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闹市里最神秘的小庙,蒋勋盛赞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21-03-22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菩萨寺,是一座藏在台中市区里的隐秘寺院,

经常来这里授课的美学大师蒋勋评价它:

是一座会呼吸的建筑。

菩萨寺住持慧光法师在庭院里打坐

寺庙的创始人慧光法师

和自己的大弟子建筑师江文渊,

2005年开始建造这栋建筑。

一反传统寺庙宫殿式的建筑形态,

他们选择了现代感十足的清水混凝土,

并且保留灌浆产生的缝隙,

让植物在这里自由生长,

还加上了水系统循环,

让寺庙在38度的高温天里

都能保持凉爽、宁静的氛围。


菩萨寺不设佛堂,也不焚香,

年轻人喜欢来这里抄抄经、

逛逛艺术品、喝喝尼泊尔咖啡,

慧光法师说:“我们设想这是一座500年的寺庙,

不是外在的呈现,而是心灵上面的锻炼,

建寺庙就是在建设我们的心。”
撰文   白汶平   责编   邓凯蕾



菩萨寺在闹市中与居民楼比邻

在台中市的大里区,有一座3层楼、330平米的寺庙,隐藏在一大片居民楼中间。

寺庙的门口开得很小,墙面爬满绿植,树木垂得很低,不仔细看门牌号,很容易会错过。它就是台湾最小的寺庙之一,菩萨寺。

与传统寺院庄严的大门、香火鼎盛的佛堂和络绎不绝的香客不同,菩萨寺显得格外宁静。来这栋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有的人来静心抄经、有的人来拍照打卡。

住在这里十几年的慧光法师说:“众生在生活里面很忙碌,内心其实也有一些苦恼,在都市里面有一个宁静的心灵居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缘。”


 名校医科毕业后出家:

 我想,佛也是大医王 

慧光法师1970年在台北出生,是菩萨寺的创办人。

他的父亲是美国人,11岁的时候他回到美国,一开始语言不通、无法融入当地的校园生活,觉得压力很大、很孤独。后来,住在台北的外婆到美国陪伴他,同时也因为外婆的信仰,他开始接触到佛教。


慧光法师年轻时,一边在佛光山西来寺(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为法师们做翻译,一边在加州大学读生物化学系,为医学院入学做准备。
但他越接触佛法越发现,佛法对人的帮助在于心灵,甚至超越生死。于是1994年大学毕业后,他正式皈依佛门。

慧光法师(右)是星云大师(中)的弟子

“我在美国的西来寺,星云大师座下出家,我想佛也是大医王,所以我不觉得我放弃做医生的理想,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做这件事。”

慧光法师出家后,把重心放在佛学教育及讲习,曾担任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佛学院主任。2005年,他创立菩萨寺,把佛法的精神融入艺术和生活,拉近宗教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建在闹市里的寺庙:既私密又开放 

2005年,因缘际会下,慧光法师在台中的闹市购得一块土地,找来大弟子江文渊一起设计建造。


建筑师江文渊

土地很小,不可能规划成传统寺庙的格局,身为建筑师的江文渊,同慧光法师商量后,决定造一栋现代建筑。
慧光法师觉得,清水模的建筑风格,很符合修道人的艺术精神。它没有太多的雕琢,朴素、自然。


“中国的寺庙最开始是宫殿式建筑,因为古人是皇家贵族,他们生活的空间就在那里,也会把其中一部分提供给出家人作为道场,弘扬佛法。

可是现代的人对’宫殿’是陌生的,没有人还住在宫殿里,所以我们决定用现代的建筑,重新诠释佛教的精神。”


而在江文渊看来,菩萨寺不能用眼睛看,而是要打开五感,用脚来体验。


寺庙的门口有棵老梅树,像在和路过的客人招手,摆摊的小贩、上下学的孩子,可以在这里乘凉、休息,偶尔有人坐在树下发呆或沉思。

水墙面的植物任意生长,墙上的长方形小洞里,摆着一尊佛像,代表着无限宽广的心灵。


流水声阻绝了城市的噪音和空气污染,从内院延伸到外面的池塘,是引用古代人的“半井”概念,把井一半做在门内、一半做在门外,让路人经过能歇着喝口水,既拉近彼此关系,也是一种邀请。


推开窄小的木门,走进寺院,踏上越过池塘的小桥,宽度只有一米多,一不小心就会和人擦肩,要看着路才不会跌落。
一旁立的木牌写着“照顾脚下”,这是禅门参的话头,意思是要看顾内心,而不是外求。同时,自然生长的树枝桠压得很低,经过时不得不低下头来,使人谦卑。
池塘里的水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即使遇上夏天38度以上的高温,也能让小院维持在26度左右。


一楼廊道尽头墙上有一尊佛像,挨着小院带落地窗的空间是慧光法师的法务室,提供民众问法解惑,偶尔师父也会在这里写梵字书法。

圆弧形墙面隔出的空间,原本是厨房,现在改为办公室,墙面和屋顶之间有缝隙,能感受到从外吹拂的自然风,后方的空间没有房顶,还种了一棵榉木,树枝一直延伸到二楼、三楼。


往上的楼梯过道是露天的,下雨时雨水会滴在身上、刮风的时候会感受到风,钟楼就在这之间。

底下的水池放有小沙弥石雕,在不起眼的墙边还摆了尊佛像,要侧身走进角落才能看得见。


佛像出现在花园某一个角落、树底下、池边、或是过道,转个身就会看到佛。
慧光法师没有把寺院里的每尊佛像都供在佛坛,而是不经意地摆放在寺院的各处。其实就是一个觉醒,提醒过客,走在人生路上要保持觉醒的心。

大殿设在二楼,是僧众礼佛、举办法会的地点。从地板到墙面全是手工打造,一做就做了3年。佛像的背后开了一扇窗,可以看到榉木的枝干。
慧光法师说:“佛在树下悟道、在树下传法、在树下涅槃,佛的背后有树也是这个含义。”


三楼有一半是僧众生活的空间,另一半是开放给民众的写经堂,许多年轻人周末喜欢来这里,静下心来抄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让建筑自然生长,人才能获得更多 

之所以取名为菩萨寺,是因为慧光法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菩萨。

“佛教的《法华经》里面讲了’佛以一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间,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意思是佛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佛。

其实佛教是生活,不是信仰,佛法应该是要实践的,不是我们去寺庙里拜拜佛,乞求佛加持,然后就没事了,应该是我们要把佛法落实在我们身心,生活就是一个修炼的契机。“

菩萨寺初建时期(左)只有灌浆模版

十几年后(右)已被绿植包围

菩萨寺从刚建好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对于长居于此的慧光法师来说,菩萨寺的空间是活的。

“你能感觉到它在成长,这里的花草树木、四季的变化都不同。夏天的爬山虎很茂密,整栋建筑是绿色的,冬天叶子落光剩下枯枝,门口的老梅树会开花也会凋零。所以这座建筑是有生命的,时间越久越有感受。”


灌浆产生的坑洞全被保留下来
菩萨寺在建造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出空间。没有把整个土地都建满,而是让光线进来、让空气流动、让树木也住进来。
灌浆时的墙面坑洞被保留下来,灰尘落下,加上有水,结果墙面上开始攀附植物,花草树木才有办法成长。“因为’让’的缘故,我们得到了更多。”

“有一些人对我说:‘师父你好像住在洞窟里面’。是的,我就是住在洞窟里面。那种自然的感觉,会让你放松。”


“菩萨寺就像一座山一样,当你回到自然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种快乐、放松、安定的感觉,不会像到传统寺庙去拜拜,那种香烟袅袅,有一点拘谨、严肃,你到这个空间来,其实你就像回家一样。”

建造时的另一个理念,是要最大程度的分享。从开放式的建筑空间就可以感受得到,菩萨寺不是把自己围在围墙里的建筑。

“我们说佛法要打开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居住空间却是封闭的,这其实就在暗示我们,其实我们的心也是封闭的,所以我们决定把不涉及建筑结构安全的墙面、屋顶都拿掉。”


总有人问慧光法师:这里的走道、楼梯间都在户外,下雨要不要撑伞?

慧光法师的回答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要求环境来适应我,所以内在的精神的力量会慢慢薄弱,一直在依赖舒适的环境,没有得到锻炼。下雨的时候,会造成一些不方便,但是我觉得那些都可以克服。”


钟楼也是露天的,早课前、晚课后都会敲,通过声音的引导,消除内心的烦恼。

“晨钟暮鼓,击鼓是精进的意思,就像战争的时候鸣起战鼓,去面对敌人,修行也在面对’烦恼’这个敌人,所以击鼓的时候,要提起心来,察觉自己的心灵状态。”


蒋勋在菩萨寺举办新书分享会

 寺庙里有艺术和生活,蒋勋爱来 

菩萨寺虽然小,但已经有许多文艺界的前辈来过。
蒋勋就曾经来这里上过课,跟大家分享他在学佛、以及艺术上面的一些成就。演讲前,他在这里打坐,并告诉慧光法师,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自然和四季的变化。


蒋勋(左一)与木职人许志强(左二)是师生

菩萨寺的木作软装全由许志强手工打造
许志强是蒋勋的学生,也是一位艺术家。菩萨寺里所有的木制家具、地板、墙面、供灯,都是他的作品。
慧光法师说:“当初找他参与修建菩萨寺时,他原本想婉拒,说他至少要做两年,想让我们打退堂鼓,但我跟他说,没关系你慢慢做,他才答应。每次来的时候,他都会提着一个工具箱,细心修缮,对自己要求很高,就像修道人一样。”


菩萨寺的颂钵课程
来过菩萨寺的,还有颂钵老师、烹饪老师、纸雕艺术家、金属艺术家等等。慧光法师相信,佛教跟艺术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常常安排这样的课程开放给大众。
后来,他索性将菩萨寺旁边的一栋民宅改建成“维摩舍”。


维摩舍把佛教精神带进生活
在这栋比菩萨寺更窄的四层楼民居里,一楼陈列了很多艺术家作品、职人器物,二楼提供手冲的尼泊尔咖啡,和慧光法师平时吃的素斋。
三楼、四楼是修道空间,只要提前申请,都能来这里短住,或是有出家众想要闭关修炼,也可以在这里。
地下室还有一个展览空间,会不定期地邀请艺术家来举办展览。


维摩舍不定期举办艺术展
“当你学习艺术时,必须要专注,所以艺术是一种训练,慢慢地培养对周边的敏感度,让心能够得到一种安定。这跟学习佛法是相通的。”
如果说菩萨寺是出世间,那么维摩舍就是入世间,两栋建筑互相相望。对慧光法师来说,出世和入世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情。


慧光法师在尼泊尔办学

 闭关8年校对经典著作:

 我希望帮助现代人消除烦恼 
慧光法师创立菩萨寺之后,一直都没有放弃教育。“现在的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要找到男众,尤其是年轻人来出家可能不容易。”


慧光法师(左)获本焕老和尚传法
2008年,慧光法师在深圳遇到了自己的传法师父,本焕老和尚。“老和尚很慈悲,是当代的佛门泰斗。”慧光法师感念师恩,积极投入深圳弘法寺及本焕学院佛法教育的推动。
2014年,因缘际会之下,慧光法师开始在尼泊尔办学,长时间待在当地,只有重要的活动才回到菩萨寺。

“目前我们在尼泊尔有24位小沙弥,分别是从7岁到18岁,很多都是孤儿。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喜马拉雅山区,本身就是佛教徒,但是不是很深入了解。
其实当地的孩子因为贫困,将近40%都没有受教育,所以说我们希望通过佛法的扎根,让他们能够建立健全的人格。”
当地孩子都是青少年,要长时间打坐实在不容易,所以慧光法师用艺术的方式教导他们,请艺术家到尼泊尔教他们画画、雕刻等等,即使未来没有打算出家,也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

慧光法师还花了8年的时间,将玄奘大师的《大般若经》进行重新校对。

“我常常在想,现代人对佛教的认识,为什么没有办法断除我们的烦恼?可能就是对于大般若智慧的学习太少了。
玄奘大师当时到印度去取经,其中取回来的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就是《大般若经》,他穷及一生翻译《大般若经》,翻译完玄奘大师就圆寂了。”


《大般若经》共有600卷,是佛教经典里面最大部头的经书,也是最深奥的一部经。8年间,慧光法师闭关3次,终于将《大般若经》重新校对完毕,让它变成了现代人可以学习的版本。

“校对内容的时候,我去找了最接近唐代的本子,像敦煌石窟里面的手稿、从唐代留下来的作品,甚至也用了宋代的《赵城金藏》,来做校正比对。

校对完以后总共42本,我希望免费提供给道场、出家法师或佛学院申请,让更多的人真正学习到佛法。”

其实,菩萨寺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慧光法师每年都会观察建筑的变化,做一些微调。
“建寺庙就是在修建我们的心,我们设想这是一个500年的寺庙,它不是外在的呈现,而是心灵上面的锻炼。”

部分素材由菩萨寺、半亩塘环境整合提供


近期报道:

一条艺术频道正式上线!161位艺术家、20家画廊已入驻》

《18秒就被抢空,去年一票难求的好片,明天全国上映了!》

《西安妈妈潜入城中村,做了一件大胆的事》

《出生舞蹈世家,45岁的她身体柔软如少女:七情六欲滋养了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