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投,这个曾经让无数地产人暴富的制度,迎来了新篇。6月7日晚,万科官宣了一份全新的跟投制度,6.0版本。最大的变化,在于万科对退出机制做出了更新,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项目的跟投资金才可清算退出。2.所有可销售物业的累计销售金额比例达到项目可销售物业的预计总销售金额的95%及以上;3.全部成本类合同均已结算完毕,累计已结转成本占总成本95%以上。退出时未售部分价值按收益现值法计算,折现率为15%。房产君翻译一下,万科在清算退出的节点上进一步拉长了时间线。在过去,一般只要预售金额达到一定的比例,便可以实现分红退出,中小型楼盘最多也就是两年左右就能清算。但是,万科这次把交付和跟投绑定在了一起,要达到可销售物业的最后一期已交付才能清算。意味着从进入资金池开始,即便最快也要3年以上才能清算,而且由于楼市调控限价和市场不景气,现在整体销售节奏比过去要慢了很多。要是碰到一些超大型楼盘,跟投分红基本就奔着5、6年去了,钱还是你的,但不完全是你的。不过,好在万科在一些旧改上不存在强制跟投,若是黄埔新城这个超大体量的项目,估计等到儿女都能打工养家了,钱还在池里呢……客观的说,万科这么做可以长期绑定公司和员工的利益,匹配国家的“保交付”号召,也对公司的工程质量提出了要求。不过,员工见到这个是彻底emo了,但对买房子的业主来说,这肯定是好事。住宅产品质量会有提升,有保障!由于高层利益完全与绑定到了交付物业,一旦业主拒绝交付,会切实影响到他们的腰包。不过,跟投怎么改对普通员工的影响倒也不大。一般来说,项目所在区域事业集团(BG)的集团核心合伙人(GP),集团骨干合伙人(SP),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经理级以上)是必须跟投的,其余员工可以自己选择性跟投。曾经的跟投就是一个造富的代名词,能参与跟投的哪个不赚的盆满钵满?2014年3月,万科打开了“跟投”的潘多拉魔盒,要求高管们出钱投资;随后,碧桂园火速跟上,房企们都坐不住了,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跟投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着用着就变味了。那些年蒙眼狂奔的房企背后,少不了跟投的推波助澜。老板OS:有免费的融资,又把员工绑上战船了,不只我在赌未来,我的高管只能跟着我一起赌。他们,碰上了好时候,地产造就的富豪们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
2016年,某大型房企的区域总,凭借着跟投制度拿了近1个亿的奖金,地产人中的“打工皇帝”。不过,上亿的这笔钱,想马上拿走?对不起,是要继续投入跟投的资金池里继续滚动的。
1、时间周期长,去了新公司以后,你的钱会根据房企的“规则”慢慢返还。相当于你都在乙房企做牛做马了,甲房企还在卡着你的饲料。一位曾经任职于宇宙房企的朋友小A。
2019年,另一家房企出了更高的薪资把挖走了,但是他还有一笔7位数的跟投在公司的资金池里。
2021年的时候,我去找他吃饭,他还愤愤不平的说:“钱还在里面,我*****,他们是真不还啊!”
传闻那位亿元总裁就如此豪横的直接走了。但是,他也在一些角落中赚到了很大一笔钱。3、转让给公司或同事,但是会有一定折扣,能顺利拿回本金的都算好公司了。直到2020年疫情后,跟投就不再是香饽饽,而是一个高危项目了,不仅钱可能很久才能拿回来,甚至还倒欠公司钱。一家信奉阿米巴的长三角房企,十分热衷于学习碧桂园的模式,跟投也成为了其中之一。公司的管理层和区域部门负责人是强制跟投,如果无法负担,公司会强制配资,并每年上交利息。
由于那几年跑得太快,公司在很多地方买的地块并不理想,还遇到了市场调控和限价,导致项目并不赚钱,还会亏钱。
跟投,本来就是个共担风险的制度。更何况你没钱,这个房企按照利率给员工配资,除了本金亏麻了以外,还要交利息。
亏钱可能问题还不大,更有甚者,一些房企把跟投发展成了金融产品,开始内融,但美其名曰“跟投”。
点名“某松”,出来挨揍。
当然,亏钱的跟投在当下还不多,但确实不如以往赚钱。从过去两位数的利润点,已经普遍回落到了合理的个位数。
最近两年,万科频繁对跟投制度进行改革,主题围绕在如何保证公司利益。从分红优先公司,到现在的保交付,万科正在摸索一条最合适的跟投道路。
如果,你有更多跟投的小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明天中午12点,园长和广哥会一起带领大家探盘哦,记得预约!
房产君还建了楼市交流群
添加大嘴,备注“楼市”,可免费加群
▼
此外,我们也有陪看服务,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加入看房团,一有笋盘,我们就发车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