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奋进 | 三条产线干出四条的产量,他和团队是怎么做到的?
邂逅 · 1057 期 · 1713 篇
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作业长
从略知一二到技术能手
伴随他一路走来的
是爱学习肯钻研的心态
他就是
中国宝武2018“金牛奖”得主
▼
潘方敏
宝武环科宝钢建材
宝田公司作业长
黝黑的脸庞上架着副眼镜,讨论问题时神情严肃,争论激烈时两眼瞪得溜圆,脸涨得通红,一边说一边还手舞足蹈。这就是潘方敏,对问题“较真到底”。正是因为他的钻劲,多次解决现场疑难杂症,被同事们誉为“宝田的实干家”。
2012年,随着市场行情迅速拉伸,矿粉行业产销两旺,公司提出了矿粉年产量达200万吨的挑战目标。三条线要干出四条线的产量,这可能吗?大伙儿都习惯性地去找老潘:我们该怎么办?
大家认为:“宝田三号线的产量发挥不理想,制约了总产量的提升;生产中热能消耗过大,一直是能耗上升的关键因素……”问题找到了,但怎么解决?一时间大伙儿又被难住了。
就在工友们冥思苦想之际,老潘一句“对标找差”如醍醐灌顶。于是,最先对标的便是公司的三号线和一号线。一号线作为全国最早也是为数不多的立磨CK-310机型,一直是行业的“佼佼者”,当年产量65万多吨,超出设计产能23%。通过对比,潘方敏发现了差距的关键点:设备的控制参数设置有差别!
立磨生产控制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固件加工,其内部结构复杂,这就导致了参数控制的千变万化。要把40多个操作参数整合起来,从中找出一组最高效、最平衡的参数设置,其难度可想而知。
老潘知难而上,带领大家一边对照着一号线参数记录数据,一边不分昼夜地记录每一台设备的运转状态和负载能力,不断修正工艺参数。经过两个多月摸索调整,终于调试出一组最优参数,让三号线突破设计产能50万吨,当月每台磨机每小时产量达88.2吨,创历史新高。
在工作中,老潘总是能够迅速解决各类现场工艺故障,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工艺路线与布置,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宝田公司矿粉产能的提升创造了一项项新的纪录。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老潘摆摆手说:“这都是大伙儿努力的结果。”
上班时,老潘不是跑现场看设备,就是在操作室研究说明书,要么在办公室写修改方案。
2015年的一个夏天,他又在现场“捣鼓”了。原来,同事看到水渣皮带秤积料严重,冒着酷暑进行人工清料。老潘听到后,坐不住了,如何解决这个长在生产线上的“顽疾”?改造皮带秤的念头在他心里扎根。
他蹲点在现场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合理落料区。随后,他立即着手加装清料装置,实现了宝田一号线水渣皮带秤清料的自动化,达到以人为本、设备本质化安全的目标。他虽然满手油污,但现场的“顽疾”被攻克了,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同事们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完成以往繁重的体力活。
像这样的故事在老潘身上还有很多:“宝田设备检修能量锁定九步法”、“发货安全护栏”等,不仅提高了现场的作业效率,更让生产多了一份保障。
2016年,在湛江钢铁水渣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初期,现场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造。老潘和同事成天泡在现场,陪伴磨机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的睡眠时间。湛江钢铁员工大多是新员工,老潘把检修现场当“课堂”,把办公室当“自习教室”,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
老潘说:“技术再好,也只能为企业贡献几十年。如果能带出一个好徒弟,就等于将我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一倍;带出一个好团队,就等于给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带的8个徒弟中,已有4人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
随着宝田产线扩张、产能提升,老潘从湛江钢铁回来后,积极开展生产设备自动化提升,努力推进集中发货、能源管理等基础系统的建立,并积极参与宝田5条线的集中控制设计,以期在不远的将来使宝田成为具有立磨设备专家系统、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智能化验设备的智能矿渣粉磨工厂。
随着中国宝武整合融合的不断深入,老潘又踏上了去韶钢、鄂钢技术支撑、技术交流的路。
编辑:吧噗
视频:王震亚、田昌胜
摄影:钱跃彬
出品:宝武运营共享服务中心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