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融资,3次业务升级,同心医联的医疗AI之路【星医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动脉网 Author 王晓行
同心医联创始人刘伟奇
刚完成产品发布的刘伟奇非常忙碌。5月7日,同心医联在北京召开战略发布会,推出"科技医疗平台"的升级战略。发布会结束之后,同心医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刘伟奇比之前更加繁忙。
“以医学影像技术加AI技术为核心,通过线上互联网医院与线下医学影像中心的结合,为临床医生、专科患者、合作医院和影像+AI专家四方提供平台服务。”这是同心医联此次发布会的核心。
这是同心医联的第四次业务升级,此次战略升级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每一次升级都让同心医联在医疗行业里越站越稳。
作为掌舵人,刘伟奇并不是医疗出身,喜欢写作的刘伟奇在自己的公众号《刘伟奇》里这样介绍自己:出身理工,却喜文史哲,转读金融,后研管理,近攻法律,归于医疗。
广泛的行业研究,丰富的就业经历,造就了现在的刘伟奇。而刘伟奇又撑起了同心医联的发展,这样充满故事性的人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又是如何带领同心医联通过一次次的业务升级,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出力?
1
丰富的教育背景造就复杂的知识体系
刘伟奇的教育经历可谓独树一帜。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本科研究土木工程和金融的刘伟奇,到斯坦福改学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回国之后,刘伟奇去中央党校做了法学的研究生。目前虽然创业十分繁忙,但是刘伟奇坚持去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博士。
刘伟奇说,在专业选择上,他最初只是想为报考公务员准备,然后为社会做些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伟奇发现公务员不再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求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成了刘伟奇在不同阶段的积累基石。
跨学科的求学经历,造就了刘伟奇复杂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为其之后的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储备。复杂性协作(Complex Coordination)是其主要的管理思想,该理论出自彼得·泰尔的《从零到一》。
按照其定义,创业企业如果可以与工程师、监管者等多种角色打交道,能将差别迥异的多种跨界资源有效整合,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运营,能产生一种新的“产品”,其名为“复杂性协作”。
同心医联现在就是依照复杂性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以影像为基准,通过整合成像技术和AI技术,覆盖影像科和临床的外科、神经、心血管等科室,实现跨学科融合。
2
每一段工作都是自我成长
刘伟奇坦诚表示,自己的职业路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刘伟奇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地产营销。2002年,刘伟奇想要出国深造,但是由于911的影响,他必须要在国内等到安全审查的结果,才可以拿到签证。这期间,刘伟奇从事了几个月的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工作。
这个工作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最近同心医联和地产合作的几个方向,都和刘伟奇曾经的这份简单工作经历息息相关。
和第一份工作类似,之后刘伟奇的很多工作都对其之后创办、管理同心医联产生不同的影响。
毕业之后,刘伟奇先后在美国通用、新加坡耀恒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瑞银集团、怀远资本、华康同邦等公司和机构负责管理和投资工作。
刘伟奇表示,每一阶段的工作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自我的成长。他将自己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管理咨询工作。这个阶段锻炼了刘伟奇的工作方法论。任何一个行业只要看清楚业务本质,洞察未来趋势,就可以找到方法把企业做好。
第二阶段:投资管理工作。这个阶段让刘伟奇学会了解如何与资本市场打交道,以及如何在一个大的企业做组织管理和组织提升。
第三阶段:自己做投资。这个阶段让刘伟奇学会在中国的环境中如何做生意。生意就是生意,它不是教科书中简单的案例,每个生意都有自己的困难。曾经有一家民营医院一直拖欠公司欠款,刘伟奇暗暗发誓,如果钱要不回来,他就不在中国做生意了,而现在他创办的同心医联已经完成了4次融资。
这三阶段的工作积累的能力都在影响着现在的刘伟奇。
刘伟奇表示,作为一个非医疗人士从事医疗创业,他必须看清医疗行业的核心需求,那就是提供更多高质量、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要找到各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做医疗创业是非常复杂的,既要跟政府官员、医疗专家、科学家打交道,还要和市场化的人接触,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具备市场化的生存能力,处理好这些事情。
另外,刘伟奇也知道虽然医疗创业是讲情怀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市场化盈利能力,公司很难长久发展。
3
巧合之下诞生的同心医联
同心医联的成立是一个巧合。
刘伟奇做投资的时候,投资了一家做医疗器械和医疗信息化的企业。作为投资人他会参与一些投后管理的工作。
2013年,互联网医疗兴起,国家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刘伟奇感觉了医疗变革的机会。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保的控费被提上日程,这样的控费压力使得公立医院承载不了所有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这就需要社会机构来承接这部分工作。
刘伟奇认为最先从公立医院溢出的机会应该是慢病管理。因为慢病管理市场广阔,但对医疗能力要求不如急性病和传染病那么高,而且服务周期很长。这些特点让刘伟奇看到了机会,就决定和医院合作成立项目承接慢病管理的业务。
刘伟奇希望投资的那家医疗公司能够开展相应的业务,但是由于股东之间意见产生分歧,公司做不了。而此时,刘伟奇已经和医院谈好了,做医疗又符合刘伟奇为社会做点事情的初衷,所以借此机会,他便成立了同心医联。
4
四次融资,三次业务升级
2014年前后成立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大多都被淘汰了,而同心医联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这背后与其三次业务升级密不可分:
刘伟奇表示,同心医联的每次业务升级,都是围绕自己当初创业的初衷:当公立医院无法承接所有人的就医需求,同心医联如何帮助解决中国高质量医疗供给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最初的做慢病管理,还是逐渐围绕影像,布局影像中心、互联网医院、线上AI系统等,这些都是在技术和政策发展过程中,同心医联为了解决问题而采用的手段。
2014年创业初期,同心医联最开始的业务是做慢病管理,公司并没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合作医院表达了他们在患者管理方面的问题之后,同心医联就利用网络将患者和医生连接起来,解决随访问题。
但是随着业务的深入,刘伟奇发现,很多医疗上正确的事情,并不代表实际操作中可落地,商业上可获利。比如慢病管理要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这其实是很难落实的,就像很多人知道抽烟有害,但是戒掉的人寥寥无几。
2015年之后,同心医联从长周期的慢病管理业务,转为医学影像在线交易平台的开发,通过盘活闲置的检查资源,去服务患者。
一段时间之后,刘伟奇再次深刻意识到,中国医疗的核心问题是高质量的医疗供给能力不足。
因为缺乏足够的合格供给端资源,所以利用互联网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就无法实现,也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让互联网手段去盘活。
所以刘伟奇认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供给才是医疗创业者需要做的事情。
2016年之后,同心医联开始做重资产,线下建设实体影像中心,搭建标准化运营影像团队,线上建立影像云平台,把全国各地的影像结果集中在云平台上进行诊断。
之所以选择影像专业,是因为与其他的内科、外科必须面诊相比,影像科诊断数字化程度高,可以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检查在线下完成,诊断在线上完成,解决优秀影像科医生缺少的问题。
业务开展之后,同心医联提供了相当多的影像诊断服务,但是作为一家公司营收获利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国,影像中心相比于其他的第三方检验中心估值差距较大,这是因为第三方影像中心覆盖的范围小,资产投入大,天花板不够高。
所以2017年之后,同心医联开始涉足互联网医院业务,重新为患者提供长期的慢病管理服务。利用国家政策红利,打破线下服务范围局限,为患者提供检查、复诊和用药的全病程服务。
虽然同心医联的业务在不断升级,但是同心医联的核心是要抓住现有医疗体系解决不了的医疗需求,并由同心医联来解决。
在此期间,刘伟奇也看到了医疗AI在提供医疗供给方面的能力,于是就组建团队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在尝试的过程中,刘伟奇发现目前AI技术解决不了影像科医生对于单一部位全病种诊断的需求,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人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如果AI技术只是解决影像科医生的问题,那么AI的商业价值很难变现,影像诊断市场空间有限。影像AI应该回归影像科的初心,即帮助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一个患者看病流程是从临床医生到影像检查,再到影像医生诊断,最后是临床医生诊断。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I产品是解决影像医生各种问题。但是刘伟奇认为AI在影像检查和临床医生诊断方面更有价值,而且是可落地的。于是便设计以下的产品思路。
这样的产品设计,一方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断结果和方案,基于此,同心医联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精准治疗,获得患者和医生的认可。
另一方面,在影像检查环节,通过减少药品用量,减少影像检查对患者的伤害,另外,通过提高影像扫描速度提升效率,使影像中心服务更多的患者,使得服务效率超越传统大医院2-3倍。
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产品设计可以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供给。
因此2018年后,刘伟奇决定将同心医联的AI产品定位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服务,以临床为导向,以病种为核心,解决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同心医联在发布会公布的以动脉瘤辅助诊断为代表的30多款智能诊断产品。
另外,同心医联通过线下影像中心和影像云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以积累影像数据并把控数据质量,由自己的数据支撑算法优化;并通过开放式平台整合各类产品,实现对多种疾病的综合性辅助诊断。截至目前,同心医联获取的病例数据已突破1000万。
刘伟奇表示,同心医联数次的业务升级,都是围绕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专科疾病,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让患者愿意在公立医院体系之外,选择同心医联作为解决看病问题的服务方。
而之前看似不相关的业务让同心医联积累了相关的服务和运营能力,比如如何服务患者和医生,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建立标准化影像中心的运营能力等。虽然在具体的业务方面,同心医联犯过一些错误,但是之前的过往造就了现在能提供高效科技医疗平台服务的同心医联。
刘伟奇表示,创业之初,自己不是医疗和互联网背景出身。现在同心医联打造线上+线下整合的科技医疗平台,都在不断地扩展我们的业务边界。这个过程中的探索虽然艰难,但是无论业务如何升级,都是围绕提高医疗高质量供给而努力,为解决医生和患者问题而精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