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丨佛门经典语录广收录 语出何处你可知道?

2016-05-04 腾讯佛学 腾讯佛学

点击本文标题下【腾讯佛学】添加关注,点击【查看历史信息】阅读之前发送内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这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发下的弘誓大愿,这是大慈悲的境界。又可以这样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天道无情、众生皆苦,红尘六欲、我甘沉浮!我曾在佛祖面前立下大愿,为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令其解脱、离苦得乐。”

这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发下的弘誓大愿,这是大慈悲的境界。

一切皆为虚幻。出自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佛法中谈“虚”字,应该不能与汉语古文中的“虚实”概念相关。

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一切既是波顶也是波谷。因为矛盾而又真实同时存在,所以正负抵消。一切皆为虚幻!

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教强调悟,一切成佛的法门都是开悟,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但“法”是不能明说的,因为“万法空相”,只有不执着于明确的“相”才能“开悟”。

如果用语言说出“法”来,那就是着了“相”了,就不是法的本来面目了。所以佛祖要“拈花微笑”,只能启示而不能明说。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万缘发生,皆系缘分!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无泪,是因为你心里不悲,或是哀莫大于心死。

大悟无言,因为无声胜有声,明白大悟后是无法用拙劣的言语可以表达出来的。大笑无声,是因为真正的欢乐未及你的心底,或是喜极难以表露。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

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 近期热点

有人身患恶性疾病  不妨求助下佛法的力量

赵薇茹素八年  说自己离合格的佛教徒还差很远

十大禅宗故事 总有一则让你受益终身!

待你放下手机  随我修行可好?

走三步 大禅师就能看出你有没有修行!

腾讯佛学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