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一部00后成长纪录片,在央视大火:新一代终于不再争着当官、赚钱、买房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19-09-16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2006年,纪录片导演张同道的儿子4岁了,
“他一度对我所有的提议都说不。”
这让他陷入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同样的困扰:
今天怎样做父亲?
这些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孩子
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柔柔的12年

抱着这样的疑问,
2006年,张同道开始跟拍幼儿园里的18个孩子,
期间经历没钱开拍、摄制组人员离职、
被学生家长、学校拒之门外的困难,
一拍就是12年之久。

“父母们都曾经怀着巨大喜悦迎接孩子的降生,
但是,随着年龄升高,烦恼慢慢取代了喜悦:
孩子吃得健康吗?读的书有用吗?

上不上课外班?
我的孩子将来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我想看到,在这12年的成长中,
是哪些因素让一个孩子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

2017年《零零后》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上映后,
赢得巨大的反响,豆瓣评分8.2分。
今年,张同道拿出了此前

“特意雪藏”的两个孩子,
将他们更精彩的故事剪成同名电影《零零后》,
于9月3日上映,
我们和张同道导演聊了聊。
自述   张同道   编辑   倪楚娇


张同道

 40岁老父亲的疑惑 

我是张同道,今年54岁,是一个教书匠,在大学教纪录片拍摄。业余拍了这部纪录片《零零后》。
这是我第一部关于孩子的纪录片,也是我最费心力的一部片子。曾经的纪录片集中在历史题材比如《世纪长镜头》,现实题材比如《居委会》和《白马四姐妹》……
《零零后》的起因要从2006年说起。我的儿子当时4岁,我40岁。我发现,他有很多方面都是我无法了解的。
最明显的一次是某个冬天的早晨。我洗完手,然后我让他去洗手。结果他手一伸,他说:“烫!”我说:“不烫,我刚洗完。”他才4岁,却非常严肃地看着我:“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烫。”这个话就触动了我。
这个话是我不敢对我的爸爸讲的,所以我就很好奇,这新的一代人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计划要拍一拍幼儿园里的那些孩子,记录他们的成长。


芭学园里的孩子柔柔
没想到这一拍就是18个孩子,12年。在中国这是唯一一部长时间跟踪00后群体的纪录片。
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我们跑了很多幼儿园,但是绝大多数孩子都不符合我心中的样子,他们太乖了。好孩子是很难拍成电影的。
最后我是找到了艺术家朋友李跃儿,她在实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办了个幼儿园叫芭学园。
在园里孩子们近乎是散养的,每天在园里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在哪里做,统统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两岁的孩子就敢对老师说:“我有权利这样。”老师只在孩子们做错事的时候,出来干预一下。我觉得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就开始拍了。



池亦洋的12年

 两个“问题”孩子 

这部纪录片中的两个主角分别是池亦洋和柔柔。

假如在幼儿园有一群男孩,你看不到池亦洋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总是领头,一会儿挖地道,一会儿上树,一会儿唱国歌。身上披着红色的斗篷,手上拿着一根竹竿,像个行侠仗义的大英雄。



柔柔的12年

你想忽略柔柔,也是非常难以办到的一件事。她就像上帝撒落在人间的美妙音符。假如你听到尖锐的一声呼气,很可能就是柔柔。她不愿意顺从其他孩子在做的游戏,所以被孤立在外,经常哭。她太有艺术天赋了,唱歌、画画都不在话下。我们电影中的歌都是柔柔自己唱的。



小学生池亦洋

他们两个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一进入小学就遇到了大难题。

池亦洋每天都是愁眉苦脸。坐在最后一排,天天手撑着脸,总是做不完作业,天天挨批。我拍到过好多次他在那儿哭,那么一个富有男子气概的男孩,突然变成了一个林黛玉。更糟糕的是,他的脸越长越宽,心情不好的时候人都变得难看了。



被数学困扰的柔柔

同样,柔柔也陷入了烦恼中。她的数学不好,柔柔说数学就是她的地狱。

我非常痛心,哪儿出问题了?他们是坏孩子吗?为什么那么光芒四射的孩子,现在就变成这样?我想想,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就剩一条了,除了考试,一切都不算数。


14岁的池亦洋接触到橄榄球

 大英雄与小天使的回归 

拍小学的这一段经历是我最痛苦的,我一直在等待命运的转机到来。

果然,当池亦洋遇到了橄榄球,那个自信的他回来了。

电影里有一重头戏是一场国际橄榄球青年赛,中国第一次参加这个比赛。池亦洋就有幸被选入了国家队,他算是里面技术好的,教练还让他做示范动作。

那场比赛中国队一个球都没打进,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在欧美,尤其是美国,橄榄球是从七八岁就开始打的,池亦洋才打了一年多。这个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池亦洋参加国际橄榄球青年赛

在池亦洋五岁的时候,我们拍到了他带着一群熊孩子们唱国歌。再也没想到十年之后,又能拍到他唱国歌的场面,而且是代表国家队,穿着带国旗的服装。你看那张脸是不是已经很严肃,很成熟了?这是一个男人的成长历程。

这个孩子身上那个燃烧的心始终没有熄灭,他只是在某一段时间丧失了光芒。

他后来去美国读高中了,因为橄榄球是在中国非常少见的一个运动,他想打进世界级的橄榄球比赛。


柔柔在国外念书

柔柔遇到的大问题就是数学,在中国上学,数学不好是不行的。所以爸爸妈妈为了保护她,就没有走高考这条路。她就选择了出去读书。柔柔去了美国之后,她的成绩很快就变得非常好,五门都拿了A。关键她还教美国人数学。

但是柔柔遇到了社交的问题。连着遭遇了三个家庭要叫她搬出去。

整体来说,美国人还是很好打交道的。但是,这有一个文化的差异。柔柔那时候才14岁,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她不太可能像成人一样,做一件事情顾及到方方面面。但是美国人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我估计造成了一些误会,这个对柔柔的伤害也很大。



柔柔与住家妈妈

但是今年春节后,我又去拍了她高中的最后一段生活,电影里是没有的。那是她住的第四个家庭,她和这个家庭相处得非常好,一起做饭、聊天。“最后的是最好的”,柔柔用美国谚语宽慰自己。

柔柔不断在反省自己:地球不是围绕着你转的,你要去想别人。有反省能力就是成熟的标志。

她今年拿到了十个大学的offer,最终她进了普渡大学,在美国排名前五十。她选择教育学,将来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张同道与柔柔

Q:一条
A:
张同道

 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Q:是什么激发了您一拍就是12年?

A:2009年剪出来第一部幼儿园阶段的电影时,没有电影院愿意放。但是,一群妈妈到全国各地追着看,包场1500场。票房虽然不高,但每一分钱都带着母亲的体温。

最关键的是2010年,我拍的最小的孩子要上小学了。我就特别好奇我这群孩子们进入小学是什么样,我们垫钱又开始拍。

结果拍小学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心理打击。因为那么有个性、那么快乐的孩子,一进入小学,整体遭遇了一场冰风暴。

柔柔和池亦洋都滑入了人生的低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就决定了我更不能善罢甘休,所以我一定要知道这些孩子上了高中是什么样,他们未来会是什么样。于是,就又开拍……


“风景风景,新的风景,
我要呼吸一下风景”

Q:整个影片里,您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什么?

A:柔柔站在山丘上,一个人开始作诗:“风景风景,新的风景,我要呼吸一下风景。”当时看到这一段都把我给震撼了,这是一个5岁的孩子信口吟唱的生命诗篇。太美了。我太感谢我的摄影师能够抓到这样的画面了。否则日后,柔柔也不会记得的。

Q: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最大困难是?

A:这样的片子第一个就是很难找到钱,因为按照工业化生产,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完,我也不知道拍完是个什么样,我就只能垫钱拍。

第二个就是沟通,想尽办法后,还是有学校不会让我们进去。池亦洋的初中就一个镜头都没有。防火防盗防摄制组,没办法。也因为这个原因,有几个孩子就没有继续往下拍。

第三个,你要面临人事的变化。这中间已经换了好几茬人,从最早到现在就只剩我一个人了。还好我们现在组成了4、5个人的核心团队。



拍摄现场

Q:很多孩子都出国了,这对你们的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吧?

A:经费就上去了。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跟拍孩子们的大学生活,预备拍四个孩子,他们在三个国家:中国、美国和加拿大。

所以我们只能挑选最重要的节点去跟拍。比如当时柔柔要去美国念高中的时候,我们一个摄制组在中国拍她去机场,我有一个学生刚好就在美国,就让他带一组人在美国机场等着她落地,这就接上了。

国外的学校就更严格了,不让你进去。我就想办法找美国的制片人,让美国人和美国人去沟通。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就直接杀过去,现场沟通。

纪录片工作者都是无所不能的。

Q:有什么斗智斗勇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A:当时柔柔被一个家庭劝走了,刚入住一个新的家庭,非常痛苦。那阵恰好我在洛杉矶,我就非常想去美国人家里去拍柔柔的生活。

我就看出来那个男主人的耳根子是比较软的,就和他商量。他说他老婆会在30分钟之后回到家,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拍摄,超过时间必须走。

我们就迅速过去,就像电影中,柔柔在房间里写作业,给父母打电话的场景都是那次拍的。对柔柔的采访就在第二天找了个室内给拍了。


 “拍这部纪录片,
 对我来说就是场修行” 

Q:影片中,有没有哪个片段是让您受益匪浅的?

A:我们的教育缺乏的重要一环,是观察孩子。一进入小学,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标准都是同一个。

池亦洋是非常捣蛋的,抢东西、欺负人、很霸道。如果有这么一个儿子,可能很多家长会为此头疼。确实幼儿园里所有男孩的家长都集体抗议,希望请走池亦洋。但是幼儿园园长李跃儿拒绝了。她说:“我认为池亦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

她也没有去打压和训斥池亦洋,而是对他说:“你不可以用暴力,用暴力去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没想到的是,下一次幼儿园里起争执的时候,池亦洋竟然学着园长的样子成了调解矛盾的孩子王。

我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一个孩子在12年的成长中,哪些因素让一个孩子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


张同道在拍摄现场
Q:拍摄的这12年,给您自己带来了什么改变?

A:我是第一个受益者。像我们这代人,很容易成长为一个暴君式的父亲。

我拍摄他们也是我自己修行的过程,然后我又把这些传递给我的儿子。尊重孩子,是我从拍片中学到的第一课。

孩子曾经吵着要弹钢琴,但是学了1年就不想学了。换做以前我肯定不同意,这么贵一个钢琴呢。但这次我说:“学不学是你的事,你自己想一想。”他很意外,结果他说:“爸,我再试一试。”又试了两周,然后说:“我决定不学了。”

他妈妈很生气,但是我同意。不能因为你买了一个贵重的玩具,然后就用这个玩具去折磨儿子。他从四岁就开始下国际象棋,现在还在下,如果他喜欢,不用催,他自己就想去。



张同道与柔柔

Q:在孩子身上,您有学到些什么吗?

A:虽然他们只是孩子,可是我认为他对生命的领悟比我多。

我就特别渴望像柔柔一样:“风景风景,新的风景,我要呼吸一下风景。”徐志摩也没有这么好的诗,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状态。

柔柔随口都能说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话,比如她给她妈打电话,结果她妈没接。柔柔说:“拒绝是人生的一部分。”

你看池亦洋,十五岁那次采访的时候,他就说:“人生不光是什么买车买房娶媳妇。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个话我听了我都很震撼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越来越想重返儿童时代。老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能婴儿乎”,我们能够有一颗婴儿之心吗?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最后就是像婴儿,看这世界一切又那么新鲜,又都那么有趣,这个世界是可爱的。

可是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关注太多功利的东西,我们做了很多残害生命的事情,还美其名曰奋斗。我不要这样的奋斗,我也不要这样的功利,我只希望我能活得更本真一点。


池亦洋近照
 这代00后 

Q: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拍的是“北京三环内中产家庭的00后”,不具有代表性,您怎么看?

A:大家想要看到一代人的全貌,我非常理解。

但一部电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我的力量只够我拍身边的00后,所以我也希望全国影像工作者能够拿起摄像机,去拍你身边的00后,最后搞一个00后纪录片大赛。

Q:相比80、90后,00后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

A:2000年之后,是改革开放成果集中呈现的一段时间,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了。这个时候出生的孩子,他没住过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房子,生下来就有车坐,他七八岁就环游世界。

他们的父母已经铸造了一定的经济基础,00后们有了选择的权利,也就更有个性。

当他们没有被欺负过,也没有经历过穷困的时候,就不一定想当官,不一定想发财。人生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我打球行吗,我下棋行吗,我画画行吗,我拍电影行吗,我为什么非要去发财当官呢?

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再争着当官,不再争着挣钱,就是发达国家。

我看到了这个苗头。这群孩子长大,他对钱没有多大的概念,他对权力也没有多么深刻的渴望,这才是正常的一代人。当他再代表中国跟世界去打交道的时候,他是自信的。


池亦洋的父母

Q:您自己也是00后的父母,对这一代父母您有什么样的观察?

A:00后的父母主要是70后和80后。我拍的这群孩子,父母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他们经过考大学,获取了一定的知识、能力,最终事业小有所成。

我拍的没有一个富二代,没有一个官二代。我们这都是靠知识获得一定的生活资源的,他不太可能传给下一代多少财富。所以他们才格外为教育焦灼,他就非常希望孩子能抓住自己的命运,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因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也有了选择的能力。比如是上体制内还是私立的学校,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是走应试教育还是走素质教育。他不会让孩子随大流,别人上什么我就上什么。

我要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有做自己最喜欢事情的自由。用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的话说:“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



张同道、院长李跃儿、池亦洋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Q:您提到00后的家长会更在意适合孩子的教育。那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否跟上了?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应对?

A:中国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跟中国整体社会发展还是不匹配的。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是一年一清的,孩子到10岁必须学会某个东西,学不会就是差生。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要着急。某个小学三年级的知识点,当下掌握不了又有什么着急呢?

一定要鼓励,让孩子放松,自信之后,整个人就充满了阳光,会学得更好。如果始终是在被批评,生命根本就打不开,最后自暴自弃,就废了。

在很多家庭,孩子是受夹板气的。老师批评完,回来家里,又把孩子给批一顿。孩子没有活路,他那么点个孩子,他对世界的理解就这么大,他怎么办。

家长得给孩子撑腰。

在我的孩子念小学的时候,小学班主任搞了一个周日的语文班。我儿子一天不去,还天天催他去上课。我很生气,对个八岁的孩子来讲,周日睡个懒觉是上帝赋予他的权利。早晨睡个懒觉怎么了,我要他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不要他是个天才。

还有一次孩子忘记戴红领巾了,老师让他写2000字的检讨。孩子压力特别大,都不敢去上学了。我知道以后,就带着他去找老师理论。我得给儿子撑着,如果我不站在他一边,他那么点个孩子,他怎么有能力来对抗。


池亦洋近照

Q: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A:说到成功,大家联想的并不是一种东西。看看机场书店里那些“成功学”心灵鸡汤,我们就知道心穷是一种无法救治的绝症,长期的贫困与卑微迫使大家把金钱和权力作为成功的唯二标志。

有人问我,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吗?我说能接受,我就是个平庸的人,凭什么不能接受孩子平庸。我要的是他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他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并不认为一定要考到北大清华才是成功。一个把多数人都归结成失败者的理论,你认为它是对的吗?这是个太野蛮的理论,这典型的功利主义。

很多人的失败就在于,一辈子都想成为别人,我认为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我认为一个最好的老师,是帮着学生找到他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你能做什么,你不善于做什么。

假如以后你在某一个行业,能够做得很优秀,你把它当作命运的奖赏,那是意外,也没啥了不起。人生当然还是要争取,但争取源于你内在的驱动,而不是为了别人、为了钱、为了所谓的成功去争取。


柔柔在跳舞
Q:您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A: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就想让大家静下心来,用九十分钟的时间,去体会、体验、体悟两个幼小的生命,从幼儿到少儿,最后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不管你是谁,在生命面前,不可以不敬畏。当你看到一个生命庄严灿烂的绽放过程,对自己一定会有所触动,对你的家庭,对你的孩子一定会有所启示。不会有几个人愿意花12年时间,去给你做一个90分钟的项目。
所以,我把这部电影叫做“用电影写成的一封家书”,给中国的家庭。我希望一家三口、一家四口,能不能选一个安静的时间,我们去品味一下生命成长的历程。有几个家庭因此受益,因此有点启发,我这电影就没白拍。
Q:拍到哪一个节点会让您觉得是时候结尾了?

A:再过一个十年左右,我们孩子28岁,从那时候接着再拍两、三年。等他们有了孩子,他们又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然后从他们的幼儿园拍到他们孩子的幼儿园,我可以再剪一个90分钟的电影,就可以结束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