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王选,他是比“翟天临们”更值得上热搜和关注的人!

 
点击标题下「学术桥」可快速关注 

来源:学术桥acabridge综合整理自央视科教、关耳日公众号 


2月13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媒体官微,纷纷发文缅怀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教授,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纷纷转发,纪念“当代毕昇”。



图片来源于微博截图


最近翟天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翟天临“博士”更是十几次荣登热搜榜,比起翟天临这位“博士”,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纪念的是他——王选。


他曾说:“一个应用性研究工作不做到商品,它对社会就没有什么价值。”秉持“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理念,王选带领团队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开创了方正集团的起家之业。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科学家的故事。


王选院士。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简介

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选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得“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的高度评价。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所长。 


他发明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被誉为“当代毕昇”,他带来继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界的“第二次革命”,因为他,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应该说,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你阅读中文书籍报刊、用电子设备获取或传输中文信息,你就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王选。


坚持科研积累独具慧眼

人生发生重大转折


王选从年轻时就身患重病,曾经有十几年不能正常工作,但他从未停止过科研的脚步。


在北大上学期间,他把个人的抉择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毅然选择了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方向,奠定了人生第一块基石。二十世纪60年代,王选先后参加了“北大一号机”、“红旗机”的设计改进,打下了计算机硬件研究的坚实基础。


积劳成疾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关注世界计算机领域科研进展;为了解软件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大病未愈的王选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找到了创造的源泉。


1975 年,当王选听说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中有个“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时,他独具慧眼,被其巨大的难度和价值深深吸引,凭借着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改变我国落后的铅排印刷面貌的一腔豪情,王选拖着病弱的身体开始研究。他的人生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748工程的相关文件。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截图


无惧质疑坚持创新

突破核心技术难关


王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经过反复研究,大胆作出决策:跨越当时流行的二代、三代技术,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


西方从1946年发明第一代手动式照排机,到40年后的1986年才开始推广第四代激光照排;王选要使我国从铅排铅印直接跨入激光照排,一步跨越西方走过的40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连二代机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忽然一个小助教想绕过二代机、三代机的困难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讽刺接踵而至,“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你搞第四代 ,我还搞第八代呢!”


王选还面临更大的技术难关,计算机是西方发明的,英文只有26个字母,大小写也不过52个,而汉字字数繁多,常用字就有6700多个,信息量达数千兆,当时我国计算机条件十分简陋,存储量不足7兆。


庞大的信息量使得汉字进入计算机成为世界性难题,甚至有语言学家预言,“计算机时代是汉字的末日”,“要想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必须要走汉语拼音化的道路”。


专业的洞察力使王选对自己的决断充满信心,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扎实的数学功底,使他发明了“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描述方法,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发明了汉字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输出等引领性原创技术,实现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了汉字信息处理的关键核心技术,最终使方案被国家承认,纳入了“748工程”。


变化多样的汉字字体和字号。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截图


产学研结合

彻底改变印刷行业


王选带领团队研制激光照排的过程,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当原理性样机做出以后,就有人劝他,“不要再做下去,你已经成功了,你是有才能的人,应该再做其它的研究。”不少同事也有这种想法。”


但王选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应用性研究成果应该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作用。假如国家投入了这么多支持我们,最后市场却被国外占领,那我们的功劳等于零。


他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外国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许多人自信不足、崇尚引进的困难挑战下,紧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脚步,坚持“科技顶天、市场立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先后研制出八代中文电子出版产品,推向市场并得到广泛应用,占领了99%的国内报业市场、9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80%以上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掀起了我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该技术不但使来华销售的国外厂商全部退出中国,还出口至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促成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集团的紧密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典范。


王选强调,实现一切创新理念的基础,是要有一种“十年甚至十五年磨一剑”的精神,看准方向和目标并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后,需要忍受各种不适当的、急功近利的评估方法和干扰,而始终坚定决心和信心,锲而不舍地奋斗下去。


告别铅与火的时代。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截图


纵观翟天临事件,这样一位玩弄学术、游戏知识的演员,以小聪明凌驾于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的“翟天临博士”,再看看由“翟天临博士”牵出来的“一个藤上七个瓜”的相关事件与相关人物,这些假博士假学者事件与王选院士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微博热搜上“翟天临们”屡次上榜,王选院士的逝世纪念日这件事似乎早就被大多数人遗忘或者说是“忽略”。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似乎发生什么荒唐的事都可以是冠冕堂皇见怪不怪的。


这个社会早已不是“王选”的那个时代,可是请人们记住“王选院士”们这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比“翟天临”们这些弄虚作假玩弄学术的人更值得尊重和纪念,也更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院士的世界。


第一集:破茧而出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王选》,来自腾讯视频


第二集:方正之士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王选》,来自腾讯视频



延伸阅读

陈志文:为什么论文造假层出不穷?

博士翟天临遭“学术打假” 北大被网友隔空喊话

“疟疾治癌” 是科学的胜利还是盲目乐观?

究竟还有多少科研工作者,像许晓东般孤独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