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务员看方方日记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

方家评说 方家评说 2022-09-09


 

美女粉丝给我留言“方方那边已经终结篇了,方家这边可要继续啊!”

原本我打算以《一座城的开与关、一群人的悲与欢》作为这次疫情的终结篇,现在看来还得适当迎合粉丝的需求。



 

疫情的风暴中心,因为“方方日记”也成为舆情的风暴中心。

我重启公众号以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的文章一批评方方吧,就会跑一批粉丝,而新来一批粉丝;点赞方方吧,同样会跑一批粉丝,而又来一批新粉丝。尽管如此,我不会因粉丝的增减变动而改变我对方方的一贯立场。在这方面,我不会去迎合谁!

 

在朋友圈,我很少看到有公务员转发方方日记的,偶尔看到少许,不是退休公务员就是基层公务员,稍有一官半职的在职公务员大都不会点“在看”,更不用说转发了。实际上他们基本上都在看。这种现象背后,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答案恰恰就是方方日记受人关注的原因。

 

前些天,听一位基层公务员朋友跟我讲,他转发了几次方方日记,领导看到后,特地嘱咐他,朋友圈不要随便转发东西。虽未明说“方方日记”,但他心领神会,此后再也没看到他“在看”和转发方方日记了。

 

公务员到底该不该看方方日记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方方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方方日记到底是反思还是攻击?如何看待方方及方方日记,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经典——“两点论”抛之脑后,非要把方方往一个极端上讲,非此即彼(其实我的这一设问本身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因而那些逻辑失序、观点偏执的批驳文章,在方方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不攻自破。

 

方方是人,不是神,对待方方及方方日记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别把方方说得那么伟大神圣,也别把方方说得那么一无是处。退休的她,作家的她,只是拿起笔记录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至于是否绝对真实则另番别论,至于是否“政治正确”组织自会认定。

 

前些天,我发了篇文章《向总理汇报:对冲疫情、恢复经济的16条建议》,文中我特地附了个投票活动,“你支持文中的哪些建议?(单选)”,我设置了三个选项:1支持全部建议、2支持绝大部分建议、3支持少数建议。实际结果是:选1的占55.2%,选2的占33.7%,选3的占11.1%。



 

此时,我就可以发布消息:100%的网民支持我的建议”,因为单纯从数据上看,确实没毛病。有些新闻媒体的有些新闻就是这样报道有些事情的。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我看不一定,因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运用设置选项的绝对权利,不允许不支持我建议的人投票,故意不设置“反对我的建议”之类的不利于我的选项,反对无门、反对的声音也就无法被人窥见。

 

方方日记,相当于向我们呈现的不是100%的支持率,而是分析了我的逻辑失误或错误,揭露了我设置选项的幕后操控真相,甚至不依不饶,要追责我、要我道歉。如此一来,在我眼里,方方就是敌人。

 

理智的我,不会因方方姓方,我就当她是朋友;也不会因为她揭露我,我就当她是敌人。我知道她日记里有些情况是道听途说、“真伪难辨”,但我要善于去伪存真、理性思考。我要从她的日记里学习作文的技巧、做人的立场、思维的灵巧。不带任何偏见地说,方方日记中的有些观点,犹如带刺的玫瑰,尽管犀利、扎得让人不舒服但却是民本理念的组织应该思考的问题、改进的地方。

 

假如方方是我们的朋友,公务员应该看方方日记,从那里找到知音,进而共鸣。假如方方是我们的敌人,公务员更应该看方方日记,从那里找到问题,进而改进。

 

可以肯定地讲,方方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敌人早就被“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了;但又似乎不是我们的朋友那样“像春天般的温暖”。说得通俗点,应该是我们的监工。想偷点懒吧,被她盯上了;想占点公家的便宜吧,被她揭露了;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被她不依不饶。尽管有些人不喜欢,但理性的组织还是需要监工的。

 

反思与攻击(非明显的恶意攻击)之间的界线本身就是模糊的。反思激进一点,就容易跨入一些人眼中的“攻击”。轻微一点的“攻击”或许就是反思。方方日记应该是处于这样的模糊地带。说她是反思吧,总有一些人认为她在攻击制度;说她是攻击吧,她的日记在网络上还是能完全呈现(尽管有时删删复复),可以预见的是《方方日记》也会结集出版(也许不是现在)。

 

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人动不动就喜欢上纲上线,莫非是“文革思维”尚有遗存?“在听到有人说‘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时,不要以为你是那个‘我们’,你只是那个‘代价’”。只是段子而已。“我也有过你们这样的青春,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只是劝慰大家独立思考而已。没有必要抓住这些上升到攻击制度层面去攻击她,更不要搞恶毒的人身攻击了。

 



这个时代,多一些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时代就会进步得快一些、我们的社会就会发展得好一些。一味地歌颂,可能会掩盖漏洞;当然一味地批判,或会使动能羁绊,也不利于进步和发展。

 

“中国好木匠”李瑞环说过,“冷静地想一想,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一定都添乱。” “要善于吸纳意见,多听意见,听各种意见特别是听和自己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之。要勇于自以为非,不要自以为是,一经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果断地进行纠正。人的成长进步就是在不断地自以为非、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

 

最高层以前讲过,“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近又说“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对借机恶意攻击的坚决依法制止。

 

对待方方日记的态度和尺度,丈量社会的开明度和包容度。


我非常认同《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观点:

“这个国家应当接受每一个时期‘方方们’的存在,他们不是这个国家政治主题的分岔者,他们就是每一个时期大幕布上都少不了的一种颜色。时代的画笔总会以它的逻辑把这种颜色调对到整个画面中去,它们会增加真实感,但并不构成画面的重心。”


方方是党外人士,当然“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她的日记被认定为“恶意攻击”,那自然会被“坚决依法制止”,不需我们操心。既然,方方日记在网络上公开呈现,就可以认定是合法合规的,担惊受怕的公务员们完全可以放下包袱、大大方方地“在看”、转发方方日记(包括我这篇文章),何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呢?



假如方方在深圳

武汉战疫中的两个女人:一个很乖很灵光、一个很傻很天真

“武汉嫂子“与作家方方: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内附“武汉男将”回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