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极乐净土如此殊胜 现代人为何难以生起信心?
文/温金玉
今天是十一月十七,为弥陀圣诞日。谨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中心,谈谈弥陀净土信仰。
信心难生,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障碍。人们习惯将一切进行解构,既不信他,亦不自信。不信任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一道冰冷的墙。过去的人桃园三结义,今天的人老死不相往来。
小学时读课文:一个雨夜,列车到站了,雷锋叔叔看到一个大嫂抱着孩子,拿着行李,走上前说:大嫂,把孩子给我,把包袱给我,我送你回家。很温馨的场景。而今天的雨夜,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形,大嫂多半会报警。
清时彻悟法师就说过:“杯衔弓影病难消,几度逢君舌苦绕。肝胆这回都吐尽,奈何依旧首横摇。”说什么都不信?要怎样,你才能信!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如何建立信仰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诚法师曾指出:“佛教自身建设是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要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六个建设。”
在这个“六个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纽带。信仰建设作为核心建设,摆在中国佛教界面前。
今天透过《佛说阿弥陀经》,呈献给大家信仰如何建立。
一、《佛说阿弥陀经》的殊胜地位
《佛说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今日佛教在普通民众中最普及的宗门无过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而为净土行人最熟悉的佛经无过《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此经曾有三种汉译本,分别为姚秦鸠摩罗什、刘宋求那跋陀罗、唐玄奘所译。求那跋陀罗译本已不传。
该经是少有的释迦牟尼不请自说之经,可见其殊胜之至。被列为汉传佛寺日课必诵经典之一,誉为“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乃至出现史上佛教兴盛时期“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盛况,“阿弥陀佛”成为佛子间问讯的敬称口头语,“南无阿弥陀佛”亦成为汉传寺院刻写最多的壁书。
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二、核心内容
汉传佛教中的通行版本,是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三大译经师之一的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的译本,该经简明扼要地讲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的位置、庄严胜境及其教主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以及修持的方法、功德和殊胜地位。
本经按照佛经的三分法,可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相应的其内容也有三个方面:
首先,序分是讲述此经缘起,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法会上,为舍利弗等诸多弟子讲说此经。
其次,正宗分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赞叹极乐净土,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
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能照十方国土。佛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佛的国土和菩萨、罗汉也是无量无边。
经中还说: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一生到那里,个个都得三种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二是佛劝导众生发愿,愿生西方。那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讨论佛法。
佛对舍利弗说:以微少善根、微少福德因缘,不能得生彼国。
我们既然听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要念念相续、执持名号,七天、两天、一天、乃至一念,要净念相继。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到临命终时,即能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许多圣众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第三,流通分是称赞佛为众生宣讲此经的无量功德,劝勉众生不要辜负佛的苦口婆心。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指出,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义,《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三、本经意义所在
《佛说阿弥陀经》其经名说包含了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
佛,为本经能说佛,即释迦牟尼,以大悲愿力,为众生宣说无上妙法。阿弥陀即是所说佛,含无量义,如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等。
此经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宣示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
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方便简易,是能够真正实现“普度众生”的捷径,故佛陀极力推荐,但同时提醒正因为如此,也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无量寿经》也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明末莲池大师曾以四种譬喻来解答:“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刹鱼王毒龙,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刹等,此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须从信、愿、行做起。
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
楚石禅师有诗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
修习净土首先要生信。
善导大师讲信心之要: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凡夫,旷劫以来流转生死,无有出离。二者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智旭说:“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空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立愿是净土三资粮之一,净土法门的修行重在立愿,愿力不可思议,倘能真心发愿,往生西方的大事必定能够实现。
彻悟大师提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十六字纲领,彰显了净土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立愿首先要发愿出离这个世间,有忻厌心,发出离心。其次立愿要一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里修行成佛。最后立愿要回世间普度众生,令一切苦难众生都能觉悟修行佛法,这就是发菩提心。
蕅益大师也认为,发无上菩提心是净土修行的指南,“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历代净土祖师大德都认为,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以彰显净土法门修行简便、往生容易。
然而,近代以来,净土大德、一般信众都在感慨净土法门修行者众,而往生者少,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往生誓愿难立,菩提心难发,或平时追逐五欲六尘,或念佛只求来生福报,或在生死面前留恋世间的名利、亲情,没有坚固的往生愿望。
净土法门,以起信为入门根本,而在生信之后,则以发愿为修持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在现代这样个人至上的时期,发愿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净土行人大多重视念佛行门,重视一天要念多少佛号,烦恼自己总也达不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却往往忽视了行的前提和根本——立愿。
而念佛人之所以功夫不得力,往生大事不能成办,往往是因为不重视发愿,不知道怎样发愿,或者根本就没有深切的愿力。
没有往生大愿,则在临命终时必为业力所牵,以致难以为阿弥陀佛接引,而不能往生。
现代社会许多净土行人,对净土法门能信能行,但惧怕死亡,留恋此娑婆世界,忻厌心微弱,难以立往生净土的誓愿,更不用说往生之后成佛度众的菩提大愿了。
印光法师说,“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
印光大师特别指出,这是“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也不是净土法门不简捷、不方便,实在是自己不愿意到西方去,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
求往生,便是要让愿力胜过业力。命终最后一刹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所谓“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古德教我们“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前一句是佛说苦集二谛,后一句是灭道二谛。净土法门不可思议,能信此法亦不可思议。
《大乘无量寿经》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佛法难闻今已闻,这也是甚深福德,须用心珍惜。
现代社会物欲至上,享乐之风盛行,对净土行人的往生信愿产生着阻碍、破坏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坚定的净土信愿则是抵御当前社会物欲膨胀等侵扰、障碍修行的一把利剑。
净土学人要坚持勤修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牢记印光大师的嘱咐:“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未来的往生,要有今日的资粮;极乐世界的实现,要有人间净土的支撑。往生的目的,是要再来度众。万善齐修,力行菩萨道。不是只知往生西方离苦长乐,一去不复返。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号称修净业,不顾家庭,不管社会,不修净业三福,只是一味外求。
听同事说起一事:“有一博士,毕业后不去求职,不去谋生,每天很精进,日课十万声佛号。妻子埋怨他不务生计,不顾妻儿。他说,我这是在做了生死的大事,功德自然会回向你们娘俩,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这样一种修法会传递给人怎样的人生观?有可能令佛教蒙上一层灰色的色调,导致普通大众对佛法的误解。
所以,净土的弘扬,要走向光明,走向积极,在欢喜自在中修行,在自利利他中成就。
以人间佛教来发达人生,将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作为人天正道,所谓利乐一切众生界,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而出离心要以菩提心为导,既不共又不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在圣道门的基础上建立净土门,既可三根普被,又要平等包容。莲池大师说:“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
要有“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的责任与担当。只有胸怀大众,善因善果,同发菩提心,共作弥陀使,才能感得东土三千界,遍种西方九品莲。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