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菩萨为何眉心都有一个点?极少人知道答案!

2018-01-11 腾讯佛学

佛教造像十分讲究法度,不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规定,甚至还有《造像度量经》这样的经典对身体的比例、尺度进行细致的解说。

如果不符合这些法度和规定,那一尊佛像就会有“不如法”的嫌疑。

例如,藏传佛教中的唐卡,就需要严格遵循《度量经》的尺度来进行绘制,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经典的根据。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却又往往不知所谓的佛像眉心的那一个小点,就是佛教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法相,即第三十二相中的“眉间白毫相”。

根据佛经记载,白毫相是指佛的眉间有白毛,柔软如兜罗绵,其色雪白,光洁清净,长一丈五尺,右旋卷收。

这是佛在因位时,见众生修三学,称赞其美而不毁訾,有谤者则遮制守护而感得的妙相。

能见到此相者,可除去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的生死之罪。

正是由于白毫相如此重要,观想白毫也就成为了佛教修行的一种法门。

净土宗的观相法门尤为重视《阿弥陀经》中的“白毫宛转五须弥”,实际上也就是希望通过正确地观想白毫来达到真实不虚的境地,通过正观的方式来改变修行者的意念与思想。

在佛教造像中,白毫相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不能随意为之。

绘制白毫相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绘制出其中的“右旋”特征。

佛教讲究右旋与右绕,这种动态的旋与绕,实际上体现着佛教的特定的宇宙观与时空观。

而“旋相”就是这一观念在佛像上的具体表征,佛经中记载白毫相“引长一寻,右旋螺如真珠,大放光明”,这里特别强调右旋,就是意图强调一种宇宙在生灭之间的动态。

与佛像形制的历史变化及地区差异相同,白毫相也并非存在于所有时期和地域的佛像中。

在一些早期的佛像或者特定地域的佛像里,白毫就不是一种一定会出现的相好。有些佛像中,即使有白毫,也未必会表现得极为明显。

但由于白毫丰富的宗教意涵,这一相好在佛教艺术的后期逐渐成为了一种相对固定的造像样式,没有白毫的佛像,往往都会被视为逾矩。

当然,无论是白毫的光明,还是白毫的旋转,最终意图表现的都是佛法的光明与伟大。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相关阅读 

把佛法变成了魔法的种种表现 你中招了吗?

什么是因果?什么是业报?什么是轮回?什么是六道?

净慧老和尚:禅修用功 必先过了这五关!

不学佛有什么损失?

你都认得吗?佛像的常见坐姿 相无定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