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为什么会自欺?因为想骗人

中图网燕京书评 燕京书评 2022-10-26

撰稿丨唐山
全文共8749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自欺人手一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没能力将它摘除,但至少要警惕社会性自欺,它会创造各种场景,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非理性需求,使人在深度麻醉中走向迷狂,这种悲剧已重复过多次,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后第73秒爆炸,造成7名宇航员牺牲。这本是一次“表演性飞行”,美国航天局想借此吸引政府和公众注意,获得更多投资,所以特别安排了一个多元性的阵容:7人中有一名非裔美国人,一名日裔美国人,还有两名女士……在秀上下的功夫,远比在安全上多。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这是人类航天史上损失最惨重的灾难之一,原因仅仅是火箭推进器上的一个O形密封圈。“挑战者号”73次飞行中,O形密封圈曾7次损毁(最严重的一次被烧掉1/3),其中4次发生在18.3℃以下(证明它不耐低温),而事故当天气温是7.2℃。
 
12名与O形密封圈相关的工程师集体投了反对票——拒绝当天发射。
 
其实,“挑战者号”没必要起飞,因为没有科研任务,但7名宇航员中有一人是高中老师,准备给全美五年级学生上一堂太空课。这个创意太炫了,等于给NASA(美国宇航局)做了个大广告,也给发射时间画了死线——万一推迟,就只能等几个月后的暑假了。
 

“挑战者号”上宇航员之一克里斯塔·麦考利夫是一名教师,按计划,她将在太空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录像后也要向学生播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于是,NASA采取“全新”的评估风险方式:上次O形密封圈只烧掉1/3,说明至少3次才能烧穿,则安全系数被算成3倍!刚开始,风险评估是1/70(美国航天飞机的实际风险是1/63),进而变成1/90,接着高层想都没想,改成1/200……交到美国总统手中时,已成1/10000。
 
为了一场“教育秀”,酿成惨剧。
 
在此次事故中,让人最难理解的是:NASA高层也多是科学家,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层层上报,为什么没人指出失误?整个计划犹如儿戏,为什么竟能执行?……美国学者罗伯特·特里弗斯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陷入“自欺”中,他们坚信自己编造的骗局,一次次否定真相。
 
“自欺”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实,只是我们常意识不到,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用手接住飞来的球,而你的大脑还没“看见”这个球;
发现兜里有别人的打火机、签字笔等,其实你不需要它们;
回忆时,常想起从没发生过的事;
认为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善良;
在聊天时无意间触碰异性身体,且用的是左手;
觉得初次见面的异性“对我有意思”;
随着年龄增加,会反复讲同一件往事。
 

《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作者:(美)罗伯特·特里弗斯,译者: 孟盈珂,华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事实上,人类绝大多数行为来自非理性,可为什么人类会演化出自欺?这不是有害的本能吗?在《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华章·机械工业出版社)中,罗伯特·特里弗斯指出:
 
自欺的目的是为了骗人。
人人都是自欺者。
自欺也是父母教出来的。
自欺能获益,代价是变蠢。
个人会自欺,群体也会自欺。
 
这本小书虽是科普著作,却如醒世钟:当我们开始吹嘘自己、贬低别人,用道德代替判断,把自己夸成最好,拒绝反省,拒绝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时,自欺便已掌控了我们,它利用虚假的自豪感和群体感,把人变成蠢货——拒绝接受真相,拒绝学习别人,拒绝了解不同信息,拒绝深入思考……直到被下一次集体悲剧唤醒。
 
自欺是藏在每个人意识底层的恶鬼,谁无视它,谁就会被它掌控。
 

▌自欺的目的是为了骗人

 
罗伯特·特里弗斯在本书一开篇便提出:自欺是人的本能,目的是为了骗人。
 
在生存竞争中,欺骗很常见,动物也骗人。1%的鸟(比如杜鹃、北美燕八哥等)靠别的鸟抚育幼雏。它们把蛋下在别人的巢中,幼鸟出壳后,嘴的颜色特别鲜艳,这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易受优待。杜鹃雏鸟可能已演化到能模仿一整窝雏鸟啼叫的音量,因为它把别的雏鸟都踢出巢摔死,所以要靠声音行骗——似乎全体都在。
 

罗伯特·特里弗斯 ( 1943 年—) 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在哈佛,他发表了一系列演化生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引用率最高的论文。2007年,因“对社会进化、冲突与合作的基本分析”而获得克拉福德生物科学奖(几乎与诺贝尔奖齐名的世界性科学大奖)。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首版即请特里弗斯撰写前言,文中特里弗斯首次提出了他的自欺适应理论,也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被侵入的鸟也会警觉,但杜鹃在一个巢中只放一个蛋,鸟不识数,且不知哪个是入侵者的蛋,这就变成一个博弈论问题:被侵入的可能性是30%,可谁会为30%而放弃全部?所以,只放一个蛋也是欺骗的策略。
 
类似欺骗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蝴蝶的毛毛虫会把自己卷成一个球,并释放出蚂蚁蛹的气味,通过这种方式混进蚂蚁的巢穴。当它们被搬运到蚂蚁的家里后,就会模仿蚁后的叫声,这种叫声能让蚁后得到优先的伙食和护卫。在食物短缺的时候,工蚁会用蚁蛹喂养这位冒牌蚁后,而巢穴受到侵袭时,也会抢在蚁蛹之前优先拯救“她”。
 
罗伯特·特里弗斯认为:“欺骗者和受骗者存在着协同演化,两者利益诉求截然相反——一方通过行骗获益,另一方受骗后蒙受损失——从整个演化史看,一方基因的进化也会促进另一方基因进化。骗术刚出现时成功率高,此后逐渐失灵了;识破骗术的本领也在被骗多次后慢慢提高。这意味着欺骗者和受骗者此消彼长,任何一方都无法导致另一方彻底灭绝。”
 
在协同演化中,欺骗推动了双方发展。
 
人类也善于欺骗,但人类还发展出自欺的能力。这就涉及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怎么证明我们在自欺?只能靠人来判断,可人既然会自欺,得出的判断是否准确呢?毕竟,骗子不会说自己是骗子,自欺的人也意识不到自己在自欺。
 
不过,通过认知负载(即一个人在工作记忆时,使用的注意力或精神力总量)的变化,可见其中端倪。过高的认知负载会导致疲劳、不灵活、应激反应、失误增加和挫败情绪。一般来说,骗子总是慌慌张张、面部肌肉紧绷,因为说谎的认知负载太大——为了让谎言不和已知真相冲突,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也常露出马脚。
 
可从几点判断一个人在说谎:
 
█ 减少“我”的使用,增加其他代词,以撇清我和谎言的关系。
█ 减少连接词使用,这样可以简化谎言,降低认知负载。比如说真话的人会说:“尽管下着雨,我还是步行去了办公室。”撒谎者则说:“我步行去了办公室。”
█ 表达否定的词会增加。
█ 停顿多,因为要字斟句酌,所以说得少且慢,有时脸部肌肉会不自觉地抽搐一下,释放紧张情绪。
 
谎言常被拆穿,针对美国人的调查显示,他们撒的谎有1/5的概率会被拆穿,另有1/5会被发觉。至于剩下3/5,可能是知情者不愿点破罢了。
 
谎言的认知负载太重,普通人难以承受,于是,自欺便被演化出来,它至少有三大作用:
 
其一,更容易让人上当;
其二,减轻说谎过程中的认知负载;
其三,当别人指责你撒谎时,可以迅速为自我辩护(自欺让人没意识到自己在撒谎)。

 


《独裁者手册》
作者:梅斯奎塔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扫码下单


▌人人都是自欺者

 
罗伯特·特里弗斯认为,自欺有九种类型:
 
自我膨胀:美国高中生中,80%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于平均值,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自己是行业中前50%的佼佼者。在道德问题上,我们经常认为自己优于他人。同样,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朋友质量高于平均水平……显然,这些在统计上都不成立。这种自我奉承的极端形式便是自恋。
 
贬低他人:这应是自我膨胀的镜像,贬低他人可以提升自我形象。
 
拉帮结派:通过找到“同类”,排斥“他人”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无需信仰不同,只要让一些人穿上蓝衬衫,另一些人穿上红衬衫,半小时内就能在这群人当中诱导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这样的偏见早在婴儿期便已出现,3岁孩子更喜欢和内群体成员玩,对群外成员展现出明显的敌意。
 
权力偏见:权力会立刻腐化人类的心理流程。在人们身上诱导出权力在握的感觉后,他们就不再会考虑他人的观点,并且总是只想着自己。比如丘吉尔,当首相时,人们常用独裁、傲慢、偏狭来评价他,可下野后,他又迅速被认为是个自省谦卑的人。
 
道德优越感:道德伪善是我们天性中深藏的一部分,在自己身上可能只是小小的品德缺陷, 放别人身上就是不可饶恕的道德问题。
 
控制错觉:科学家们在一台电脑屏幕上弄出一条横向运动线,这条线一开始向下,然后往上。然后让股票经纪人坐在电脑前握住鼠标,告诉他按下鼠标“可能”会影响线的走势,实际上鼠标根本没连着电脑。从结果看,这些股票经纪人的表现糟糕,因为他们习惯于解释股市波动,建立了假模式识别——通过发掘不存在的联系,形成安全感。
 
社会偏见:每个人都有一套对社会的看法,这些看法和现实息息相关。让立场不同的双方讨论,不仅达不成和解,反而会让分歧变得更大。每个人为了建起一套自圆其说、自私自利的社会偏见,会忽略其中自相矛盾处。美国共和党曾说,当国父们知道美国未来有一位总统(指克林顿)会和白宫实习生上床,他们会怎么想?美国黑人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回应说:国父们才不会和实习生上床,他们正忙着和奴隶上床。
 
虚假主体叙述:加害者常将冒犯别人的经过说得合情合理,受害者则会强调对方是故意的。
 
不自觉的行为:人会不自觉地拿走单位的签字笔、打火机,甚至“偷走的”东西其实是自己的,或在聊天时不自觉地用左手触碰女性,因为左脑负责语言,陷入繁忙时,便无力监控右脑,右脑控制的左手便不再掩饰。


▌自欺也是父母教出来的

 
有确凿证据表明,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能欺骗,比如假哭和装笑。婴儿会在假哭时停下来,看大人是否响应,有响应的话就继续哭。
 
心理学家曾认为,婴儿在4岁以前不会欺骗,因大脑尚未充分发育。但本书作者认为,甚至胎儿都会会欺骗。
 
书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有一个妈妈,养有一个5个月大的女儿,母女俩亲密无间。妈妈到托儿所接女儿时,女儿正和阿姨玩耍,她一看到妈妈,一闪而过的兴高采烈之后,突然大哭。妈妈以为是女儿太高兴看见自己了,但女儿其实是发泄没被妈妈一直照顾的委屈,是为了让妈妈内疚。
 
在人性深处,人人有自欺的本能,但熟练掌握它,还需家长、同伴、老师、社会等的教导。在家中,父母都是自欺者,他们会假装为孩子着想,其实是为了操控他,以实现亲代剥削。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其一,刻意不响应孩子的需求。
其二,通过说教,让孩子形成诱导性自欺,它有利于父母。
其三,鼓励孩子的利他主义,惩罚孩子的自私行为,因为父母是利他的直接受益者。
 
培养自欺的意义在于:
 
首先,每个孩子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母本自我,一个是父本自我,它们来自遗传,两个自我之间冲突不断,只能靠自欺弥合。
 
其次,从欺骗走向自欺,这是成长的重要一环。大多数的儿童文学都含虚构成分,大多数儿童游戏都与欺骗相关,事实上,欺骗与自欺让孩子们更智慧。
 
有些学者认为,自欺犹如精神上的免疫系统,它帮助孩子们经受挫折、了解世界。本书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真正的心灵免疫系统应该能让我们走出去并解决问题——罪恶感驱使我们转向弥补性的利他主义,不幸福的感觉会鞭策我们努力改进生活、减少不开心的事情,笑声让我们学会欣赏生活中的荒谬之处……可自欺却把我们困在死胡同里,最多只是给了我们暂时的安慰,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不过,自欺确实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耗能惊人,为应对寄生虫、细菌等入侵,免疫系统会提高体温,每增加1℃,代谢率就会增加15%,病人会损失掉体内20%的蛋白质。免疫系统与人类的心理有直接关系,免疫力低下会带来羞愧感、内疚感、抑郁等,而要想提高免疫力,写日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日记中,人将过去的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复述,这种自欺可以消除羞愧感、内疚感、抑郁等。孙辈常惊叹爷爷奶奶们处变不惊的能力,其实,爷爷奶奶们并不是更冷静,而是他们更善于自欺——用积极的方式来讲述一切。其负面作用是,爷爷奶奶会因此变得古怪易怒,因为他们拒绝看到另一面,而那一面可能更真实。
 
本书作者认为:“一个人年纪越大,越容易做出在其他人看来非常古怪的举动,包括不分场合乱谈隐私,越来越顽固,以及越发喜欢乱唠叨。”因为自欺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与想象的区别。



《独裁者》
作者:[英]罗伯特·哈里斯 著,汪潇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01
扫码下单


▌自欺能获益,代价是变蠢

 
自欺是一种高级骗人把戏,通过“信以为真”,强化了欺骗力度,且赦免了良心的责任。自欺者会反复强调: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本想帮助大家;出了问题,是操作上有失误,或者是别人误会了我的意思……
 
自欺就像无意中拿走别人的签字笔、打火机等,它是一个无意识模块,遇到适应的场景,便自动被触发,它源于人类自私的本性,只有意识到它,加以监控,才能使其不为害。
 
然而,自欺者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宣布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理性,通过设置一个“绝对正确”的目标,让监控机制停转行。翻开人类史,这些“绝对正确”的目标从没成功过,反而一次次引发集体灾难。
 
罗伯特·特里弗斯认为:自欺会让人变得更愚蠢,且越来越蠢。
 
首先,自欺需将部分真相隐藏起来,搅乱了正确认识现实的机制。自欺通常要付出误解真实的代价,特别是社会层面的真实。
 
其次,自欺会让心理系统支离破碎,带来沉重的免疫负担。
 
其三,自欺让人为了短期利益,自动强化自欺行为,一旦进入自欺的循环,个体很容易被套牢。
 
显然,自欺是“世界上最不划算的买卖”,但人类缺乏足够勇气,接受不了“人人都有同性恋倾向”“随着时间推移,爱会改变”“自我是分裂的,彼此不断冲突”“说出爱是为攫取利益”等心理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的办法是:
 
对某些信息视而不见:对别人批评我们的声音,哪怕是正确的,也要看成是别有用心。正如很多人拒绝接受艾滋病检查,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就不会伤害到我”。
 
误读信息: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要求孩子们画一枚硬币时,饿肚子的孩子画出来的硬币会更大,因为钱能买吃的。人会夸大自己喜欢听的信息,将其解释成“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并通过屏蔽其他信息,让该信息被放大。
 
偏误记忆:正如俗语所说:“我的记忆力非常好,甚至能记住压根没发生过的事情。”本书作者指出,最常见的偏误记忆是历史书写,通过强调某一时间段,并忽略某一时间段,就能创造出不同的历史解释,坏事也就都变成好事了。
 
合理化不当行为:明明是不道德的行为,用“我别无选择”就能免责,类似的说法还有“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的代价”“不应苛责父辈”等等。
 
预测未来:偶遇一个美女时,人们会幻想自己如何与她搭讪,成功后会如何,却并不真的去尝试。通过白日梦,化解了性压力。这种预测无非是脑补,缺乏现实基础。
 
否认和投射:遇到困难时,塑造一个恶魔,将所有问题都推到它身上,用“我是纯洁的,一直被坏人欺负”的悲情叙事来自我陶醉。
 
用否认自证:自欺者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讲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便会处处否认,通过“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来定位,这就落入“加倍下注”的陷阱中。第一轮否认后,第二轮必须继续否认,第三轮还要否认……每轮的责任都变得更重,一要说明对方是错的,二要说明此前几轮没说谎,结果谎言越来越多,消耗系统的资源也越来越大。
 
自欺可能将人或机构带入认知失调中,书中特意引用了两位研究者的话:
 
一开始我们做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决定,然后赋予它意义和理由,以方便后面的行动。但这实际上触发了一连串的陷阱——行动,再度赋予理由,更多的行动——这样不但增加了我们的劳动负担,还让我们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意图和原则。
 
自欺者误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一旦恶化到认知失调的地步,就会变成笨伯。在历史上,很多人在年轻时英明神武,可随着年龄推移,却变得昏聩离谱。并不是他失智了,而是他在自欺中徘徊太久,发展成认知失调,因无人帮衬,他只能在认识的误区中独自徘徊。

《谎言》
作者:[法] 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著,田晶 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扫码下单


 

▌个人会自欺,群体也会自欺

 
自欺有社会性。
 
一方面,自欺是人性中共有的问题,难免一呼百应。另一方面,在大致相同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人格亦近似,易形成共振。
 
在社会实践中,经常看到的自欺是名词游戏。
 
比如“附带损害”(军事活动中杀死的平民),“非常规引渡”(严刑拷打之后的绑架),“强化审讯”(酷刑),“友军炮火”(我方士兵造成的死亡),“最终解决”(针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屠杀)……大家都知道这些文绉绉的词的可怕含义,但换一种说法,真相似乎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类似的“黑话”还包括:“捡垃圾”变成“环境服务”,“茅厕”变成“盥洗室”,“贫民窟”变成“街头”,“弱智”变成“有特殊需要的人”,而“校园保安”现在被叫作“校园安全代理人”……
 
本书作者可能不知道,中国学者更有“创造性”,比如将“穷人”称为“待富人群”,将“减少”称为“负增长”,将“企业倒闭多”称为“破坏创造的力度大”,将“桥断了”称为“垂直错位”,将“强奸”称为“临时性强奸”……
 
自欺并不只停留在个体内部,它会形成社会共谋,越是等级制严重的前现代社会,就越可能酿成大祸。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当年韩国民航飞行员的案例:
 
1988—1999年,韩航的事故死亡率比普通的美国飞机要高17倍,韩国方邀请一个外部顾问组来研究这个问题,专家们得出结论: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会等级的国家,以至于韩国的副机长们通常不敢果断行动。有几起事故本可避免,副机长察觉到了问题,却不敢指出。韩航驾驶舱中的等级文化可从一个例子中体现:因一点小错,机长扇了副机长一耳光。在这样森严的等级下,副机长无法在机长的错误面前采取强硬姿态。顾问们主张增强副机长的自主性和权力,甚至在驾驶舱内用英语交流——韩语中敬语多,易体现地位差别,英语就不会这样。经过干预,韩航的飞行安全记录迅速改善。
 
此外,自欺还常与腐败相关,二者是相互供养的关系。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NASA,在“挑战者号”事故后仅17年,便再次出现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又带走7名航天员的生命。这次事故与上一次非常相似,只是事故原因从O形密封圈变成泡沫碎片脱落。
 
航天飞机每次飞行都会遭30次泡沫碎片冲击,此前“亚特兰蒂斯号”升空时,太空舱被707个泡沫颗粒击中,差点儿爆炸。可NASA认为,每次都平安,说明航天飞机很结实,没必要大惊小怪。一名低级工程师给美国空军打电话,要求提供“亚特兰蒂斯号”升空时的清晰图像,以判断风险,军方答应了。没想到,几天后,上级听说这件事,立刻通知军方说:不用送录像了,到底是哪个无名小卒敢这么乱来?
 
让上级恼怒的是,低级工程师竟敢绕过过她提出申请。
 
“哥伦比亚号”爆炸后,有工程师指出可能是被泡沫碎片击中,NASA高层不仅不承认,反而嘲笑说,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是个“泡沫学家”。
 
NASA为什么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曾负责调查第一次事故的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结论是:
 
NASA作为一个整体,正在欺骗美国,这导致了自欺在组织内部产生。20世纪60年代,NASA承担了美国政府的登月任务,获得巨额资金,整个社会全力支持着这个目标(不好说这点是好还是不好)——打败苏联,抢先登月。其结果是NASA凭借着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成功制造出了航天器——自下而上,每个步骤中都有多个可选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制造过程中的灵活性以解决任何突发问题。可美国成功登月后,NASA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价值50亿美元、需要雇用大量人员的官僚机构。
 
费曼说,NASA随后的日子就是“为了不断增加雇员,就到处鼓吹航空探索”来维持系统运行——这个系统不可避免地将危害安全。而当一个机构开始欺骗社会这个大单位时,它就会在内部的个体中引发个体自欺。
 


《怀疑颂:一本专门讨论怀疑论的哲学入门书》

作者:[西班牙]维多利亚·坎普斯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01

扫码下单



▌写在最后

 
《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出版后,在引起较大反响,作者罗伯特·特里弗斯是一位学术大牛,终生无专著,只有这本畅销书。它更像是一本通识书,轻松写意地将演化论、系统论、行为经济学等结合起来,且大量采用心理学实验结果,读来颇有别有洞天之感。
 
本书至少在四方面值得深思:
 
首先,人无完人,不论怎样努力,他终究是心理的造物。没人能完全超越自欺,人人都注定会被它一次次误导。毕竟,人类只拥有有限理性,我们大多数行为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不以修养、学问、道德水准、积累的改变而改变。所有人都是自欺者,接受再多经验教训,依然如此。要想真正避免个人的偏好、习惯、错觉等非理性因素给他人造成伤害,就要建立一个机制,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其次,本书作者建议,我们热泪盈眶、充满激情时,正是自欺上头时,需特别警惕。自欺不只是本能,还有文化因素。后者影响深远,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父母的代际剥削,大多数子女会用自欺,进行选择性记忆,从而只看到温馨的一面,忽略了对底层逻辑的反思。于是,只能用一种自欺替代另一种自欺,不能真正实现对自欺文化的批判。
 
其三,自欺人手一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没能力将它摘除,但至少要警惕社会性自欺,它会创造各种场景,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非理性需求,使人在深度麻醉中走向迷狂,这种悲剧已重复过多次,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其四,现代人应学会解剖自己,这种解剖不是功利性的,不会马上得到现实利益,而是纯粹出于对自我的好奇、对知识的热爱。比如书中提到,面对飞来的球,张手去接时,早于大脑反应0.6秒;此外,书中称人的自我中有父本自我和母本自我……善于观察自己的人,应有所意识。然而,在我们内心中还有什么触发机制?还有怎样的隐秘?本书呈现出对人性解剖的冷与犀利,而非鸡汤式的入魅,堪称赏心悦目。
 
总之这样的好书多了,我们走出自欺的可能性就更大。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欢迎转发分享

【加读者群】

亲爱的读者们,我们的读者交流群成立了,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备注“进燕京书评读者群”。


往期书单

上任45天后英国首相特拉斯宣布辞职,你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吗?


推荐阅读


特拉斯辞职:英国人不再是寻找首相,而是寻找救世主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迁?
房价太高很多人买不起,政府分配能解决问题吗?

主编:张弘
运营:木月
美术编辑:小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