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斩猫,斩的是什么?
黄复彩
一部中国禅宗史之诸祖师中,南泉普愿算得上一个最特立独行,且最具有性格魅力的一个人物,当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必须承认,我是凡夫,因此是有分别心的)。
南泉普愿(公元748—834),南禅宗创始人慧能的四世弟子,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河南新郑人,俗姓王,人称“王老师”。因其长期弘化于池阳南泉山(今池州境内南泉山),而被人习惯称为“南泉普愿”。
“狮子洞里没有异兽”,普愿师事于马祖道一时,追随在马祖身边的弟子已有数百之众,在这些弟子中,不乏学有成就者。普愿虽后来者,却独立而自信,而其一崭露头角,即受到马祖的赞许。
普愿与马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早餐会上,当行堂师在给僧人分粥时,马祖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问了一句话:“那桶里是什么?”
在场的僧人各捧着粥碗,面面相觑,无一应对。忽然,从一个角落爆出一声粗口:“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这老汉闭上嘴,说出这样的话来!)
禅是无言的智慧,是心与心的碰撞,即便有言,也决非世俗的所问与所答。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及至后来的德山棒,临济喝,真正悟解的祖师又何尝有一言之问,一语之解?在普愿看来,那桶里是什么,你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一想,这也用得着去问吗?
整个斋堂似乎都被这初来乍到的家伙震慑住了:敢对祖师如此无理,这家伙也太放肆了吧?然而,人们却从马祖的脸上看到明显的赞许:呵呵,终于等来一位有为的弟子。
正是普愿的这种不事权威,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和呵佛骂祖的大胆禅风,与马祖道一一以贯之的禅风发生了契应,这也许正是马祖道一对这位不平凡的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所在。
马祖道一后来在评价这位不凡弟子时只说了一句话:“独具象外。”
这“独具象外”之象是名相之象,事理之象,也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一个禅者所必须要破的“人、我、众生、寿者”四相。
禅宗是不立文字的,是主张不二的,而一切有与无,好与坏,乃至你的,我的,都是二元对立,也是一切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们活得痛苦的渊薮。
禅,归根到底是要在精神上求得解脱,让自己从一切有相的世界中超然而出,进而以自己的眼光(心性)去看待这世上的一切,用自己的思考去认识这世上的一切俱是不二,俱是空性,俱是无常,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但多少年来,人们却被一切外在之“象”障蔽了双目,迷失了自己原本活泼而自在的本性,从而让自己变成一部随世运转、人云亦云的机器。这是世人的执着,也是世人的悲哀。
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普愿来到杏花江南的池阳南泉山,不下南泉三十余年。江南的山水,给了这位已了心意的禅者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南泉山,普愿依然以他强毅禅风接引学人,化导众生。
一只猫儿的出现,打乱了寺院里原本的宁静。
或许是长年修习的生活太过枯寂,或许是猫儿太可爱了,为了得到这只猫儿,东西两堂的僧人开始了激烈的追逐和争夺。于是,僧人们的嬉闹声,猫儿的惊叫声让一向宁静的禅院似在天翻地覆。
而正当僧人与猫儿的闹戏演得正欢时,普愿回来了,于是,他一伸手,就捉住猫儿,并大声地说:“说说看,说说看!”追逐的僧人们怔住了,一时间竟无人以对。
普愿突然举起一把菜刀,声色俱厉:“说对了,就放了这猫,说不出,猫儿就死定了。”
僧人们知道,普愿是说一不二的,敢于呵佛骂祖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做不出?但这一刻,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什么来,于是,普愿手起刀落,那可怜的猫儿顿时身首异处,一场罕见的流血事件就这样在寺院里发生了。于是,中国禅宗史上便有了“南泉斩猫”这则著名的公案。
一只猫儿的出现,竟让一座寺院东西两堂僧人如此热衷的追逐,死命的争夺,这确是比“杀生”更严重的事件。
活泼的猫儿是“相”,是让人执着的“物”,在普愿看来,唯有刀光剑影下的当机立断,才能断除僧人们心里的贪念与执着。于是,普愿宁可犯下“杀生”的罪名。躺枪的,只能是那只无辜的猫儿。
也有人说,“普愿斩猫”同样是一种执着,一种“相”,就像后来出现的赵州和尚所做的,当普愿问他,如果你在场,你会如何时,赵州和尚便脱下鞋子顶在头上扬长而去。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