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中文新书推荐02
(以下作者介绍和图书简介都来自网络)
1、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刘津瑜,南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马史博士,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2013—2016 年担任系主任,古典学会(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理事。2014年起兼任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著有Collegia Centonariorum: the Guilds of Textile-dealers in the Roman West(Brill,2009),主编《全球视野下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研究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发表有关罗马社会经济史、拉丁铭文、古典接受的英文学术论文多篇。曾于纽约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学者。2011—2014年获美国梅隆(Andrew Mellon)人文基金资助,2018—2019年获哈佛大学洛布古典丛书基金资助。目前为国家社科基金2015重大投标项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全集译注”首席专家。曾为诸多学术期刊,如Classical World, Latomus, Ancient History Bulletin, Historia, Greek, Roman and Byzantine Studies, Classical Antiquities,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等担任审稿人。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的罗马史研究指南,包含历史概述、史料介绍、研究史概述、重点问题解析,以及对相关学术资源和工具书的介绍。第二版在首版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国内外罗马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深入罗马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2、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X. Li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David Hackett Fischer),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著有《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阿尔比恩的种子》等。
译者X. Li,美国佐治亚大学法学硕士,游学欧美多年,现主要从事翻译,译有《价格革命》、《迷信与暴力》等。
价格可以说无所不在,不仅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比如,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也是巴黎粮食价格达到其周期性高位的一天。价格研究所涉及的庞大数据,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要求兼具数学家的才能和历史学家的视野。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是少数试图回答价格革命起因的历史学家之一,但他认为这「不可能」解决。而费舍尔在考察历史上的七种因果关系模型之后,另起炉灶地提出了新的具完备性和说服力的解释模型。
费舍尔尤其纠正了主流的货币主义模式带来的认知偏差,这种模式认为,美洲财富是16世纪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而他表明,在美洲的白银和黄金流入欧洲之前,欧洲的价格早已经上涨。本书呈现人类社会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中世纪价格革命,从沙特尔的圣母诞辰节这一天讲起;16世纪价格革命,从佛罗伦萨圣乔瓦尼节这一天讲起;18世纪价格革命,从巴黎庆祝王太子诞生的节日这一天讲起;20世纪价格革命,则是从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日这一天讲起。各种迷人的细节和有趣的观察遍布书中,填充着精心设计的的框架,几乎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作者的理论雄心。可以说,本书也提供了历史写作的典范。
3、基尔·沃丁顿:《欧洲医疗五百年:1500年以来的欧洲医疗社会史》,李尚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
基尔•沃丁顿(Keir Waddington),英国卡迪夫大学医疗社会史教授、历史系主任。他写了很多关于医院、收容所、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内容的著作,包括《慈善和伦敦医院,1850—1898》(Charity and the London Hospitals,1850-1898, Boydell Press, 2000)、《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医学教育,1123—1995》(Medical Education at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1123-1995, Boydell Press, 2003)、《牛瘟:肉类、结核病和公共卫生,1850—1914》(The Bovine Scourge: Meat, Tuberculosis and Public Health, 1850-1914, Boydell Press, 2006)等。
译者李尚仁,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科学史、科技史与医学史中心博士。主要研究兴趣是现代西方医学史,尤其是英国热带医学史与中国传教医疗史。著有《帝国的医师:万巴德与英国热带医学的创建》(2012),译有《欧洲医疗五百年》(2014)、《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2019)等。
疾病无所不在,这是近代以来的思想中常见的主题。随着人们越发关注医疗,医疗社会史也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新潮流。但医疗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所谓的医疗社会史也并不是某几个英雄人物或某几项技术革新的光荣记录。这五百年来,欧洲医疗深受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商业考虑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曲折多变的态势。
·健康护理的发展肇始于宗教所提供的医疗服务?
·女性医者主动退出生产领域并邀请男性医者介入?
·病人的话语权甚至能决定自己所采用的治疗方式?
·以隔离的方式应对瘟疫却遭到了商业因素的干扰?
基尔·沃丁顿教授在本书中综合了近40年来有关欧洲16—20世纪医疗社会史研究的丰富成果,写成了一部精彩可读的介绍性著作,他全面运用史料和分析,探究医疗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深远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欧洲医疗世界。
4、丹·琼斯:《权力之笼:1215年<大宪章>诞生始末与800年传世神话》,李凤阳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
丹·琼斯,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主持人、专栏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历史。他著有多本畅销历史作品,如《金雀花王朝》《空王冠》《血夏》《圣殿骑士团》等。
历史写作新星丹·琼斯再探金雀花王朝,全面展示奠定了西方政治基础的《大宪章》的诞生过程。琼斯用他擅长的讲故事手笔,重新审视这份文件诞生的背景、过程、影响,尤其是它如何获得了现在这种堪称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5、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王海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大卫·科泽,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人口学家、历史学家、意大利研究专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学会主席,布朗大学教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仪式与象征、政治与文化、欧洲社会史、人口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系统、宗教人类学和意大利社会政治等。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1997)决选,获《出版周刊》年度最佳著作奖(2004)、普利策奖(传记类,2015)等,在社会和学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译者王海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理论、政治社会学、政治现象学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出版《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和《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等个人专著。
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该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6、汉内莱·克莱梅蒂娜:《中世纪厨房:一部食谱社会史》,欧阳瑾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
汉内莱·克莱梅蒂娜(Hannele Klemettilä) 出生于1966年,芬兰历史学家、作家。她在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学习文化史,在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Leiden)获得中世纪历史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中世纪晚期的刑罚文化、中世纪的象征体系、中世纪对待动物和自然的态度等。已出版作品包括《邪恶的象征:中世纪晚期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的刽子手代表》(Epitomes of Evil: Representations of Executioners in Northern France and the Low Countrie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中世纪晚期的动物和猎人》(Animals and Hunter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等。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中世纪人一定是生活在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干巴巴的面包皮、漂着奇怪固体的蔬菜清汤、以香料掩盖腐臭味道的肉品……这些对中世纪饮食的误解深深地禁锢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五味俱全。实际上,中世纪人会用公共烤炉烘烤新鲜的面包与馅饼,用牛肉汤或猪肉汤烹制卷心菜和韭菜,用腌制熏肠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 在关于「吃」的问题上,中世纪人和现代人一样乐此不疲,而且,他们还会按照季节、医学和教会建议来调整饮食,堪称开启养生之道的先河。在这样一部食谱社会史中,那个被遗忘的味道世界再次变得鲜活起来,从面包的烤制、蔬菜的存储,再到肉类的烹煮和甜点的制作,一道中世纪盛宴亟待探寻!
7、约翰·哈彻、马克·贝利:《中世纪的模型:英格兰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理论》,许明杰、黄嘉欣译,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
约翰·哈彻,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领域的权威学者,现为剑桥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英国不列颠学院院士,曾担任剑桥大学历史系系主任、英国《经济史评论》主编。他的研究兴趣广泛,涉及人口史、黑死病、乡村与城市经济以及经济史理论,主要学术著作包括《瘟疫、人口与英格兰经济:1350-1530年》、《1700年之前英国煤炭工业史》、《黑死病:一部秘史》等。马克·贝利,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博士期间师从约翰·哈彻教授,现为东盎格利亚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19年担任久负盛名的牛津大学「詹姆斯·福特不列颠史讲座」主讲人,主要学术著作有《边缘经济?:中世纪晚期英国诺福克郡布雷克兰地区》、《中世纪的英国庄园,1200-1500年》、《中世纪萨福克郡:一部经济社会史,1200-1500年》、《中世纪后期英国农奴制的衰落》等。
译者许明杰,剑桥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师从约翰·哈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2018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研究方向为英国史与欧洲中世纪史。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中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黄嘉欣,现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师从向荣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与英国亚伯大学交流访学。
《中世纪的模型:英格兰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理论》是对中世纪英国经济史理论的介绍性著作,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马尔萨斯主义与斯密主义三大模型,也论及制度、货币、排斥、混沌、路径依赖、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该书篇幅不大,内容精炼简洁,是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极佳入门书和学术指南,对于从事其他地区或时段经济史研究的学者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8、艾伦·麦克法兰:《梅特兰与现代世界的诞生》,田飞龙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1年。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皇家人类学会院士,英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他1941年出生于印度,在英国受教育,先后在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及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习历史和人类学,获博士学位。麦克法兰曾在喜马拉雅山区有30年田野经验,他还是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著有关于人类学及历史研究专著20余部,如《玻璃的世界》《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国的巫术》《英国个人主义的根源》《资本主义文化》和《绿色的金子:茶叶帝国》等。深报集团出版社已出版其专著《孟德斯鸠与现代世界的诞生》《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译者田飞龙,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梅特兰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主要分析论述了弗里德里克·梅特兰(1850—1906)毕生致力于探索一个“世界谜题”,即现代世界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梅特兰用精炼的文笔,阐释了关于信托、公平、政府和普通法等伟大传统,聚焦了关于封建土地财产制、亲属关系及王权普遍管辖的论述,解释了英格兰法与其现代性体制是如何建立的。本书是麦克法兰为梅特兰撰写的一部学术思想传记,也是麦克法兰法律史方法论与基本思想来源。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多处援引了同时代人对其思想的评述,本书稿内容丰富,笔法细腻,递进式地处理英格兰现代性的历史重构问题,同时总结了梅特兰去世后一百年间西方学术界对梅特兰学术地位与具体理论的评价史与修正史。
9、布莱恩·考恩:《咖啡社交生活史:英国咖啡馆的兴起》,张妤玟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
莱恩·考恩(Brian Cowan),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加拿大英国近代早期历史研究中心主席,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英国萨塞斯大学和杜克大学以及美国耶鲁大学。主编《亨利·萨谢弗雷尔博士的审判》(The State Trial of Doctor Henry Sacheverell)议会历史文献研究(卷6),牛津威立·布莱克威尔出版社,2012年版;参与撰写《印刷饱和时代的其他阅读元素》(Elements of Reading in an Era of Print Saturation),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8版;与斯科特·索尔比(Scott Sowerby)合著《斯图亚特后期英格兰的国家审判与司法政治》(The State Trials and the Politics of Justice in Later Stuart England),博伊德尔和布鲁尔出版社,2021年版。考恩教授共发表了50多篇学术文章,目前在为布鲁姆斯伯里学术联盟撰写《启蒙时代名人的文化史》(The Cultural History of Fame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一书。
译者张妤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Aberystwyth)历史学硕士,英国华威大学历史系18世纪研究中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传播思想史、城市传播、媒介史研究,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英国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英国第四等级报刊观念的兴起》。
17世纪,喝咖啡这种习惯的兴起与咖啡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发展,不仅为英国带来一场消费革命和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同时,还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创新。本书聚集于17和18世纪早期英国的消费者,试图通过历史性地考察他们如何看待此新兴饮料和场所,进而阐释咖啡和咖啡馆的意义,并理解这些创新和变化对人们生活、思想的影响。对那个时期诸如热饮料和公共酒馆等话题的关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颇有助益的视角,通过它得以了解那时不列颠群岛上的人们对诸如经济文化、医学观念、异域文化等问题的态度。
10、阿比盖尔·威廉姆斯:《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何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Abigail Williams),历史学者,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十八世纪历史,著有《诗歌与辉格派文学文化的创造》。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11、韩洁西:《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史可鉴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
作者韩洁西(Jessica Hanser),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关注17—19 世纪间中国与英国的交流史、贸易史,并从全球史、微观史的视角考察早期现代的中国与世界。
译者史可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边疆的社会经济史、早期现代东亚海域的知识、技术与博物学。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极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12、张邦彦:《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张邦彦,毕业于台湾阳明大学医学系、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曾为台大医院住院医师,现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心理科学史、医疗史、东亚近现代史、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等。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13、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陈湘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林郁沁(Eugenia Lean),中国现代史、科学技术工业史和情感研究领域的学者,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并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硕士(1996年)和博士学位(2001年),曾执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2002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任哥伦比亚大学魏德海(Weatherhead)东亚研究所所长。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现代东亚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2020年出版《中国本土工业主义:化妆品帝国形成中的本土创新及外来科技,1900-1940》(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
译者陈湘静,本科、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亚洲研究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亚洲现代性。
本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往期精选
金融史的邀约
·讲座|18世纪英格兰慈善公司:小额贷款、金融诈骗和政府救助
在B站学历史
·英国近代史家Keith Wrightson的耶鲁大学公开课
学术网站
·「the many-headed monster」:近代早期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史
·「Middling Culture」:1560-1660年英格兰中等阶层的文化生活
·「The People of 1381」: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新书快讯
· 书讯|Li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新刊速递
· 英文新刊目录|近期西欧史论文和书评
学术前沿
· 在线会议|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语-荷兰语使用者的交流史(贸易、通信、修道院、手稿)2022年1月6—7日
· Keith Thomas《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出版五十周年纪念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臺灣社會研究」課堂上的演講稿
·播客分享|不发表,就出局?(「随机游走」:在学术界谋生存)
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