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想之星年终盘点 | 陆刚:科技投资破局寒冬,创新医疗领跑未来

smart 联想之星 2022-09-12

2019年,寒意料峭,2020年,温度几何?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而资本永不眠,只有未雨绸缪,才有可能避免被动裹挟,乘胜而归。


岁末,再次相约联想之星年终盘点。今天分享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先生的岁末感想。


1


存量经济时代,科技投资仍是绿洲


问:2019年市场普遍感觉非常寒冷,你认为2020年的创投环境会如何变化?


陆刚:从2018年进入2019年再到2020年,中国市场发生重大转折,关于资本寒冬,越来越多人抛出类似观点:会有一半以上的创投机构挂掉。


外部环境给经济发展和我们投资带来艰巨考验。存量经济时代,危大于机。危主要在于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从内外环境来说,要以全新的思维逻辑去寻找未来的发展机会。


现在大家讨论冬天什么时候会过去?我认为冬天是一个逐渐撇去泡沫、出清不良资产和汲取教训的过程,这个调整期不会太短,但也不会太长。


2018年是寒冬,2019年上半年比较冷,现在看来,2019年下半年比上半年更加寒冷。因为上半年还有一些剩余的子弹可以打,下半年子弹已经剩得不多了。


2020年会怎样?我觉得2020年上半年不会比2019年下半年暖和,甚至可能更冷,因为口袋里没有子弹,募资也需要一定周期。而从2019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走向宽松,到2020年下半年,优质GP和项目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行业出现拐点的各项条件都会具备,所以2020年下半年市场会开始转暖,但转暖只是结构性的,阳光只会洒到一部分人的身上。


问:那么当下最大的机遇是什么?


陆刚:机遇在于科技仍是一块绿洲。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科技,中美竞争需要科技。这些因素使得在这个历史窗口中,科技成为各方都会推进的一个板块。


什么样的科技会受重视?一是与军工相关的;二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制造业需要升级,落后的产能将被淘汰;三是与医疗相关的


中国现在的推动力与过去不一样。现在国家强势介入,包括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板开板,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注册制等,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所以现在投资要格外关注政策。


另外,从生态上来说,创投行业在2017、2018年是非正常发展或者说是大跃进式发展,市场供给量急速提高,不仅抬高了资产价格,而且将很多子弹低效地打了出去,这是大跃进式发展的极大教训,和几万亿P2P折在里面的教训是类似的。


刚才说过,阳光只会洒在少数人身上,就是有业绩、有能力的优秀GP,不再是阳光普照。中国此时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滴浆灌溉。


我觉得科技领域需要滴浆灌溉,政策、资金注入、资本市场链条完善,这几方面都在大刀阔斧地推进。国家已经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要以足够的资金倾斜帮助七大新兴产业发展。


设立科创板是其中一大举措,有利于拓宽退出通道,打通募、投、管、退几个环节,减少一级市场的泡沫,推动形成合理的估值体系,让资本顺畅地循环起来。


2




多因素共振,促进医疗抗周期发展


问:面对这样的形势,联想之星在投资特别是医疗投资方面,将如何应对?


陆刚:在这种变化下,联想之星所专注的几个投资领域恰恰属于被阳光照耀的方向。所以我们2020年应该会有不错的外部环境。


具体到医疗板块,可能是我刚才提到的三大类里最好的,原因很多,包括驱动力结构和发展基础等。


驱动力结构: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导致其他领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医疗领域的人口红利在上升,老龄化人口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疗需求。


发展基础: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消灭了贫困,随着人均收入、家庭资产增加,医疗开支也会增加,这带有一定的消费升级属性。


再加上医改政策变动,过去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以药养医被破除。医保覆盖率、创新药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更何况中国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比的。光是依靠本土市场,就能养成很多的医疗巨型企业。


医疗发展的各项条件越来越具备。以前创新药公司翻越研发这第一座大山之后,还要翻越第二座大山——想方设法把药卖出去,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开展商务推广等,甚至给中间链条分配大量利益。但实行带量采购政策后,以量换价,创新药可以进入全国市场,这毫无疑问是有利于创新药发展的。


医疗体系内还有很多因素在共振,促进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所以投资医疗是更加坚定的事情。


基金募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一级市场的募资高点在2019年基本下降了一半。但医疗专业基金的募资从2015年、2016年一直到2019年基本保持平稳甚至还有一点回升。在这种外部环境中,医疗赛道既有防御属性,也有进攻属性。从宏观上看,面对这种大的机遇要有信心。


问:联想之星将如何深化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布局?


陆刚:目前从事医疗投资与政策变化高度相关。


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钱袋子越来越紧张。


那么医保就得省钱。首先是做一致性评价,砍药价。中国药企包括器械厂商、耗材厂商等,都在被砍价的范围内。大量低端产能的传统药厂会被快速淘汰,创新药厂崛起,一批成本控制很强的仿制药企业也会留下,这是格局方面的一个变化。日本经历过这个阶段,用15年时间淘汰了80%的药厂,中国可能最多五年就会完成这个过程。


所以2019年之后市场取得了高度一致,只投创新度比较高的企业。因为有些今天看起来比较创新的东西,等它快上市的时候,可能发现身边还跑着几个甚至一群差不多的公司,自己变成了me too。所以我们要投资更加创新的企业,深化投资策略。


第二,既然不能以药养医,那么只剩下一条路——以服务养医。把药价砍了,没有钱养医,医院、医生会经历一个阵痛期,所谓的医保“腾笼换鸟”,腾挪出来的钱去养医,提高服务费,这是医生群体应得的收入。


因为看到了未来棋局演变的必然之路,我们在2016年就提出,除了投资更加尖端的创新技术,也要投资医疗新服务方向,如今棋局更加明朗。我们现在不仅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投资组合,更重要的是,在今天建立以服务养医体系之时,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清晰和深入的投资认知。2019年我们已经加大投资医疗新服务方向,2020年会更加坚定地布局。


问:创新药是医疗健康产业最受关注的投资热点之一,但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你如何看待国内新药研发的前景?


陆刚:国内新药研发逐渐进入深水区。从2019年开始算,中国创新药企业面临一个十年左右的黄金窗口期。会有两个现象出现:


一是在中国的医疗支出里,仿制药占比将大幅下降,创新药占比将大幅提高。参照美国、日本,仿制药比重约占80%-85%,开支费用仅占十几个点,而占比百分之十几的创新药开支占近80%。中国现在占比正好相反,因此将创新药纳入医保就是为了提高创新药开支,也为创新药开启了巨大的增量空间。


二是中国将出现一批以创新为驱动,未来能实现商业闭环和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持续研发能力的创新药企。


因此我们的投资标准也会更加坚定。我们主要还是投资团队,看谁能做出一个大药厂,未来成为行业里的明星企业。


问:人工智能+医疗的热潮接下来是否会持续?


陆刚:人工智能+医疗的热潮在降温中,如果说2018年大家都在炫技,着重看准确率、识别率等,那么2019年更多的是看帐面收入、落地场景,到底给医疗系统提供了什么价值,能否让别人买单。


我们把AI+医疗放在医疗新服务这个投资领域里,而不是技术品类,是因为AI+医疗的商业核心在于服务逻辑。AI一是能够赋能医生和医疗机构,让医疗体系运转得更有效率;二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效率,帮助年轻医生和术者成长。


很多公司不太了解中国医疗环境的复杂生态,试图去颠覆,其实医生和医疗机构不是你要颠覆的,而是应该帮助扶持的。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投资了一些既了解复杂问题,又尝试拥抱新思想和新技术、尝试跨界的公司。


AI+医疗的热潮,过去更多是技术花样,给技术估值,说实话太高了。我不希望AI+医疗热潮炒得太高,应该去泡沫,留下来更务实地解决中国医疗生态真正问题、为社会和行业从业人员创造价值的公司。中国市场那么大,痛点那么多,你自然可以分得一杯羹。只想着多长时间赚多少钱,长成独角兽,这种心态过于浮躁。解决医疗问题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


AI+医疗方向要看谁能更好地与中国的环境结合,如果说创新药投资是一个技术维度,也是一个全球话题,那么医疗新服务更多是模式维度和中国本土化创新。


3




穿透迷雾看清趋势,放弃幻想着力创新


问:创业公司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市场环境?


陆刚:创业公司一定要看清楚未来趋势,不要心存幻想。2018年之前从事医疗创业,行业还有油水,找合作伙伴、投资人都相对容易。2019年相比其他行业,医疗可能也没有那么差。


但2020年之后行业进入深水区,已经有这么多马在跑了,你得跑出你的独特亮点,才能得到投资机构的支持和行业资源的认可。


另外,市场对于创新度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药、技术还是服务的创新度,都要求一个“新”字。你要用创新去赢得2020年之后的比赛。


在医疗服务领域里,很多旧有的服务体系会被支付关系的变化打乱,出现格局变化和创新机会,因此一些具有新思想和强创新能力的人可能胜出。模式固化,认为自己经验多、资格老的人大概率会被淘汰。所以医疗服务要结合中国医疗市场的痛点和发展趋势去创新,看清未来趋势,强化政策意识,遵从行业监管,解决刚需痛点,着力赋能行业。在老龄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为中产阶级提供更好的医疗品质服务的需求也会大量出现,蕴含创新机会。


所以机会很多,就看你道正不正,思路新不新,这是对医疗新服务创业者的一些建议,道要歪了,公司的结局可能就是栽了。


问:早期投资机构如何应对?


陆刚:早期投资机构现在参与或者说掺和医疗领域投资的热情是不低的。但随着行业进入深水区,表面油水没那么多了。医疗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融资节奏通常是一年半到两三年左右,所以今年看好的不一定三年后会怎样。过去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成功方式已经不可重复,不能再按过去的逻辑去理解未来。


因此医疗投资对于专业能力、专业资源的要求更高。这碗饭并不那么容易吃,它有复杂的生态,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对未来方向有深入理解洞察,穿透复杂生态的迷雾,看清未来趋势和好的投资机会。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