酒令期间的变化,人均酒精消费量也不断提升,但即使废除禁酒令也没有令美国的酒水阀门大开——禁酒令之前2.6加仑的人均酒精消费历史高点直到1973年方被赶上(但这个新高点仅维持到1980年代中期,之后又扭头呈下降趋势,直到如今人均2.2加仑的消费水平)。在1934年上映的电影《瘦人》(The Thin Man)中,威廉·鲍威尔(William Powell)和玛娜·洛伊(Myrna Loy)二人一共喝了33杯酒。而大家在真实生活中喝酒的习惯,正如莫里斯·马基在《纽约客》上所说的,其实与电影中截然不同。马基在禁酒令废除仅仅两周后写道:“有天下午,我们一行四人前往公使酒店(Ambassador Hotel)喝鸡尾酒,坐下聊了3个小时,每个人也就喝了三杯鸡尾酒而已——平均每小时一杯。我们四人想想都感到不可思议,要是在禁酒令时期的地下酒吧,绝不可能就喝这么一点酒。地下酒吧里有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促使人们一杯接一杯地不停喝酒,即使喝得心满意足了也不愿放下酒杯。”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8-01
扫码下单
禁酒令废除后人均饮酒量增长缓慢,导致其处于一种尴尬境地:纵观全国,第二十一修正案让喝酒变得更难了,而非更加容易。在禁酒令末期,特别是在大城市、沿海地区或加拿大边境接壤地区,别说喝一杯,就是喝一瓶酒都非常容易。甚至在某些地方如果有人想买一整船的酒,也算不上难事。买卖双方不用费什么口舌,交易就达成了。法律严禁的事物实际上根本不受管制,法律也就形同具文。一幅漫画作品如此讽刺道:“当你不能在星期日买到酒喝的时候,你会想起禁酒令之前的旧时光吗?”但废除禁酒修正案颠覆了很多既有规则,各州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管制规范和执法体系,取代以前个人可以为所欲为饮酒的状态。废除禁酒令后,卖酒场合有了营业时间限制,饮酒者有了年龄要求,甚至还有了“星期日蓝色法律”。为了确保酒吧和酒水商店远离学校、教堂和医院,这些场所在选址上也有了地理限制。各州对销售酒精实行牌照管制,迫使合法销售者守法经营。而在不少州,政府甚至将买酒的人也列入惩罚对象。正如禁酒令没有实现禁酒的目的,饮酒合法化也没有令饮酒完全合法。有些州在联邦政府废除禁酒令后依然继续执行本州禁酒令,而且还实现了禁酒信仰、禁酒令已遭废除之现实与当地特色三者共存的魔幻景象。1938年,此前因规避田纳西州禁酒令而迁往圣路易斯市的杰克·丹尼酿酒厂又迁回其诞生地林奇堡镇(Lynchburg),而林奇堡所在的摩尔县(Moore County)当时仍维持着地方禁酒令,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工人们可以在林奇堡酿酒,但无人能在该地买酒。密西西比州禁酒令一直维持到1966年,看起来非常执着,其实却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当地政府自欺欺人的一面。销售酒水在当地属于不法行为,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多年来一直向非法销售的酒水征收10%的赋税,这就激励地方政府鼓励不法行为。1950年,大文豪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公开为当地既有规则辩护,号召密西西比人民不要废弃“‘干派’选民和违法售酒者之间长久且幸福的婚姻,而且我们公平的州政府为双方分别提供了最后的圣殿与堡垒”。威利·莫里斯(Willie Morris)在个人回忆录《北上返家》(North Toward Home)中提到一个与酒精管制有关的故事。亚祖市(Yazoo)计划通过选民投票表决新修订的酒精管制法律,当地一个私酒贩子为此四处游说,他大声疾呼道:“为了我的家庭,请大家务必投票支持禁酒!”但即使地方政府无意阻止私酒流动,第二十一修正案第二款①也赋予它们出于不相关的目的来制定酒类管制法律的空间。在有些州,政府官员有权豁免夜总会或酒吧遵守裸露禁令,这不是因为他们有权规制公共场合的裸露行为,而是因为根据当地法院对第二款的解读赋予执法官员以极大的权力,使得他们可以决定提供酒水服务的场合能做些什么。在纽约市,当地官员也利用类似权力同意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在承认贩毒指控后继续在该城的卡巴莱夜店表演。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
废除禁酒令影响深远,美国社会诸多与酒精产业干系甚微的领域也受到波及。大时代涌动沉浮,有人站上潮头,有人溺于水下。“大萧条”在美国肆虐多年,专门面向市中心老主顾的哈勒姆夜总会也失去了原本堪称暴利的私酒业务,那些经常去乡村度假的时髦客人也不再穿貂戴珠。到了1938年,跨越大洋的“豪饮之旅”完全消失了。换言之,“漫无目的之旅”催生了大量往返于美国港口和加勒比海的豪华度假航线。那些原本靠驾驶增强马力的改装汽车与国税局执法人员在乡村小路赛跑谋生的南方乡村青年们,很快发现人们如今愿意付钱观看他们赛车,因此催生了纳斯卡赛车(NASCAR)。也有不少失意者意识到,新的创意和新的拼搏能够让他们重回胜利高峰。在得到老朋友富兰克林·罗斯福保证说禁酒令即将废止后,巴哈马群岛总督给治下的行政部门下达了新指示:“诸位先生,事已至此,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给美国人带去美酒,那么我们就必须为美酒带来美国人。”之后的情况正如一位当地时事评论家所说的,巴哈马群岛的旅游业在原本专注于私酒贸易的加拿大皇家银行的帮助下于加勒比海扎下立足之地,极力扩展“从北方蒙特利尔至南方伯利兹(Belize)”的业务机会。抛开个体、产业或国家经济的命运不谈,禁酒令所留下的最不朽传奇当属它作为后世榜样或教训的长久普适性。禁酒令期间,一方面,政府颁布了种类繁多的刑事法律,在废除禁酒令后又延续惯性制定了许多针对绑架和抢劫银行案件的新法律;而另一方面,正是得益于联邦政府在禁酒令执法工作上表现出的腐败无能,各州才有充分理由对抗联邦政府权威,将大部分刑事法律执法权和管辖权紧紧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为禁酒令证明了国家不能通过立法规制道德问题,那些为毒品合法化而奔走呼号的人才有信心直接将毒品与酒精相提并论。20世纪50年代,南方政客们猛然发现禁酒令是一个可供为邪恶念头辩护的完美先例——《沃尔斯泰德法》的彻底失败表明,适用于一个地区的道德准则未必能够适用于其他地区。由此推论,推动学校种族融合肯定会沦落为一场荒唐的灾难。在禁酒令的无尽余波中,有一个教训是最本质的,也是最无可辩驳的。1966年夏,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山姆·布隆夫曼向人们道出了这一点。当时,布隆夫曼在位于纽约州塔里敦的美景宫别墅接受两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为了给讲述布隆夫曼统治美国酒精产业的传奇准备素材,记者们询问了他在禁酒令期间的经历。几十年来,布隆夫曼经常被问到此类问题,他已经磨炼出一套可随时回应的自动问答话术:这在加拿大并不属于非法行为(他的意思是只要遵守海关和税收法律就可以,这是错误的);施格兰公司的产品从来没有直接出售给私酒贩子(这句话符合事实——施格兰公司先把酒卖给布隆夫曼家族全资所有的代理商,然后再由代理商直接卖给私酒贩子);他从来没有见过家族公司的产品被运到美国(不算错误,但似是而非)。但这次不一样。当时正值7月,77岁高龄的山姆·布隆夫曼刚游完泳,此刻正身着运动短裤和运动衫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运动后的愉悦,也沉浸在晚年的显赫、平静和自信之中;四壁满是真皮封面书籍和精致艺术画作,房前是阶梯起伏的花园美景,远处是辽阔的哈德逊河,一眼望去美不胜收。布隆夫曼得以敞开心扉,道出埋藏于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他对记者说道:对于禁酒令期间发生的一切,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们美国人非常干渴”。亲爱的读者们,我们的读者交流群成立了,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备注“进燕京书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