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级诊疗,绝不仅是战“疫”良药【星医疗】

联想之星 2021-08-11


疫情正在深刻影响整个医疗格局,无疑将对我国医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疫后政府投入、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多个方面。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超群认为,分级诊疗是我国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医改成功的重要标志即是实现分级诊疗。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分级诊疗进展并不十分顺利。然而疫情之下,武汉却在短短一个月内初步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这恰恰是分级诊疗的核心要求。


这一过程对于我国后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亦有重要启示。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分级诊疗加速落地,为今后进一步盘活配套资源提供了借鉴。



社区网格化,疫情加速分级诊疗落地


2019年,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医联体等旨在实施分级诊疗的系列政策,可见基层医疗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相关统计表明,医院门诊的诊疗人次由2009年的19.2亿人次提到了2018年的35.8亿人次,占比也由2009年的35%提高到了2018年的43%,增加了8个百分点,而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虽也由2009年的33.9亿人次提搞到了44.1亿人次,但占比却由2009年的61.7%下降到了2018年的53.1,反而下降了8.6个百分点。


此次疫情加速了分级诊疗落地,并在实践中趟出了一条道路。


1月24日,国家卫健委牵头成立、包括32个部门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控制疾病传播”。


社区初筛,确诊转诊,分级诊疗在传染病疫情中具有重要意义。


1月24日,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通告(第7号)》,要求对发热病人进行分级诊疗,减少定点医院的医疗压力。


首先是全员排查发热病人。公告要求全市各社区全面排查所辖区发热病人,并送社区医疗中心对病情进行筛选和分类。对于需要到发热门诊的病人,各区统一安排车辆送达指定发热门诊就诊,指定发热门诊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病人;对于不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的病人,由各社区落实在家居家观察,社区负责做好市民居家观察服务工作。


第二则是分类安排发热病人。已确定或高度疑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由市卫健委送至指定治疗点治疗;疑似发热病人留在发热门诊留滞观察;发热情况较轻还不能确定疑似的病人则由各区负责接回指定地点隔离观察;确定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由各区负责送回家中居家观察。


经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初筛,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拿着比较完备的资料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也使得医生可以快速做出有针对性的诊断,降低医生工作压力,提升诊断效率。同时,其他需要诊断的病人也可以得到更加专业可靠的治疗。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要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国家卫健委诸宏明副司长2月16日表示,“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全国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做到了全出动、齐上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积极作用”。



医联体建设是分级诊疗核心抓手


医联体是分级诊疗制度核心抓手,能够推动“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的形成。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曾表示,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手就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的一个手段就是推进医联体建设,对于医联体的四种模式中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我们强调形成网格化管理,首先要行政部门做好规划和布局,避免大医院跑马圈地。


然而,正如分级诊疗的实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样,“医联体”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挑战。MedTrend医趋势认为,有效平衡好利益分配,是医联体谋求发展、破解无序就医难题的焦点问题。具体包括:


1、完善医联体建设的顶层设计


从长远来看,要真正发挥医联体作用,重点是跨越不同管理体制和部门体制,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组合与合理利用。


法律层面:明确医联体的法律定位,明确医联体内部和外部责任、权利义务。
政策层面:出台完善相应的医保政策、医疗机构人财物配置政策、药品价格政策。
体制机制层面:探索打破医院行政区域、隶属关系等体制壁垒,理顺医联体内部的关系,构建紧密型医联体。


2、打通医保支付通道,试行DRGs


医联体“联不上、联不动”深层次原因就是医疗医药、医保工作联动机制还未建立;财政补助、医保报销、绩效考核等工作滞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各医院推动医联体建设的内生动力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要调动医联体内每一环的积极性,就要使医联体内各医院成为“风险共担,赢利共享”利益共同体,从而激发其双向转诊,自觉控费的内生动力。


3、信息技术标准统一,打破信息孤岛


传统医疗机构以地缘划分机构,医联体是基于发达的信息技术。如果能把病人的所有治疗信息、门诊信息,集中在一起,无论转到哪家医院,只要患者的身份确认,患者的用药情况、治疗经过等全都能够一目了然。



信息技术是医联体的基石,也渗透在医联体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医联体范围内,远程医疗会诊、二次诊疗建议咨询和双向转诊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疾病诊疗资料数字信息化、实时调配双向转诊号源、床位资源等,需要统一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标准。


4、医院去编制,人才市场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患者在自己经济能力的基础上,只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优秀医生就医;而医生行政等级制使得优秀医生进入社区、扎根社区没有可能,非公立医院以及私营诊所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医疗高级人才的固化让“分级”难以实现。要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医院去编制,开放医生自由执业。


新云医疗疼痛专科医联体,依托国家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医院品牌和专家资源库,充分利用国际疼痛学科优势,建设国家、省、市、县疼痛云平台分级诊疗中心。向全国市县级公立二级医院提供疼痛特色专科解决方案,打造市县级特色疼痛科室,提升疼痛专科诊疗水平,构建专业完善的导诊会诊网络,长效科学的运营体系。


新云医疗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的指导思想,搭建疼痛分级诊疗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服务实现线上远程会诊与线下学科帮扶、带教结合,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院内、院中、院外的信息同步、诊疗规范及数据协作,让基层医院及百姓受惠于疼痛专科医联体,切实解决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已经过验证的新云医疗疼痛专科学科建设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可在3-6个月内帮助基层医院快速建立疼痛科一级临床、医技科室,并在五年周期内持续配套专家、技术、运营、患者满意度建设等服务,以确保学科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医疗联合体、疼痛专科联盟、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对疼痛专科医师培训力度,培养高质量、同质化的疼痛专科医师。三级医院通过技术推广、手术演示等手段,帮助合作单位开展疼痛科规范化建设,提升疼痛专科水平。


新云医疗与疼痛济生协会合作,以中日医院疼痛医联体为中心,自主研发出了一套符合区县域卫生环境,技术与三甲医院媲美的学科建设方案。




整合资源,形成配套制度


要看到的是,分级诊疗制度是一个全面的政策组合制度,其中医疗、医保以及人事薪酬等保障机制缺一不可,想要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内要整合资源,外要完善配套制度。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钱庆文教授认为,借鉴别国经验,分级诊疗还需要搭配的制度包括:


  • 医疗审查制度(Medical Audit)

  • 医师养成制度(Specialist/generalist ratio)

  • 等级医院评审制度(Hospital accreditation)

  • 医院开放执业制度(Open system)

  • 家庭医师制度(Family doctors)

  • 单一/多元保险人制度(Insurer)

  • 医疗保险支付制度(Payment)


其中医保制度是现阶段各个层面颇为关注的。有些地区已经做出有益的尝试。


如深圳罗湖探索建立了“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基金管理新模式,由此倒逼医院集团主动下沉优质资源、主动做好签约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只有让居民越健康,集团才能越受益,实现了医保、医院、患者三者的利益趋同。


前段时间,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回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相关提案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中医保保障政策建设给予了答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其中在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医保政策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完善医保政策方面:


一是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二是实行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适当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报销比例,合理引导就医流向。
三是普遍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主要支付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医保目录内药品费用和一般诊疗费,鼓励对门诊费用实行按人头付费,促进医疗机构和医生主动控制费用,并做好健康管理。
四是探索对紧密县域医共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合理引导双向转诊,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和医保控费方面的守门人作用。

下一步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疾病管理,畅通转诊渠道。二是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主动购买服务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规范诊疗行为,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坚持医保差别支付政策,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参保人员有序就医。四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提高基层防御风险能力。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我国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据健康界报道,目前,我国已有城市医疗集团1860个,县域医疗共同体3129个,跨区域专科联盟2428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5682个;2018年全国上转患者1235万例次,同比减少15%,下转患者883万例次,同比增加83%,首次缓解了“上转容易下转难”的转诊局面。

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能够有效地分流集中在大医院的患者,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起到“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关键作用。经过此次疫情,分级诊疗发挥出令人瞩目的作用,必将在未来受到更多关注和加速推进。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