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专栏|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编写组:迈向公平之路——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4-16

引用格式

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编写组.迈向公平之路——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1):005-020.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11.003

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专栏

迈向公平之路——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

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编写组

一、引言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全面振兴的战略支撑力量,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受历史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因素影响,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资源、主体等限制,推动解决中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难题,成为促进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选择。  2012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促进慕课的建设与应用。2013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指导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号召动员高校、课程联盟、平台等单位积极参与,将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输送至西部地区高校,促进东西部高校资源共享,提升西部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今计划已实施十载,为了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指导下,我们编写了《迈向公平之路——慕课西部行发展报告》。  本报告全面梳理了“慕课西部行计划”的推进实施情况,展示了建设成效,也剖析了挑战和问题,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缘起与历程,主要介绍西部行计划的初心使命、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效,聚焦西部行计划的核心要素,形成了破解教育公平之困的“中国方案”。  第二部分思路与举措,从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提升手段、服务管理平台的组织方式等维度,分别介绍了慕课、实验教学和图书文献等在西部行过程中的思路与举措。  第三部分模式与经验,通过总结“慕课西部行计划”十年的实施情况,凝练形成了“政策引导—联盟组织—平台支撑—高校参与”的西部行工作模式。按照数字技术和教学资源类型等,形成了跨校协同的“1+M+N”模式、学在慕课+考在学校的“1+N”模式、异地同步课堂模式和在线远程实验模式等,并总结了取得成效的宝贵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挑战与展望,分析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教育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并对“慕课西部行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党中央、国务院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安排部署,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我们将在总结前期经验、问题和面临新挑战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以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新理念、新路径。 

二、缘起与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实现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慕课西部行计划”是教育部为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而倡导的一项公益性教育行动,旨在通过共享课程等举措,精准聚焦中西部教育发展需求,推动教育资源均衡,提升中西部教育教学质量。该计划发挥东部高校的学科、人才、技术优势,以及中西部高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点上抓引领、线上抓平台、面上抓统筹,将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到更多高校、更多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  (一)致力缩小差距,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协同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慕课西部行计划”直面中西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缺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实验室建设薄弱等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中西部高校,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激活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1.以组织优势推进共建共享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世界难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2030年全球教育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随后该目标被正式纳入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中,为未来15年的全球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国都在为实现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而努力。我国东部和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显著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数量为2968门,东部与西部课程数量分别为1952门和482门,比例约为4∶1;截至2022年8月,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291.73元,东、西部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27097.99元和16041.96元;截至2023年8月3日统计数据,2022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建设经费平均为361.66万元,其中东、西部高校图书馆分别为499.83万元和282.32万元;从中可以看出东西部高校的明显差距,如图1所示。图1 我国东部与西部部分高等教育资源配比不均衡  “慕课西部行计划”的初衷就是精准对接西部高校教与学的需求,通过有组织的慕课供给、师资培训、教学平台服务等,将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持续不断输送至中西部地区高校,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优等,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高等教育差距。同时,“慕课西部行计划”积累的理论、经验、模式等,也可为解决全球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提供方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我国正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拓展项目合作、达成规则共识,向世界传播中国教学经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贡献中国力量。  2.以技术优势赋能教育教学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中西部强则中国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事关教育强国整体战略,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卓有成效,但相较东部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慕课西部行计划”的目标是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要素进行全流程再造,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等,创新在线教育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以东部高校的优质资源带动中西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3.以使命担当凝聚共同愿景  中国文化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奉献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等优秀品质。中国文化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慕课西部行计划”以使命担当将远隔千里的高校与师生凝聚在一起,将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各方主体团结在一起。“慕课西部行”不仅仅是优质教学资源的西行,更将在构建跨校、跨城、跨域的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展现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倡导和衷共济、实现共同繁荣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愿景。  (二)聚焦核心要素,推动计划升级迭代  “慕课西部行计划”始于2013年,以2021年为界历经了两个阶段,规模日益壮大,措施不断加强,影响逐渐凸显。  “慕课西部行计划”1.0阶段(2013—2021年)。2013—2015年重点推进通识类课程的西行。一批高质量慕课以学分互认的形式输出到中西部高校,有效缓解了西部高校人文、美育、健康、历史、国防意识等领域“开课难、开好课难”的突出问题。2016—2021年重点推进专业课程的西行。在国内主要慕课平台的支持下,大量的专业慕课以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等形式输出到中西部高校,体现出“精准合作、量身打造、小规模”的特征。通过“慕课西部行计划”1.0阶段的努力,中西部高校通识课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各类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和平台的不断涌现,为“慕课西部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9年,汇聚了全国各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力量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在首届“中国慕课大会”上成立,目前已有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类的慕课联盟单位27个。联席会及各联盟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成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在线教育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之间的重要纽带,成为全国性跨区域、跨领域、跨校、跨界快速集聚在线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的高效协作平台。如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创立的跨区域跨校多校在线开放课程模式,以1位名师引领共建共享1门慕课,跨区域协同M所高校建设混合式课程,使N个学生受益,为我国以慕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慕课西部行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图2 “慕课西部行计划”1.0大事记  “慕课西部行计划”2.0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标志着“慕课西部行计划”从1.0升级到2.0。“慕课西部行计划”2.0的主要特点:一是拓围。扩大支持范围,2.0阶段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和高校优质师资、课程、图书文献和实验教学资源,输送到有需要的高校,有效改善中西部高校教学条件;二是深化。强化数字驱动,鼓励东西部高校教师团队采用数字技术共建共享西部特色的优质课程、实验及图书资源,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推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三是创新。坚持产教融合,鼓励优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中西部高校持续深化课程、教材、实验教学体系化变革,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图3 “慕课西部行计划”2.0大事记

  2021年9月,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通“慕课西部行计划”专栏,展示西部行相关工作动态、建设成效、共建课程资源等,提升影响力;同期,“实验教学西部行”计划启动仪式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经过十年的创新和实践,“慕课西部行计划”探索出一条东西部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之路。  1.实现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广覆盖  深入了解中西部高校教师用课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利用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在线实验教学资源、数字化图书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力度,为中西部高校和学生带去大批优质资源。自2013年以来,中西部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总数、用课学校总数、选课总人次呈逐年增长态势。截至目前,所有中西部高校均已使用慕课开展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截至2023年5月,面向中西部高校提供19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帮助中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446万门次,参与学习学生达4.9亿人次。截至2023年6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空间”覆盖682所中西部高校,师生共完成180多万人次实验,平均实验时长44分钟,如图4所示。图4 中西部高校和学生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情况  2.改变学:创设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共建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与课程使用方式相结合,创设出“1+M+N”模式、“1+N”模式、异地同步课堂模式、在线远程实验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新模式,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形态,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  3.改变教:打造教学教研共同体  通过课程联盟、高等学校、平台企业和课程组等,凝聚一批高校优秀教师加强对内容优化、课程实施、专业建设等方面教学创新思维大碰撞,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教研共同体,形成良好的教学学术互动氛围。例如,教育部657个虚拟教研室的成员通过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教研等方式,促进东西部高校教师高频次、高质量、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汇聚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激活发展内驱力,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又如,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76个城市建设的186个“树下课栈”,通过相互联通相互开放,使东西部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共同提升。  4.改变管:形成多方合作共建新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引导、联盟组织、平台支撑、高校参与的有组织、成体系的西部行工作模式。基于价值共识凝聚在一起的各参与单位之间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多维合作,打造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先进理念和优秀文化的新生态。加强整体设计,构建以慕课资源为主体、以实验资源和图书文献资源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融合推进”模式,全要素整合各类资源、全方位凝聚各方力量。  (三)彰显整体效应,形成高等教育公平“中国方案”  “慕课西部行计划”实施以来,线上课程资源类型更加完善,课程资源规模效应更加明显,课程资源内容更加多元丰富;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搭建更多应用场景,为对口帮扶搭建了“快速路”、按下了“加速键”,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1.塑造在线教育新形态  通过信息技术把教学过程中资源、队伍、平台、机制等诸多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这些要素的质量得到提升甚至重构,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东西部高校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高校“管”的方式,塑造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东西部高校在疫情冲击下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质量不降低”,稳定了教学秩序。  2.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帮助中西部高校实现了“输血→造血→共赢”过程,在课堂、师资、实践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了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创了教育教学新局面。一是打造了一批金课。490所中西部高校开设了1.19万门在线开放课程,开设期次已超过6.3万,选课人数达到9035万人次。二是培育了一批教学能手。培训中西部高校教师达183万人次,一批新的教学名师脱颖而出,有力提升了西部高校教育教学“自我造血”的能力。三是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实践案例。广大教师依托课程平台上的名师名课、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3.形成教育公平新方案  “慕课西部行计划”在优质在线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新范式创设、教学发展共同体打造、高等教育新生态构建等方面都探索出了独特路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广电总台、China Daily等主流媒体深入报道,累计超过200余篇,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贡献了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的生动案例、形成了促进教育公平的“中国方案”。

三、思路与举措

  

  “慕课西部行计划”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在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师资信息化素养、搭建服务管理平台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中西部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耦合高校需求,拓展资源范围

  按照“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中西部高校的教学需求推进了优质慕课资源、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大规模共建共享。

  1.推进慕课应用创新

  东西部高校开展精准合作,基于丰富的优质慕课资源,以教学环境平台为基础,以学校或学院为单元,以开课团队和选课团队密切合作为关键,积极拓展慕课资源应用模式。

  共享教学资源。主要采用MOOC、SPOC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立了以“专业课程群同步异地课堂”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为基础的体系化同步异地教学顺利在新疆工程学院开展实践,有力地支持了新疆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于2022年秋季学期联合新疆师范大学同类课程开展慕课西行,进行四次同步课堂直播;北京交通大学上线面向西部学习者的慕课,被兰州交通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西部高校引用做校内SPOC学习。

  共享异地课堂。将原始班级的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全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复制到本地教学班(称为“克隆班”),支持学生进行大规模实时交流和互动,大幅提升了课堂开放共享的程度。例如:自2020年开始,清华大学通过“雨课堂”克隆班将200余门校内课程实时开放共享给万余名西部高校的学生;2022年春季学期,依托“雨课堂”克隆班,东部16所高校将34门课程以同步或异步课堂的形式共享给新疆、甘肃、宁夏11所西部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21年秋开始使用克隆班技术面向全国高校教师推出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类优质示范课观摩班,截至2023年春季学期,已开展4期,开放课程27门,覆盖教师1670余名,学校570余所。

  互认课程学分。开展慕课互选及学分互认,充分发挥慕课价值,调动中西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汇聚7500多门优质课程资源,并支持灵活拆分、重组多门在线课程资源,以及在线资源与自建资源的结合。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学院、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多所西部高校的学生通过选修联盟慕课获得了相应学分。

  引入课程群。部分中西部高校将系列课程成体系性地引入课堂,逐步推动课程群(或微专业)建设,从点到面,系统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喀什大学将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系列优质专业课程系统性地引入本校教学工作中,以课程群同步课堂范式,推进课堂革命和专业建设。从一门试点课程到包括十门专业课的课程群,从点到面,线上线下同步,两校师生同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专业整体建设。

  2.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创新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空间”汇集了3488门课程;174所中西部高校参与共建81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其中196门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179所中西部高校利用“实验空间”已有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开展在线实验教学,组建了2615个教学班,如图5所示。

图5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空间”汇集丰富资源

  东西部高校结对建设。推动东西部高校联合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组织专家对联建课程进行建设指导与培训。例如:东南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通过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机制组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发、运行和提升,“呼吸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效果的虚拟仿真实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截至2022年9月20日,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全国浏览量76338次,实验人数35800人次,其中10252人次进行了实操训练。这些指标在59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中名列首位。

  开展混合式实验教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课程建设,课程的线下内容为联建高校的实体实验教学项目,线上内容为已建成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签订共享协议,免费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帮助西部高校教师探索应用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式。

  建设专业在线实验室。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重构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例如,东南大学牵头的智能建筑类专业在线实验室的成员单位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青海大学、广西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东西部30余所高校。该专业在线实验室组织东西部高校利用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优质资源,构建适应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以及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课程,探索出了有组织的实验教学西部行又一崭新模式。

  3.推进图书文献信息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间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主要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三大全国性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以下简称3C)。3C共同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校图书馆联盟,高校成员馆总数达到1857家,其中西部高校430家。

  整合高校资源。CALIS建立高校中外文图书、外文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古籍等资源联合目录。截至2023年3月31日,CALIS联合目录为西部地区成员馆提供书目数据下载1800多万次,西部地区成员馆在数据库中上传馆藏信息560多万条。专项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献目录建设,采集加工书目数据34万余条。

  开展文献共享。CALIS盘活高校图书馆现有馆藏存量,研发部署由联合目录、资源发现、资源调度、统一认证和馆际互借等多套软件构成的文献共享平台。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1630家高校馆上线,其中西部高校350家。CASHL开展人文社科领域外文文献资源(外文图书、期刊、特种资源等)的协同采购,并依托CALIS共享平台开展自有模式和特色的文献共享服务,截至2022年年底发展成员馆896家,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累计逾141万笔,其中西部高校224家,累计服务262259笔。

  共建数字资源。除CALIS/CASHL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组织710家高校成员馆以集团采购方式购买国外数字资源外,CADAL主要通过对印本资源的数字化方式推动我国高校自有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为193家西部院校提供288万册中英文电子书。3C累计为西部高校图书馆提供了约(非完全统计)1022万元资源建设经费,购买了10多万册电子图书、2万多册外文图书、2108集学术视频资源,自建了9个特色文献资源库。

  培训专业馆员。考虑到西部院校图书馆员到中东部参加学术会议难度较大,3C每年与西部院校合作,在西部举办大量的针对西部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活动,并遴选馆员参加东部先进图书馆访问、培训计划。截至2023年3月31日,针对西部图书馆专业馆员专项培训约600馆次,1760人次。

  多种支援机制。分别在2021年成立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图书馆协作联席会(Z14)、在2022年成立新时代西部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联盟,通过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引领作用,致力于推进西部高校图书馆间的协作交流与共建共享。137所援建西部的高校中,有50所高校已开展与西部高校图书馆的合作。

图6 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工作情况和成果

  (二)聚焦数字素养,深化教学改革

  “慕课西部行计划”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实施同步课堂、建设虚拟教研室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的数字化素养,促进中西部高校教学设计创新发展。

  1.师资培训开发教师教学新技能

  发动各种类型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西部行师资培训中,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了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截至2023年5月,西部地区高校共计参加培训2.3万校次,西部教师接受慕课培训达183万人次。

  巡回宣讲。通过开展系列宣讲帮助西部教师推动课堂革命。例如,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合作推动的“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以长征精神为指引,走过了江西、贵州、宁夏、甘肃、云南、四川、新疆等10个省(区),直接辅导课程600余门,间接辐射课程1300余门,培训教师15万余人次,惠及学生300余万人。

  线上公益直播。各大课程平台发挥自身影响力优势,邀请优秀教师开展公益直播讲座,分享最新教学实践成果。截至2023年2月,超星教师发展直播讲堂已连续举办10季100余期,累计有1600多所高校的近20万人次观看;收看智慧树“爱与榜样,赋能教育”系列讲座的教师超过10万人次。

  专家入校培训。组织专家入校,面对面开展辅导与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改进教学方法。例如,高校计算机教育慕课联盟在西部地区设立多个地区工作委员会,开展“助力高校一流课程申报”和“专家西部行——课程诊断与改进”等系列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遴选出10门西部高校课程,组织联盟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专题培训班。针对西部高校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思政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开展了各类专题培训。例如,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合作开设STARA公益磨课坊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17所高校的36门课程参与活动;好大学在线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引领作用,组织一系列公益培训讲座、案例分享和工作坊。

  双向挂职交流。推动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师资双向交流,通过岗位观摩、上岗实践以及传帮带等方式,提高中西部高校师资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例如,CALIS二期建设期间实施的“CALIS西部馆员访问计划”,组织西部高校约40名图书馆馆员到国内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为期1~2周的学习、进修;CASHL自2010年起实施“西部馆员培养与交流合作项目”,平均每年从西部高校图书馆遴选4人左右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进修学习。

  2.同步课堂构建协同教研新模式

  借助同步课堂、融合式课堂、克隆班等新型数字化协同创新教学方式,使得东西部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双方的教师也在课堂组织、协作和观摩过程中开展共同备课、协同教学和交流研讨,通过对口、精准、深入的交流提升教师授课水平。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与新疆第二医学院、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化学同步课堂”开始于2021年6月,已顺利完成3个学期的同步教学任务。双方教师每2周开展1次线上集体备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教师通过远程视频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通过提问等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授课进度。课堂上两校师生积极交流,反响热烈。

  又如,浙江大学联合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以及贵州师范学院等十余所西部高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福州大学先后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等西部院校开展“桥梁工程”“材料力学”“审计学”等课程的同步课堂教学;福建工程学院与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等新疆高校携手打造“福建—新疆”高校融合式同步云上课程;新疆大学开展了与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等中西部8所高校的“同步课堂”活动。

  3.虚拟教研探索基层教学组织新形态

  教育部启动的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构建了东西部高校基于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课程教学与研究协作平台。虚拟教研室通过同步课堂、示范课、观摩课、教学研讨会、研究小组、教学反思和交流等形式,支持东西部高校教师通过跨区域、跨校、跨学院的协同教研、协同教务等多种方式联合开展协同教学新范式的探索实践,共同开展一门课程、多门课程或一个课程群的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开辟了东西部高校教师跨学科、跨校、跨区域教研活动的新渠道。

  例如,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搭建“同心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加强混合式教学集体备课,活动惠及全国8000余名外语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联合四川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西部高校开展“专家西部行——专业诊断与改进”活动,分别对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4所西部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建设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开展精准指导。

  (三)构建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

  1.优化在线课程平台

  优质在线课程平台集课程资源展示门户、课程资源共享与管理、优质资源互动学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提供高效便捷的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渠道。在线课程平台在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过程中,成为连接东西部高等教育的“空中之桥”,为高校提供成熟的技术运维和平台应用支撑服务,助力东西部高校合作共赢。

  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泛雅、智慧树、好大学、学银在线等为代表的30余个在线课程平台共计上线6万多门慕课,支持基于慕课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异地同步课堂、克隆班、异步同步混合等多种方式,帮助中西部高校因地制宜用好优质资源,提升教育教学“造血”功能。

  2.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

  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实验空间”是国内外第一个汇聚全部学科专业、覆盖各个层次高校、直接服务于高等院校和社会学习者使用的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实验空间”通过一流课程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形成地域布局和专业分布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空间”推动东西部实验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支持西部高校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展本地教学应用、智能实验室引入示范课程开展观摩课等。2021年增设新频道“专业在线实验室”,通过加强跨地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东西部高校专业实验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3.完善文献共享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三大全国性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成员覆盖全国1857家高校图书馆。依托该体系开展了多业务、多方式、多层次的馆长馆员培训,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能力。

  共享体系所有服务均对西部院校倾斜,在中西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专业馆员培养等方面,通过直接经费支持、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补贴、馆员培训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援,取得了较大成绩,带动了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4.强化联盟类组织

  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在2019年4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慕课大会”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组建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以下简称“联席会”)正式成立。联席会现有27个联盟成员,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上千所高校及多个专业门类,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慕课教育共同体。联席会汇集联盟成员优势,发挥统筹协调“一盘棋”作用,积极促进东西部高校创新慕课协同教学模式,构筑稳健的中国慕课建设和应用生态体系。

  联席会专门设立了“慕课西部行计划”工作组,以“共育一流课程”为工作抓手,充分发动联席会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调集联盟、高校、平台的力量,以立项建设的方式在中西部百所高校培育千门一流课程、培训万名任课教师,促进一流课程在西部不断生根、优秀教师在西部潜心成长。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虚仿联盟”)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新体系。虚仿联盟成立后立即启动“实验教学课程西部行计划”,助力中西部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地构建符合高培养目标的虚实融合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共建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课程和线上实验课程。

  虚仿联盟分别在呼和浩特和西宁组织了两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西部行培训活动,提高中西部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与应用能力。虚仿联盟在成立的8个学科领域和63个专业委员会中吸纳大量中西部高校教师参与,协助中西部高校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和应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牵头,联合CALIS/CADAL/CASHL管理中心、137所援建学校图书馆、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图书馆协作联席会(Z14)和13个受援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牵头高校图书馆共同成立了文献保障西部行工作组,整合现有高校图书馆领域对西部的支持和服务力量,形成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分工合作、协同互动的西部行服务体系。

  文献保障西部行的协调协作机制主要包括:按13个受援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成立由东部高校图书馆为主的对口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相关援建院校图书馆和其他有条件的图书馆,与相应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图工委、CALIS/CADAL/CASHL的各省级中心建立互动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文献保障西部行在当地的落地服务。


四、模式与经验

  

  “慕课西部行计划”经过10年实践,形成了有组织、强支撑、成体系的“慕课西部行”工作模式以及技术引领跨校协同的“慕课西部行”教学模式,并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一)强组织支撑的工作模式

  以政策机制强化引导,联盟类组织提供机制保障,平台类企业做好技术支撑,推动高校将教育愿景化为改革实践,由此形成了“政策引导、联盟组织、平台支撑、高校参与”的强组织、有支撑、成体系的“慕课西部行”工作模式,如图7所示。

图7 “慕课西部行”工作模式  政策引导。首先是政策与机制引领,教育部相继出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政策文件、持续开展在线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立项、组织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指导开展“慕课西部行”现场调研和观摩活动,指引了“慕课西部行”的工作方向。其次是标准与规范的引领,教育部指导相关教指委分别研制《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标准,有效指导了平台的适标改造和千校万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为“慕课西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联盟组织。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联盟类组织和专家组织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建立了标准与规范、政策与机制的落实体系,以大会宣讲、走进高校(专场培训)、工作坊、教学比赛、课程评优等形式,在短时间内推动千校建设了万门优质课程。在联盟类组织和专家组织带动下,开展了优秀课程评审、优秀案例交流、教学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营造了东西部高校共同奋进、提升课堂数字化水平的良好氛围。  平台支撑。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全国性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等相关平台,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适标改造,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构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中西部高校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主动推出适需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慕课西部行”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高校参与。高校是“慕课西部行”实施体系的主体,在政策引导、联盟组织和平台支撑下,中西部高校主动对接资源、培训师资、推进课堂革命,打造了大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有的高校依托联盟组织,通过跨校联盟建立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关系,获取教学资源支持;有的高校与平台企业合作,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平台上的优秀课程,并获取开课教师和所在高校的援助与支持。东部高校的责任担当和中西部高校的积极作为,是“慕课西部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跨校协同的教学模式  “慕课西部行”形成了多种依托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面向中西部地区学生开展教学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按照数字技术区分为在线异步、异地同步等方式,按照教学资源类型区分涉及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  1.“1+M+N”模式  “1+M+N”模式是指以1组名师名课引领,跨区域协同M所高校建设SPOC(SPOC为慕课本地化后形成的校本在线课程)并开展混合式教学,使N位学生受益。西部地区高校以SPOC形式引进优质慕课,利用慕课创新课程内容,通过SPOC解决分层次差异化教学。“1+M+N”协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慕课教师和本地教师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优质课程进校难的问题,同时有效解决了西部地区高素质师资短缺所带来的课程质量提升问题,既实现了学生“自学—互学—群学”,又实现了“一师带多校,多校带多群,跨校协同,群群互动”。  “1+M+N”模式是适合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成果,直接推动了慕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大面积应用,为西部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由于该模式受益面广、影响力大,以“1+M+N”模式为主体内容的教学成果于2018年获得在线教育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1+N”模式  许多高校面向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等开展了学在慕课+考在学校的“1+N”模式。即在校学生可在学校推荐下选择课程平台上的慕课/虚拟仿真实验进行自学,然后参与学校组织的测试与考试,考试合格授予本校学分。  3.异地同步课堂模式  异地同步课堂模式是一种通过音视频互动形式在教室异地同上一堂课的协同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一种方式是同步课堂,主讲教师在本校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手段,面向其他高校师生进行远程音视频直播并与其他高校师生开展教学互动;另一种方式是事先将原始班的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全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复制到克隆班,主讲教师在原始班教室连接互联网进入课堂工具,异地远程学生在克隆班中既可以看到主讲教师的课件、讲课音视频,也可以参与课堂互动。异地同步课程模式把慕课、课堂教学以及虚拟教研观摩等资源和模式统筹在一起,使共享更为便捷。  4.在线远程实验模式  在线远程实验模式是指借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开展的大规模学生远程实验教学。学生远程进入在线实验室,可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亦可借助于虚拟仿真手段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即远程虚拟操控验证实验设计、实体实验室接收数据完成实验过程。东西部高校基于平台开展进阶式、闯关式、互动式协同实验教学,并实现跨校多人多项目实践活动的自动管理与自动评测。  (三)意义深远的实践经验  总结10年实践的宝贵经验,对于“慕课西部行计划”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推动数字化内涵建设为工作主线  实践证明,教育数字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抓手。“慕课西部行”一方面针对中西部高校领导、教务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分别开展教育数字化理念与模式、面向教育数字化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的课堂革命等培训;另一方面利用“1+M+N”模式提升课程内涵、利用异地同步课堂模式看齐高水平课程、利用在线远程实验模式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播撒了利用数字化提升教学质量的种子。大力提升中西部高校教育数字化水平,是“慕课西部行计划”取得巨大成效的关键因素。  2.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好建强课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慕课西部行”探索和实践了提升中西部高校课程建设水平的诸多路径。例如,教师—高校—平台密切配合实现跨校课程协同,异地高校教师在课程内容与课程进度方面协同,高校教务在课程时间与设施保障方面协同,课程平台提供优质可靠服务,确保课程协同的顺利实施;又如远程教—本地学—双师协作,东部课程教师主要发挥“远程教”的作用提升课程内涵,而西部课程教师主要发挥“本地学”的作用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慕课西部行计划”聚焦核心要素,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牵引各项工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重要经验。  3.以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积极性为基本方法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事关全局,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支持,有组织系统性统筹推进各项举措。“慕课西部行”的实践证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适时制定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是激发高校和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联盟类组织和平台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投入,是打破学校边界、发挥跨校协同的重要支撑;东西部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打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公里”。“慕课西部行”形成的“政策引导、联盟组织、平台支撑、高校参与”工作模式正是汇聚社会多方力量、推进中西部教育振兴的生动示例。

五、挑战与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慕课西部行计划”致力于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在新的阶段和形势下,慕课西部行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在教育部有力组织和推动下必将展现更大担当、发挥更大作用。  (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教育强国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为更好推动中西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领中西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慕课西部行计划”必须紧紧围绕教育强国主题,把党中央指示和人民期待转化为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加生动的实践。  迎接挑战,“慕课西部行计划”应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数字化,推进中西部高校转型提质。要进一步提升东部高校优质资源数字化水平,增强“输血”能力和合作的契合度。要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标准、支撑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协同,带动中西部高校加快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要进一步贯彻共建共享理念,加强东西部高校在技术应用、课程开发、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协作,激励中西部高校培育“造血”能力和发展自主性。  2.教育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推进教育数字化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了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并与教育规模化融合迭代。数字化是高等教育开辟新赛道、凝聚新动能的重要依托,教育数字化将加快促进学习科学发展,变革新的学习范式,从学的需求侧倒逼教的供给侧变革。教育数字化将加速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教学需要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等各方面快速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将重塑教育治理新形态,提升教育治理体系的决策科学化、服务精准化、管理人性化,形成有温度的教育治理现代化。  “慕课西部行计划”的初衷即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以东部高校优质资源带动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给“慕课西部行”带来了重大机遇。慕课西部行应着力提高西部高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理念和胜任力,以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弥合东西部数字化发展鸿沟,以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用更加智慧的高等教育和更加丰富的数字化教育产品来育人、办学和管理,最终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的方向与展望  新时代新征程,“慕课西部行计划”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积极、更开放、更多元的形态,面向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支持,助力中西部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展望未来,“慕课西部行计划”将朝着更优组织、更具智慧、更加创新、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是资源强教,整合各方社会力量和高校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夯实中西部高校教学新基建;二是数字强师,通过大规模线上线下师资培训和教师互派“传帮带”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三是改革强校,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牵引,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中西部高校持续深化课程、教材、实验教学体系化改革,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1.更优组织  进一步完善“一体两翼,融合推进”模式,即以慕课为主体,以实验资源和图书文献为两翼,融合推进、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持续拓围,把更多更优的课程、实验资源和图书文献送到西部去,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  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和规范,高效调动高校、教师、平台、联盟等多方主体积极性,一体化地协调课程、实验、图书文献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在教师维度,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培养具备数字化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在学生维度,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自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更具智慧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快速演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模式方法,变革学习范式,重塑教与学生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积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知识图谱、元宇宙等多项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慕课、元宇宙慕课等,使高等教育课程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智慧,通过充分整合新技术、新资源为东西部协同教学创造充满想象力的新场景。  3.更加创新  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深入探索多种形式的共同研究、共同教育、共同学习,拓展包括综合治理、教学管理、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等全层次的深度合作,不断迭代创新“慕课西部行”模式,取得新成效。  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西部的广泛应用,架设东西部高等教育的桥梁,形成跨地域、跨空间(线上线下)、跨高校的教学研究、师资培养、授课实验、学习实践的混合式教学学习空间。  建设“慕课西部行”信息资源平台,构建包含多维度数据的“慕课西部行地图”,提供信息集合、展示、分析、研究、共享、宣传和供需对接方面的支持,使之成为信息中心、交流中心,深化慕课应用实效。  4.更可持续  推动出台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验教学和图书文献共享等认定和支持政策,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引导激励更多高校、教师和联盟平台等共同参与,发挥组织有效性和导向性,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构筑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以开展校企合作、设立发展基金、开展志愿活动、优化联盟组织等多种形式,促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可持续发展,提高西部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慕课西部行计划”将胸怀“国之大者”,致力教育公平,坚持守正创新,以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调动更多高校、联盟、平台参与,创新智慧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增强中西部高校的“造血”能力,激活中西部高校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打造促进教育高质量公平的中国方案。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们坚信,只要同心协力、群策群力,“慕课西部行计划”必将取得新征程上的新辉煌。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0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9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8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