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A专题竞赛 | 我们只做你想不到的

SA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2022-03-24



SA专题竞赛

我们只做你想不到的


Studio Alpha 每月不定期推出国际设计竞赛或者由SA老师自命题的Open Project供同学们来充实自己的作品集。涉猎范围包含建筑、景观、城市设计。为了鼓励大家的互相协作,并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竞赛都以1-4人组队报名为单位。SA的竞赛或者Open Project 对于每个学生都可以公平报名申请,老师选拔合适的同学参与。历时从2周至6周不等,只针对SA学员,大多数在使用一对一课时兑换后即可免费参加。SA每年生源有40%来自老八校,15%来自欧美院校,45%来自国内重点大学。学员间自由组队,和志同道合、旗鼓相当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OP设计。


2017年,SA共推出20期OpenProject,题目含括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等多个方向,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挑选。其中,4个OP在线下开展,OP16现实拟境受邀在港深建筑双年展中展出,OP09重型家居为SA上海设计中心增添了一处大型艺术装置,OP11Seinn Jade Store正在缅甸施工建设中;竞赛类OP05古堡与天文台获得YoungArchitects竞赛入围奖,OP13天空之城获得Cities For A Flying World竞赛一等奖。参加其他类OP的学员也收益颇丰,设计逻辑和图纸输出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对于MArch1的小伙伴们,OP也是作品集项目的很好补充,锻炼展示建筑设计思维的重要途径。


接下来小编将系统地总结2017年所有的Open Project,带你回顾SA过去这一年的OP设计成果。



OP 01

拆铁轨

授课老师:

Ting Yin(GSD MAUD+RICE MARCH)

Ivy Feng(Princeton MARCH+WUSTL MARCH)

组员人数:

每组1-2人,一共12名壮士

时间:

共6周 

项目总结

Ting Yin老师,07级天津大学建筑学本科,12级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之后申请城市设计方向硕士学位,获得GSD与MIT奖学金录取。2016年哈佛大学MAUD毕业。擅长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方案的指导,在SA开设一对一辅导课并参与Critic。

Ivy Feng老师,2006-2011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2011-2012 都市实践深圳,非常建筑(实习), 2012-2014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易斯建筑学,2015 纽约SOM (工作),2016普林斯顿建筑专业毕业。


老师总结点评


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老火车站在最初的选址时都尽量被安排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区位,之后几十年超高速的发展,导致之前认为的城市的“边缘地带”反而成为了更大的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年迈的老火车站本身对于功能的需求力不从心,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己很无辜的身处于城市核心的区位。本OP是基于拆除杭州城站南线铁轨假想的一次纸上的实践。

 

三名老师,7组学生,6周时间,同学们都能找到各自的对铁轨改造的兴趣点,并且最终方案的完成度基本都比较理想。工作强度远远超出了预期,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四个半小时的mid-term review和五个半小时的final review之后,几个老师都累懵的状态,老师都累傻了更何况可怜的学生们。在经历了大规模高负荷工作量的洗礼之后,完成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各个学生作品集里的主打方案,也算是多劳多得,普天同庆。

 

整个OP的过程有点像是时间上压缩到一半的高强度studio,有一对一的小课,也有类似pin-up的大课,加上期中和期末汇报,充实且幸福着。最让我们欣慰的是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情在这六个礼拜期间得到了充足的滋养,大家的联系并没有随着OP的结束而中断,某种程度上OP其实是一种开始,大家的交情一直延续充满了整个申请季。 OP的友谊长存,天长地久~


学员收获


刘同学:


一直都很信任老师,所以看到他的op就毫不犹豫的报名了。拆铁轨的课题也很有趣,是他之前做过的所以前期就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场地信息和资料,省去了很多前期建模画图的时间,做过城市设计的我们都知道前期找资料数据建模的痛...老师属于很会做设计的那一类,经常能够帮我们准确地开脑洞,并且在我们走向难以描述的方向的时候及时痛斥帮助我们悔悟(此处大家自行脑补)。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终真的会出不错的成果,虽然我和队友一直都拖拖拉拉,但最终的成果依旧是作为我俩作品集的主打方案,跟着老师完全不用担心烂尾的问题。整个op下来神奇地感觉学到了一整套设计以及出图的方法,甚至是整理自己的逻辑、讲故事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非常感谢老师!


尚同学:


拆铁轨的open project是我开始做作品集的第一个项目,很幸运加入了这个OP,让我在申请季比较早的时期就紧张起来,步入正轨;更加幸运的是在这个项目中遇到的各位主带老师和评图老师,给我们的方案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改进意见,一直引导着我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地清晰、丰满;以及在这个项目中贡献了很多想法的合作搭档,当然还有一起参加项目的其他6组同学,每次汇报的时候看到他们出色的方案,自己也会有很多启发。通过这次OP的经历,我跟随老师学习到了怎么样提取自己的概念,以及怎么样把概念表达地完整,总之,很开心很幸运选择加入了拆铁轨的OP,在我的整个申请之路上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品展示



OP 02

书乡Bibliotheca Nostalgia

授课老师:

Boyuan(GSAPP)

组员人数:

每组1-2人,共7人 

时间:

6周


项目总结

Boyuan老师,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GSAPP M.Arch1项目(Honor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Design),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一级甲等荣誉),现就职于纽约SHoP事务所。曾供职于纽约ODA、WORKac、香港严迅奇事务所及北京OPEN ARCHITECTURE,并曾参与多项基于社会实践的学术研究项目。擅长建筑设计、表现与平面排版。在SA开设讲座,作品集Review和一对一辅导


老师总结点评


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化的主观表达行为。作为与客观现实联系紧密的学科,建筑教育往往更重视训练学生对客观因素的解读与利用,而忽视对设计者自我分析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事实上,对绝大多数领域的创作者而言,作品的首要功能在于协助创作者认知自我,在获得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后,创作者再次投入、推进创作活动时常会使作品拥有更加精准动人的力量。


“书乡”工作坊以上述观点作为教学方法论及目的,以“图书馆”和“故乡”两个抽象概念作为媒介,通过关注本体性的空间原型来探讨作品与设计者个人价值观间的关系,最终构建一个架空的自我叙事体验。学生通过课题释义、案例分析、提出概念、自选基地、编制任务书、设计空间原型(Parti)、初步设计、深化设计等步骤,以及每周各一次的一对一辅导与集体评图来逐步认知自己设计观与价值取向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来剖析自我,再反过来用自我认知推进设计方向,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完成一次自省式的个人对话。七位同学不但很快接受了工作坊的教学思想,还高效地在六周时间内完成了带有各自鲜明个人烙印的建筑设计,给出了积极的结课反馈,令我非常感激。


学员收获


付同学:


能够进入这个OP,我十分感谢老师的赏识。老师在OP一开始就和我们说:做设计就是一个认知自己的过程。于是在这个偏向自我表达的OP里,我们愉快的花了一周时间自我剖析。但对于我来说,因为童年的经历,让这个剖析过程无比纠结,甚至拖到了第三周。好在之后的formal parti 和设计画图过程让我渐渐步入正轨,我也交出了一个漂浮在水上图书馆的不错表达。在之后几个月里跟着老师做其他设计的时候,老师的那句话一再应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有一个怎样舒服的表达方式。真的非常感谢老师和这个OP给我带来的巨大改变。

杨同学:


进SA的第一天就搭上了老师op的末班车,很幸运。老师上课方式别具一格,与其说是指导方案,不如说是做田野调查。他会通过你的设计反推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像是通过你的图钻进你的脑子里一样。结果证明这种教学的方法论确实有奇效,在他的带领下审视自己之后,大家做出来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做这个op和之后的面授的那段时间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效率最高的三个月。每周两次评图,也经常有同学互评,大家又都厉害得要死,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画面就会很难看。就这样在「不想让自己太丢脸」的想法驱动下把整个op做完,成果也不算难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开始试图把本科阶段一些零碎的关于设计的想法,总结成类似理念的东西。这个op开了一个好头,感谢老师。



蔡同学和李同学:


有幸和朋友以替补身份入选老师‘书乡’OP。作为本OP里唯一的组队,且组员分别身兼实习加班、交图考试的副业,我组在前半段一度分歧跑偏、粗制滥造。老师对形式与精神性有准确敏锐的把控,协助我们成功发掘‘自省’的主题和‘垂直’的形式;老师精通艺术史,建议的‘群体垂直俯视一点透视’效果拔群。更重要的是,这个OP本身是一场‘自省’的设计之行:一个表达自我的建筑,让我们卸下‘为了别人’的包袱,用设计说真话。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作品展示


OP 03

中国街区 The Chinese Block

授课老师:

WANG Liang(GSD MAUD)

组员人数:

共8人,每组1-2人

时间:

6月19日到7月23日

项目总结

WANG Liang老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获得Rice建筑硕士。先后工作于瑞士Herzog & de Meuron, 丹麦BIG,美国SOM和WW Architecture。现就读于GSD MAUD项目,任Joan Busquets教授TA。在SA开设讲座,作品集Review和一对一辅导。


老师总结点评


“中国街区”是一个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开放设计课题。

 

第一部分研究在城市街区尺度的设计案例,学生从中提取出关注和潜在的设计问题。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结合对相关历史和理论的探讨,学生从所选角度进一步提出研究的假想和设计的策略。

 

第三部分的城市设计针对具体的设计地块提出对城市街区的空间设计策略,并予以表达。

整个项目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工作量也比较大,过程偏重研究和逻辑,对希望了解城市设计思考方法及其表达的学生有很大帮助。


学员收获


黄同学:


在2017年的暑假,因为想在城市设计方向做一次尝试,我参加了中国街区的open project。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每个小组都先进行城市案例的分析,由老师点评和指导后,进而提取出自己的概念并运用到设计中去。我们选取的案例是当时被誉为“北京第一住宅区”的百万庄。百万庄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周边式布局,虽然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东西向的户型,但是其建筑沿基地周边围合的特点,为居民形成了动静分明的开放与封闭的空间。


在这次open project中,我学会了思考如何解决城市中现存的问题,可能现在的设计并不是最优解,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找到了一种可能。


作品展示


OP 04

NOW BOARDING

授课老师:

Baobao(WUSTL MARCH)

组员人数:

2人一组,共6人

时间:

6周

项目总结

Baobao老师,威斯康辛大学建筑系本科,曾获得校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荣誉,在本科期间和团队成功创办了自己的3D print公司,亦擅长珠宝设计和工艺研究,13 fall Studio ALPHA学员,申请到了佐治亚理工,密歇根大学,宾大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奖学金录取。在Studio ALPHA担任讲师,开设讲座,参与作品集review。


老师总结点评


航空历史开始在短短一百年前。这一百年的巨大经济发展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远距离旅行的需求。航天飞行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世界的联系从无如此紧密。但是我们也在这一百年间将浪漫主义的飞行梦想变成了一个人们长距离移动不得不经历的繁琐过程。飞机尺寸越来越大,机场重建,加建无休无止。机场也开始被批判为是一个庞大的,毫无地域联系和特征的巨大怪兽。

Fentress国际竞赛(The Fentress Global Challenge)是由Fentress建筑事务所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学生竞赛,该竞赛每年邀请全世界的学生来探讨未来公共建筑设计的可能性。每一年的主题都反映当前世界的问题。今年参赛者将被要求来为未来的机场该如何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

竞赛鼓励参赛者重新设想未来的航站楼建设,考虑到目前的技术趋势,并将它们应用到不久的将来。参赛者应考虑到每一个乘客的体验,并寻求提高建筑的每一个维度。同时要从落客区到登机区的各个流程都能考虑到城市化、全球化、技术创新、灵活性、安全性、适应性和旅行者体验。

 

2016-2017两届比赛入围全球前十名的同学作品。


学员收获


16Fall 杨同学:


Fentress未来机场竞赛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去了解这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复杂建筑体。这个在大部分人生活中没有任何记忆点的建筑,甚至是大部分人都想赶快离开毫无感情可言的地方,很多从未在意过的细节被反复研究和讨论,从研究起飞降落的理论和隐患到对跑道的交错排布,从模拟真实出入境的流程到安排整个航站楼的功能分区和旅客分流。从此机场对于我来说,不再是无趣且深奥的过客,而是各有性格的有机个体,很多staff only的区域不再是秘密,甚至是航班被延误的时候,都因为了解其复杂性和安全性而少了许多抱怨。

16Fall 古同学:


2016年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梁同学参加了美国的机场竞赛,并且最终入围了。老师的指导分两步走,一开始集中三个参赛小组一起上课,给我们讲解机场各种流线、功能、跑道规划等technical的知识,然后第二步才进入紧张忙碌的参赛小组一对一指导。由于工作经验和环境的原因,鲍鲍老师可以说在设计机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首先在一开始的集中上课上,我们就对机场得到了清晰充分的了解,这些知识是作为普通机场乘客很难获知的。在辅导中经过老师的多次纠正,我们从一开始的机场小白到最后能做出这个比较满意的作品并且最后申请到自己的梦校,还是很感激老师的帮助的。最后祝愿老师工作顺利,SA也越办越好!



17Fall 黄同学+ 翟同学:


通过参加2017 Fentress Global Challenge 我们获益良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此次竞赛方案既结合了我们四年对建筑学的积累,又融入了我们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积极探索,让我们对于机场这一建筑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尽管结果稍有遗憾,但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已经实现的飞跃式的进步。其次,我们很高兴认识了可爱的老师并且升华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是本次竞赛最大的收获。


作品展示


OP 05

OBSERVATORY HOUSES

古堡|天文台

授课老师:

Olivia (GSD MAUD)

组员人数:

共4人,2人一组

时间:

5周

项目总结


Olivia老师,09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并获得古建筑设计保护方向认证。16级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GSD MAUD)。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期间设计作业成绩优异且曾获Distinction荣誉。16年赴OMA鹿特丹总部交流学习一学期。现工作于Perkins+Will,任职Urban Designer。擅长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平面设计与效果表现。在SA开设一对一辅导和作品集Review。


老师总结点评


本届Young Architect Competition 竞赛题目是天文台设计,同时也要提供民宿的功能。场地选址位于意大利的Roccascalegna古堡。


浩瀚的宇宙是空间的无限蔓延,宁静的古堡是时间的历史浓缩。 如何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去收纳无限的星空?如何在历史悠久的古堡古迹上融入新的活力?如何设计一个精神化的空间,让人对星空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观望?如何让星空与人的体验相融合,沉淀,净化?


这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台,也是在星空下,古堡旁,一段关于空间与时间的故事。


学员收获


C同学:


老师的课程总是干货满满,她能够通过自己敏锐的设计嗅觉为我们指出最适合我们的设计方向,也能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给我们提出建议与参考案例。这次课程不仅让我作品集中有了一个扎实的作品,也让我对设计思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我成功的在老师的帮助下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建筑竞赛奖项,也是对老师能力与教学质量的直接证明

汪同学:


在大学期间去意大利做过交换,一直对意大利有种莫名的热情,所以选择了SA 的Open Project-古堡天文台项目,它的场地位于意大利的Roccascalegna。很幸运在这里遇到了靠谱的队友,知识渊博的老师。老师从不同的方向给我们启发,在每周的评讲和答疑中,我们一点一点的调整方案,调整图纸,最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非常感谢老师和队友,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张同学:


老师在指导我的OP过程中十分的耐心负责,总能控制住我与崔同学的方案走向,并能及时的提出建设性建议。老师有着非常强的交流能力和设计能力,可以迅速的发现我们方案中的亮点并鼓励我们深入自己的想法。在路径设计与单体设计中,她可以运用平时积累的大量经典案例开拓我们的思路,这她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方案,看到了类似成熟的建筑单体的设计成果,这对我们方案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在做OP过程中进度缓慢,老师总是鼓励我们不要纠结,按照自己的判断向前发展。同时,老师对于我们设计路径与单体的帮助是巨大的,她总是可以用简单的几笔画出整个方案的单体构想以及开放空间安排。总体来说,老师是一位十分负责任并且十分有能力的老师,她有时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方案的推进出谋划策。


作品展示


OP 06

艺境

授课老师:

Herzog(GSD MARCHII)

Gordon(GSD MARCHII)

Angela Zhang(GSD MARCHII)


组员人数:

11人 

时间:

6.26-8.5

项目总结

Herzog老师,2011年进入同济大学学习建筑,2015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一学期 的交换学习,2016年进入GSD,继续建筑学学习。在作品集辅导方面擅长方案推进和出图表现。


Angela Zhang 老师,目前就读于美国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攻读March II建筑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于纽约州伦斯勒理工学院(RPI),并先后赴意大利罗马及纽约市交换,主修建筑设计专业。在校期间,分别在北京奥雷舍人事务所,纽约Mesh Architectures以及巴塞罗那Mangera Yvars Architects实习工作。


Gordon老师,目前就读于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建筑学、金融学双学士。曾在俞挺工作室实习。


老师总结点评


此open project旨在通过审度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来为特定艺术创造空间。建筑如果脱离了所谓“艺术”或“形而上”的雄心与追求,那它作为建筑的本质也就不复存在了。尽管如此,建筑却并不是艺术。每个单体建筑的立场与表达其实是受限于它对目的的追求,对技术逻辑的依赖和对匠人精神的敬畏。然而,艺术从远古就已经开始服务于建筑了,无论是私人性的抑或是公共性的,几乎每个建筑都对雕塑或者绘画有着狂热。但直到现代,当建筑本身的目的就是成为艺术时,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便开始了激进地转变。

 

作为表达艺术品的媒介,这个建筑也需要反应出自己本身的艺术属性。在这个设计中,问题将不再是哪个艺术品属于哪个建筑?而是哪个建筑属于哪个艺术品。在当代,艺术品跨越不同领域不同尺度,所以展示它们的空间,如博物馆和画廊,也使得建筑最好的发挥了其建构的艺术属性。然而现实中,常规的博物馆画廊设计手法慢慢地侵蚀了建筑本身的艺术属性,从而展览艺术品的空间都仅仅是普通的房间。在这种手法下,现在的展览空间成为了建筑表皮下的没有意义没有个性的空间。

 

这个设计将要直面艺术品,质疑传统的标准化的艺术品展示空间。最后的成果每个学生选择了一个特定类别的艺术品,或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设计一个理想的特定的展示空间。以此为设计的出发点考虑场地的选择,空间的氛围,艺术与建筑关系的建立。每个学生都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甚至超出预想的结果。



学员收获


赵同学:


艺境是我在SA学习一来经历的第一个开题作业。报名申请是因为觉得这种课题对我的申请很有帮助,因为学校的课程作业大多是很实际的,对我而言有一些觉得无聊,而这次的开题给了我自由的发挥空间。在这次课题中我选择进行一次电影罗生门的转译,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这种设计思路的尝试,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但是每周两次的小组内讨论和两周一次的大组讨论让我更好地看到别的组员对于这个题目的理解,也督促了自己的进度。同时我也非常感谢老师一直以来耐心的辅导,让我能做出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作品展示


OP 07

游轮与自愿的囚徒

授课老师:

Jin(Rice MARCH)

组员人数:

2人一组,共10人

时间:

6周

项目总结

Jin received his Master of Architecture from Ric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with Darden Award for thesis distinction. His thesis, Through Thick and Thin, was a celebration of spatial experiences, a mixture of two extreme plan types between highly scripted and altogether unscripted interactions. Jin has received awards and fellowships such as Archiprix 2017, China National Scholarship and John Crowder Traveling Fellowship.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by Archdaily, Bustler and as the cover of RSA Spotlight, he was also interviewed by Archiposition early 2017. Jin joined CAZA in 2016 and currently served as the team leader on Baler Hospital, Tan Mausoleum and a major competition in Manila. He loves art and history.


老师总结点评


邮轮是最强大的建筑,强大到人们放弃陆地上原有的自由,加入到邮轮构成的临时性群体。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邮轮的囚徒,但也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这个群体里有选择性地放飞了自我,他们用陆地上的自由换取了海上的社交。

 

这一门设计课的研究对象是社交空间,而非邮轮。每位设计者从自身对人类社交方式的理解去演绎邮轮上一部分公共空间的设计。本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培养大家站在文学、电影、剧本等角度去思考建筑,必须意识到这类艺术形式对建筑空间重要的塑造力。课程第一个作业是每个人对一部电影、戏剧、小说等的观后感,以及相应产生的对于人类社交形式的思考。第二个作业是对英国建筑评论家Robin Evans的经典文章Figures Doors Passages的阅读和讨论。此后设计者开始提出各自的空间原型并逐步深化。

 

项目最终的成果是每一位设计者塑造了一个在邮轮上的,有别于传统社交空间的世界:比如在宋同学的世界里,每一位乘客在特定的空间规则里每天变换着身份,在朱同学的世界里一扇玻璃墙两侧既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在何同学的世界里你不知道半小时后隔壁与你相连的房间是什么,在梁同学的世界里你因社交恐惧而逃避,却发现自己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了其中,在窦同学的世界里你游走在一个接一个的圆形空间中,却在某一次回眸中发现你和某个人的行踪一直是环环相扣的。


学员收获

王同学:


OP 游轮是一个给予我们最大想象空间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抛弃掉传统的关于“房间,墙,与门”的定义。在我们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中,重新定义建筑。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什么是“建筑中模糊的边界”,什么是“平面的深度”,以及什么是“建筑的涟漪”。各种光怪陆离的概念被我们一一探索与分享。在这个项目中,我时常忘记为申请学校而准备作品集的压力,而沉醉于对建筑最初的好奇于探究。因此,我认为op 游轮不光是一个在申请学校中非常有利的项目,更是一次启发我对建筑思考的有意义的学习旅程。



窦同学:


非常喜欢游轮这个studio的氛围,超有趣的选题,永远在后面疯狂追赶我的ddl,老师又幽默又凶残的高能指点,一群聊得来又很nice的学霸小伙伴 グッ!(๑•̀ㅂ•́)و✧  大开眼界也很紧张刺激,从头到尾都非(ti)常(xin)开(diao)心(dan),非常美好的一段回忆!

简同学:


作为全组唯一一个19fall和男生,参加这个OP可以说是很奇幻了。虽然没有做了就马上放上去的压力,但是整个过程真是痛并快乐,强度很大又很激励人。老师真男神,感觉上这么几次课比学校里一学期学到的都多吧。在组里方方面面地都开了眼界,时常有一些“原来做设计是这么回事”的感慨,也证明了我是个lowB。最感动的是微信群内从结束一直到现在大家都有一直在交流聊天,氛围真的棒,给各位笔芯!(虽然我很多时候是在默默观察一年后的自己哈哈哈)



作品展示


OP 08

IFLA 17—动力景观:为社会正义而设计

授课老师:

Ranran(UPenn MLA)


组员人数:

共7人,每组1-2人

时间:

共4周 

项目总结


Ranran老师,东南大学景观本科,宾大景观研究生毕业,现在DC Lee and Associates担任景观设计师。曾在津巴布韦和孟加拉国做研究,梦想着把穷地方和孩子变富足,用种树的方式!除了设计,相信时间管理和了解听众也很重要。擅长区域尺度规划与身体尺度的总体思路,把经济,生态和场地行结合。


老师总结点评


伴随全球变暖,永续发展和能食水废问题的考验,景观建筑需要发挥超越城市领域,作为介入和转化力的深远力量。当代正是重新考量尺度,边界,系统及合力以促进未来社会和环境价值更加和谐。景观建筑师有能力协调多元却往往冲突的多方力量,并以此独特洞见有依有据的改善景观。基于设计,想象,更多的是实用,作为景观业者和学者,我们在战略上主导永续发展以平衡空间品质,生态价值和社会公正。

学生以下列选一途径探讨主题:‘Landscapes of Power: Design for Social Justice动力景观:为社会正义而设计’

三条路径

1. 探索 ‘开采景观’,提供动力能源(水电,煤,油,气,风和水利),及此过程如何与景观作为人类栖息地和自然环境之角色相平衡

2. 景观建筑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隐患 – 干旱,洪涝,飓风,滑坡等;并积极影响社会改良

3. 特定景观如何以正面负面诠释经济,社会力量;如何转化此景观以应对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成果


我们的 ’Sunny Future’(队员杨同学+汤同学+周同学)小队研究了山区谷地的光伏发电站管理失误状况和对自然人居环境的破坏,通过地形光照角度的调研提出了更完善的光伏板布局和管理系统。

另一个solo ‘Rewrite’(队员陈同学 )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遗产廊桥经常被洪水冲毁的状况,通过研究传统构造,当地文化和水文而提出完整策略管理水利灾害,保护廊桥及其文化并进而改善温州地区的人居环境。

另一个三峡小队(队员朱同学+晁同学)调研了长江沿岸的生态人居环境,通过自习分析蓄洪泄洪所产生的江安状况提出了以柔克刚的保护修复措施。

禹同学solo详细调研了谢菲尔德市里的空置用地和房屋结构,结合当地未成年犯罪呈上升的具体区域地理,试图创造一系列的草根城市公共空间给贫困家庭的未成年儿童提供教育和娱乐空间。


学员收获


陈同学:


IFLA是我在SA参加的第一个OP,也是我探索作品集主题的一个开端。IFLA主办方把项目主题大致圈定在对应能源开采、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几个领域的景观设计当中。最后我选定了我家乡的国家文化遗产廊桥作为改造对象。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反复推敲research的各种细节。通过研究古廊桥的历史、桥体结构、县城环境、廊桥被冲毁的洪水灾害原因,我总结几个景观战略,去回应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古建筑如何以独特的文化身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作品集的基调也是在这个项目上形成的。

我的一个小目标就是在毕业前能参加一次IFLA竞赛。很高兴能和两位妹子组成了统一战线~说实话暑假那会儿真的会偷懒和懈怠,但是老师每个礼拜的督促,点评和鼓励真的很窝心。我们不仅看到了方案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看到了自己在一点点进步。



作品展示


OP 09

重型家居

授课老师:

Evan Tsai(WUSTL MARCHI)

Ranran(UPenn MLA)

Ivana助教(Rice MARCH)

组员人数:

共5名

时间:

5周


项目总结

SA创始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建造工匠,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与美国WUSTL,从09年开始在SA任教至今。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室内空间设计的“纯真”及相关建造技术。

Ranran老师,东南大学景观本科,宾大景观研究生毕业,现在DC Lee and Associates担任景观设计师。曾在津巴布韦和孟加拉国做研究,梦想着把穷地方和孩子变富足,用种树的方式!除了设计,相信时间管理和了解听众也很重要。擅长区域尺度规划与身体尺度的总体思路,把经济,生态和场地行结合。

Ivana助教,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 历史建筑专门化方向。曾在上海 HZS、 Atelier Deshaus实习。全奖就读 Rice MArch Option2。


老师总结点评


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法国工程师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受到启发,于是设法把这种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上。 

由于实用而广泛的适应性,混凝土长久以来在建筑领域被讨论。该项目介于构筑物与家具之间,目的是浇筑一个由混凝土和钢组成的大尺度模型。该模型将由几个可以互相咬合的零件拼接,并由此探讨混凝土在三维空间的可塑性。零件之间需要榫接,因此对于混凝土塑型的准确度有比较高的要求。通过设计和建造,学生将会了解人体尺度和家具之间的关系,制作模具的方式以及处理混凝土材料的技巧。 


学员收获

范同学:


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op,也是我个人第一次进行实际的建造项目。在整个OP期间我们一直进行着动手实践,在七月份和同学们进行了很多关于材料方向的研究收货很多。在建造过程中问题重重但是也努力解决并实现了最后的浇筑。最后感谢蔡老师和SA。


作品展示



OP 10

拉脱维亚鸟类观察塔竞赛

授课老师:

Clifford(GSAPP)

组员人数:

每组3人,共6人 

时间:

7月31日-9月3日


项目总结


Clifford老师,毕业于Columbia University MSAAD项目和Miami University的M.Arch1项目,在Miami University任教3年并且获得学费全免的奖学金,曾工作于上海AECOM,在Studio ALPHA客座讲师,参与作品集一对一辅导及上海方面面授。


老师总结点评


Pape国家公园是拉脱维亚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的动植物。这里拥有众多珍稀鸟类并且是这些野生鸟类在欧洲繁殖栖息的重要场所。此为竞赛为首次举办,由于原有的鸟类观察塔遭遇闪电和大火破坏,新的瞭望塔将在2018年建造并考虑从竞赛获奖方案中选择。建造预算未定但预估为US $50-100K。评委团寻找一个可以对环境友好和敏感的设计方案,并可以成为场地新的地标。竞赛对塔的要求为不昂贵可以建造,并且地下结构可以最小化,拥有2个观察平台和50米的步行桥。


一共六位同学分为2组历时两个多月独立完成了两个方案。每个团队前期先对场地有个各方面调研和分析,包括地形,气候,动植物情况等,尤其对场地内鸟的分布和生活习性以及观鸟者的需求着重分析和研究。基于大量的调研分析,两组同学分别提出了一个鸟和人近距离观察彼此以及通过多种镜子原理观察鸟的概念方案,并逐步深化材料和节点构造设计很好的完成了竞赛。


学员收获


第一次参与这种偏实际项目还是在遥远的拉脱维亚,有很多挑战和获。项目开始阶段的调研活动尽己所能做了充足的设计准备包括场地位置、气候特点、降水情况、生物种类、视野范围等等。从最基本最单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出发,团队构想了观鸟者与鸟类共享同一个构筑物的理念,二者分别使用不同区域,用一定的遮挡划分范围和领域,遮挡物上的观鸟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对鸟类的活动的影响,同时满足观鸟需求。结构和材料方面,我们使用当地盛产的木材,用模块化结构加速施工。整体以谦逊的姿态面向当地自然环境,满足360度观景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初衷。

作为作品集准备期间的第一个项目,我们组员3人在老师细心耐心专心的带领下顺利的完成了!首先,老师精心安排的时间表很好的控制了项目进行的节奏。其次,组员背景多样化,可以让我们各司其职,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最后,组长和组员都十分有责任心,为我们合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满意的合作,不仅有优质的产出,受到多个老师表扬,还像一条纽带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增进了感情,成就了友谊!



作品展示



OP 11

 Seinn Jade Store


授课老师:

Evan Tsai(WUSTL MARCHI)

Chang(GSAPP)

组员人数:

2人

时间:

3周

项目总结

SA创始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建造工匠,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与美国WUSTL,从09年开始在SA任教至今。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室内空间设计的“纯真”及相关建造技术。

Chang老师,2015年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2016年以哥大AAD毕业作品集获william ware excellent design 奖学金毕业。曾经在标准营造实习,2016年在哥大GSAPP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担任助教,research assistant;2017年起就职于workac,并在哥大GSAPP担任AAD studio中期答辩评委。


老师总结点评


位于缅甸古城曼德勒的真实改造项目:翡翠品牌seinn的总店改造(包括店铺,办公,员工宿舍,餐厅)。seinn是缅甸新兴翡翠珠宝设计师品牌。原办公楼由于立面老旧,将被改造为更符合品牌形象,优化街区氛围的旗舰店。真实项目的预算,当地材料限制,本地工人施工水准会带来更多局限,同时更多挑战。


本次open project将从缅甸民居立面建造研究为基础,小团队作业每天开会讨论,在建筑师指导下,从概念到施工图全程参与。该改造项目将于2017年底建成,对于没有经历过实际项目的同学,会对作品集丰富程度有一个积极的补充,同时补习建构知识。


学员收获

翡翠门店项目更多的是在纸面外观设计中对于实体建造的研究与学习。受制于缅甸当地的材料选择,施工能力,环境气候,以及甲乙两方在想法倾向上的碰撞,实际做成的项目与最初的纸面设计有不小的差别。而这或许并不是迥然不同的,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设计,并组团在缅甸当地实际考察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对项目本身更多更深的理解优化改良了原有的无法实际实施的项目。缅甸之行或许类似于建筑的在地性研究,但方案研讨在第一天就基本敲定了,可爱而靠谱的甲方小姐姐剩下三天都在带着我们到处浪,一路上我们各种胡吃海塞过得非常开心。



作品展示

OP 12 

进击的管子

授课老师:

Chang (GSAPP)

Ray Guan(GSAPP)

组员人数:

2人一组,共2人

时间:

6周

项目总结

Ray Guan老师,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参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4 SUMMER Studio。 曾经在北京标准营造ZAO/standardarchitecture 实习。哥大期间曾在纽约START-UP 事务所NEW PRACTICE LLC 工作。哥大研究生毕业以后,留校担任17 SUMMER Andres Jaque Advanced Studio 助教。将作为GSAPP Adjunct Faculty 参加17 FALL 的教学工作。



老师总结点评


管道系统,筑就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肉体。

证据1:城市生活环境依赖于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证据2:健身产业的迅速发展,影响,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身体,和建筑空间。

证据3:为了保证地下资源的规范利用和卫生,国家已经不再允许土葬,转而倡导火葬,随之产生了完善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

证据4:医院持续更新医疗器械,以提高医疗系统应对超负荷的病患的能力。

证据5:EDM Dance Club 的巡演曲目都来自知名夜店,这些夜店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管道,最大程度的连接了血液,汗水,毒品,从而促使人体达到最高速的新陈代谢。

……

管道,在各种尺度上(从大环境到身体,从生态系统到局部组织)自发的构成了我们身边的世界。管道作为激进的建筑语言,能够挑战实际建筑的实践与运营,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于建筑和城市的讨论。

 

这个open project会在两个方面转变你对管道和建筑的看法。

转变1:管道不是再是一个技术话题,不再局限于水电暖通,而是政治,科学,社会群体,审美在城市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结合的媒介

转变2:管道不再仅仅是管道工人的领地,它们影响了大量的,在城市各个角落运行的实体。这些实体带着不一样的属性,材质,却在多种方面以多种方式联通结合。本次设计会讨论大量改变管道系统的运行,从而新建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

 

两人一组,每组同学根据既定的主题进行研究探讨和设计。


学员收获

张同学:


进击的管子通过一个对我来说几乎是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建筑与人的关系,失去了传统的空间意义的建筑,却因为管道而联系了空气,水流,温度,甚至是激素这样小而具体物件创造出富有逻辑的系统从而为使用者产生了不同于日常的使用空间. 没有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如同一个全机械的系统,视觉上相对于其他的课题作业具有更强的逻辑和说服力,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这个方向做更多的探索,能够加深对于这种新的研究方法的概念上的理解.



刘同学:


一次又一次的研讨和指导,亦或是在中期和末期答辩上的热烈交流,每次都成为我学习的另一种平台。在我们的管道Open Project这个项目中,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以前我们很难与不同学校不同视野的同学老师互相讨论的交流设计思想,现在可以了;以前我们从未畅想过的建筑城市形态,现在可以进行反思和设计……这一切的一切,给我的感受就是:“虽然辛苦,但是却很充实,获得的知识和经历远远超出想象”


作品展示


OP 13

天空之城 Cities for a Flying World

授课老师:

Ranran(UPenn MLA)

组员人数:

每组1-2人,共6人 

时间:

共5周 


项目总结

Ranran老师,东南大学景观本科,宾大景观研究生毕业,现在DC Lee and Associates担任景观设计师。曾在津巴布韦和孟加拉国做研究,梦想着把穷地方和孩子变富足,用种树的方式!除了设计,相信时间管理和了解听众也很重要。擅长区域尺度规划与身体尺度的总体思路,把经济,生态和场地行结合。


老师总结点评


本竞赛挑战参与者设计一个飞行技术普及的城市未来项目。人类正在努力实现新的高度,将天空转化为新的领域。 即使人们已经知道如何飞行,飞行设备无处不在,世界会如何变化? 谁将成为一个无人机城的新行人, 社会生活如何随之改变? 当窗户成为飞行器入口时会发生什么? 许多书籍和电影描绘了城市未来的场景,这样的未来即将到来。参与者可以自由决定项目的主题,规模和位置:可以开发一个新城,新建筑,新设备,新社交平台或上述所有项目的混合体。 我们正在寻找为即将到来新世界提供想法的最好提案 (不久的将来)。在这里,飞行技术将改变我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和娱乐 。


我们的 ’SpheriCity’( 队员何同学+陈同学)小队获得了本次竞赛的组委会大奖,她们以香港维多利亚港为基地,设想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在不需要道路束缚之后在三维上拓展的场景。

另一个小队 ’Guardians of the City’(队员任同学+兰同学+许同学)研制了了新型的救灾基站和飞行器,在特大城市快速减灾救援并提供临时避难所。

另一个solo队员陈同学设想了一个新的基于三维矩阵的城市类型,其把人眼中的传统城市意象与机器学习城市意象结合起来。


学员收获

何同学+陈同学:


我们这次op的题目是天空之城,一开始觉得这样的题目过于科幻,因为不属于可以落地的项目范畴,并不是自己能很好控制的领域,我们怀着很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设计。老师倡导的氛围是畅所欲言,大组讨论,小组私戳聊细节,适当的对我们过于open的想法进行把控。在他的鼓励下,我们把一些原先不切实际的想法变得更有逻辑并自圆其说。同时作为拖延症患者,老师每节课评一次图很好的挽救了我们的设计和出图节奏,没法摸鱼,只能踏踏实实的把图纸深度深入下去。很开心天空之城这个竞赛最后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是我申请过程中十分难忘的一个项目。



作品展示


OP 14 

对话毕加索

授课老师:

Ivy Feng(Princeton MARCHII)

Chang(GSAPP)

组员人数:

每组2人,共6人

时间:

2周

项目总结

Ivy Feng老师,2006-2011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2011-2012 都市实践深圳,非常建筑(实习), 2012-2014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易斯建筑学,2015 纽约SOM (工作),硕士普林斯顿建筑专业。


Chang老师,2015年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2016年以哥大AAD毕业作品集获william ware excellent design 奖学金毕业。曾经在标准营造实习,2016年在哥大GSAPP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担任助教,research assistant;2017年起就职于workac,并在哥大GSAPP担任AAD studio中期答辩评委。


老师总结点评


毕加索在20世纪初创立的立体画派,其大胆且颠覆性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经典艺术理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艺术家们意识到所画之物并不一定要从单一的视角出发,而是可以在空间,甚至时间维度上的丰富表达。

 

而立体派的影响也扩散到了建筑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毕加索其实重新定义了建筑设计学。他在1937年为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的《格尔尼卡》,成为了包括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在内的众多建筑的灵感来源。立体画派对柯布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全部的职业生涯。

 

需要补充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盛行,以及3D打印类技术的大力宣传,让设计师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创造各种奇特新潮的建筑形式并予以实施,然而“奇特新潮”与艺术性是相去甚远的。

 

《对话毕加索》OpenProject的任务是:选择毕加索的一幅立体派绘画作品,将其变成三维的空间。它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转译能力和空间直觉。最终成果为悬挂在墙上的装置作品。

 

对画面从概念到图纸再到三维草模的转译只是其中一部分,更有趣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电脑模型,以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材料进行表达,用木头,金属,灯管,齿轮,碗,提琴等;物件与物件之间的连接也为方案引进了更多一层复杂性。


学员收获

去年暑假参加了sa"对话毕加索”的op, 有别于传统的构成或手工训练,这次训练以理解毕加索某一时间的画作为切入点,训练将二维艺术画作的亮点转意并进行三维实体作品制作,整个项目和队友从方案讨论,材料选择到切割制作和组装相互帮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作品展示


OP 15

第三种空间

授课老师:

Shaw(Cornell MARCHII)

组员人数:

每组1-2人,共6人 

时间:

共5周 

项目总结


Shaw 老师,浙江大学建筑系本科,Cornell March2 在读,本科期间学术经历丰富,在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交换学习,在零壹城市实习,担任MON杂志主编,也曾是2015年MAD旅行基金的获得者;方老师在SA主要进行一对一作品集辅导和竞赛辅导,竞赛关注以下主题:多媒体之于建筑影响(类似于Manhattan Transcript和门校电影与建筑系列课程),建筑与景观结合,特定自然环境下自然与建筑共生和反馈,以及Urban Landscape等。


老师总结点评


本次Open Project:“第三种空间”希望通过东方思想为起点,经过当代艺术语汇的嫁接,探究自然人和精神三位一体的新形式空间的可能。

 

学生选取一种自然现象或元素如风雨雷电雾,探讨与之相关的情绪和精神体验,最后通过上面四种形式操作手法将其空间化和功能化,形成建筑或景观。OP的最终目的在于设计一个建筑或景观使得建筑或者人可以和自然互动。

 

OP通过写诗抽象化思路意向,现代艺术案例研究确定形式意向,之后再进入到实际设计中。避免了过于线性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我们希望建筑可以捕捉近似无形,不定形的自然物质,使它们成为展品,成为建筑元素的一部分,把它们“固定”在建筑中,使得人们去接触去浸入去体验。建筑也可以增大这些物质之于人的感官体验,用建筑的形态朝向布局结构等等去帮助人们放大这种体验。或者把这些感官通过转换,使之成为视觉触觉的呈现。


学员收获

徐同学:


前期由我们自己选择偏好的自然意向,再到写诗,找意向图,是对方案立意点的探索,都为最终的结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的方案较特殊的出发点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灵感,而这又恰恰与老师之前让我们思索的诗词有了一定联系,也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了一个好设计的突破与升华往往就是关键一步的与众不同。



徐同学:


可以感受到老师对每个人观点的尊重引导和发掘以及对于自己建筑体系的执着发掘。我的方案还是躲在自己的套路里走着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不过很受启发,以后要多多努力。

张同学:


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一套做设计的方法。



作品展示



OP 16

现实拟境--哔哩哔哩之城

授课老师:

Evan Tsai(WUSTL MARCH)

Ivy Feng(Princeton MARCH+WUSTL MARCH)

组员人数:

6人

时间:

2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391vtp5m&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深圳双年展《现实拟境》完整访谈

项目总结

SA创始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建造工匠,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与美国WUSTL,从09年开始在SA任教至今。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室内空间设计的“纯真”及相关建造技术。

Ivy Feng老师,2006-2011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2011-2012 都市实践深圳,非常建筑(实习), 2012-2014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易斯建筑学,2015 纽约SOM (工作),2016普林斯顿建筑专业毕业。


老师总结点评


Studio Alpha大巧筑人的 Open Project16 《现实拟境》是一个以“哔哩哔哩”为研究主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来呈现的实验性课题。同时它也在2017深圳双年展的光辉城市建筑VR单元进行展出。


哔哩哔哩和VR技术对影院空间类型的重塑,提示着我们数字变革已经从虚拟世界蔓延到了物理空间。而对于这类新的建筑议题,有着建筑学背景的我们也一直抱持着好奇心和危机感并存的态度。所以当StudioAlpha大巧筑人 OpenProject16《现实拟境》确定了哔哩哔哩+VR的思路时,设计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对即将产生的化学反应感到兴奋。


学员收获

参加现实拟境这个op可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跟以往在学校里面做的那些设计都不一样。这样的一个op既基于个人的创想,又需要背后的理论研究支撑。蔡大和冯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能够很敏锐的发现我们提出的idea中一些隐秘的闪光点,甚至是我们自己都不自知的。我很高兴能够经历这样一种设计方法的训练。



OP的题目刚出来的时候我就非常感兴趣,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和建筑的思维去搭建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网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从研究这个网站最基本的特质和组成要素出发,抽象化地表达这些元素所组成的网络虚拟空间。这个OP的出题和设计过程有别于实体建造和建筑设计,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探索。


作品展示


OP 17

Mathematical Form-Making

 数学之美

授课老师:

Zoey(CMU Computational Design)

组员人数:

共12人,每组1-2人

时间:

10.21-11.6

项目总结

Zoey老师,北京大学计算机本科毕业,CMU computational design在读,主要学习人机交互,UXdesign,游戏设计方面。15年一心想从CS转建筑,因此加入SA,17fall成功毕业,刚要建筑入门,最终还是放弃Berkeley和建筑,跑去CMU读CD——申请时时给自己留的唯一一条后路。加入SA给大家提供一点建筑转IT的路吧。


老师总结点评


我们用一周的黄金时间,探索怎么用数学方程式,和Rhinoscript小程序在Rhino中做出好看的形态。将数学转换成设计,为设计提供基础。Open Project需要使用Rhino,会用到代码,但是不需要有代码基础也可参加。成果是用数学方程式生成的形态,流动的曲线组,和流动的曲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设计探索。


学员收获

高同学:


编程是我在大学景观学习中没有怎么接触的东西,所以特意报了OP19督促自己学习编程。上课时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编程的范式并鼓励我们多尝试不同的几何形态和不同的公式,寻找各种形态的变化规律,有不理解的老师也会积极为我们解答并寻找解决方案。一起参加op19的同学也很有趣,上大课时能听到别人的想法也能学习到许多东西。



陈同学:


感想的话,这是一个对耐心和数学功底要求比较高的OP,数学公式本身完成度很高,用他们在犀牛里用编程语言进行形态探索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一个小作品和进入学习编程在设计方面的运用,这个op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姜同学:


能够进入这个OP,我十分感谢老师的赏识。老师在OP一开始就和我们说:做设计就是一个认知自己的过程。于是在这个偏向自我表达的OP里,我们愉快的花了一周时间自我剖析。但对于我来说,因为童年的经历,让这个剖析过程无比纠结,甚至拖到了第三周。好在之后的formal parti 和设计画图过程让我渐渐步入正轨,我也交出了一个漂浮在水上图书馆的不错表达。在之后几个月里跟着老师做其他设计的时候,老师的那句话一再应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有一个怎样舒服的表达方式。真的非常感谢老师和这个OP给我带来的巨大改变。



作品展示


OP 17

SKYHIVE 空中蜂巢摩天楼竞赛

授课老师:

Clifford(GSAPP)

组员人数:

一组,3人

时间:

6周

项目总结

Clifford老师,毕业于Columbia University MSAAD项目和Miami University的M.Arch1项目,在Miami University任教3年并且获得学费全免的奖学金,曾工作于上海AECOM,在Studio ALPHA担任作品集一对一辅导老师。


老师总结点评


SKYHIVE竞赛是一个开放的讲究概念创新的摩天楼竞赛,有具体的功能面积要求但是场地可以任选高度无限制也可以突破建筑规范。但该竞赛不像EVOLO那样纯碎脑洞大开玩概念,还是要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竞赛希望能重新定义摩天楼与城市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可以体现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动。同时参赛者可以任意选择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作为场地发挥想象力。

 

三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历时三个月完成了一个场地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特别的方案。团队前期先对上海外滩附近的各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建筑,交通,功能等。基于调研和与城市场地结合的头脑风暴,设计运用“连接”这个概念表达商场裙房如何与城市连接以及办公塔楼内部的各种水平和竖向连接方式的可能性和如何与功能有机结合。


学员收获

李同学:


老师非常负责任,从概念构想到后期出图都给我们指出很多问题,也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非常有耐心。这次竞赛里学会很多,大到应该怎样把一个概念深入下去,小到落实到图纸上每个图应该注意什么,老师都说的很清楚,后期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基本这套图及后期表达是由我自己出的,在交作品集的重要时刻,感到非常焦灼,要感谢老师这个时候提供给我的帮助,让我顺利走过这个出图期,还有来自sa其他同学还有老师对我审美以及排版的指导,我对最后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经历这一次一个人的出图期以后,感觉成长了很多。



作品展示


OP 19

动态重组的空间原型

TYPOLOGIES OF MOVEDEMOUNTRECONFIGURE

授课老师:

Oli Lee(UCLA  MARCHII)

组员人数:

6人,独立项目

时间:

4周

项目总结

Oli Lee老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学硕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师从建筑数字化设计先驱,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 Greg Lynn。毕业后留校任职助教兼数控实验室负责人,终期评图讲师。现就职于纽约Ennead事务所,Glenindiv设计总监。曾供职于哈佛大学GSD设计学院前院长Peter Rowe于纽约的CAZA&SURBA事务所,北京MAD建筑事务所,深圳都市实践事务所和上海霍普建筑事务所。


老师总结点评


当下不断为人们与事物开发的新移动形式,从无人驾驶车和无人货船到运动的舞台和机器人工厂,空间体验和物流运输正在迅速的被重新定义。这些新形式的智能运动正在影响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然而,人们很少想到建筑物是如何受到影响的;特别是室内空间和建筑围护结构。这个课题的前提是智能空间的移动性植入建筑,从“压缩”转换为“延展”创造智能空间的原型。如同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一样有力,空间原型应具有足够的通用与传播能力,在许多尺度上运作。空间原型的运动方式应以体量为基本型,而非点线面。在设计过程中,事物的建筑意义会贯彻整个设计过程,最终以具体的场景赋予其意义。


学员收获

虽然两次大改方案,但是最后在和组员头脑风暴后,借着老师给的启发,想出了现在设计。虽然貌似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推敲方案上,但是每一次的否定都能学会更多,看到更多,理解更多。包括最后的建模过程也得到了老师的技术支持,包括3D打印,也顺利完成。一旦方案确定,辅助的技术都完备,还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呢?最后我们组完成了任务,而且至少在我们自己眼中是值得欣赏的作品。通过简单的形态生成,加以空间运动的拓展性,让建筑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加丰富。而这个op的主旨已经在心里扎根,学会了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建筑。



王同学:


OP19有别于SA 其他的项目,OP19专注于运动空间与空间原型的探讨。在纯粹的空间形态探索中,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针对性的指导,让我们得以最大可能的深化自己的想法。同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教我们在设计中“收与放”的把握,让我知道设计不仅是对于更多可能性的探讨,更是要能精确把握一个最优的尺度。在OP19的后阶段,更是让我们了解到prototype和建筑之间的有趣推进。当功能本身被弱化,空间形态在这个建筑中的力量得以凸显。


作品展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504dogn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组员动画成果演示


OP 20

快节奏,慢生活

FAST PACE/ SLOW SPACE

授课老师:

Celia (GSAPP)

组员人数:

共6人,每组1-2人

时间:

2周

项目总结

Celia 老师,哥大MSAAD项目研究生,本科曾就读于武汉大学,主修建筑设计专业。在哥大项目期间对建筑tectonic方向有较多研究,且擅长设计思路的梳理和设计思路表达。现担任SA作品集一对一辅导老师。


老师总结点评


项目目的是创造一个可以激发慢生活的物理空间。参数化和电脑软件的普及为建筑师创造复杂形态,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和构造精细建筑细节提供了便利。但是高效的建造方法对于建筑生成也非常重要。这个项目利用三周时间,生成一个设计,出发点可以是任何感兴趣的方向,成果可以是家具,装置或者一个建筑空间,可以与人产生互动,让人产生思考或者创建人和环境的新联系,通过快速有效的建造方式和逻辑性的组装,帮助生成建筑复杂的形式。项目成果是小比例研究模型,一个比例为1:1的实体模型和图纸。


学员收获

左同学: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OPEN PROJECT,我想那就是奇妙了。

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并且被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迷住,到后来的确定自己项目的方向,再到最最后来完全没想到还能把它深化,在一次次和张老师的交流下,感觉整个过程都发生的飞快而且顺理成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设计就做完了。虽然OP短平快,但是收获真的多多多!比心小姐姐!



郭同学+张同学:


在这次op20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两人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空间,搭建和构造这三者的结合有了更加深刻地体会,同时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设计,对此我们都非常高兴,也再次感谢张老师与SA对我们的帮助。 

黄同学:


参与这个OP感到收获很多,最终也做出了和作品集里其他项目完全不一样的成果!从听老师介绍OP开始到自己做Research,再到有一个实际的想法,中途还一直想着把自己心理专业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这一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认识到了每一步骤对最后想法形成的重要性,也迅速的学习了怎么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Graphical的表达想法),学习了怎么从Research结果里提出想要学习的元素再进一步加入自己的想法,也在老师的鼓励下建了很多模型,其中许多都加入了最后的作品集内,也提高了我对自己模型结构以及如何实质的搭建的认识。这次OP也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一个小模型和1:1的模型是很不一样的,我开始明白连接点以及选材的重要性,而这些都是我从未想过的。总之十分感谢老师耐心而不厌其烦的指导(与催促拖延的我)!



作品展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