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保有一种新花样:“人伤黄牛”听说过吗?驾驶员小心了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交通事故持续上升,“人伤黄牛”开始出现,近年来更是从个体隐蔽操作转向职业化发展,并形成交通事故人伤案件造假“一条龙”服务模式。
“人伤黄牛”的猖獗导致人伤车险欺诈案件呈高发态势,对此相关部门正多措并举“开正门、堵偏门”。
7月12日,上海保监局与上海市司法局共同签署《关于涉及保险理赔司法鉴定工作交流合作协议》,联手打击封堵的正是钻空子、走偏门的这些“人伤黄牛”。
“黄牛”出没车险理赔市场
这边收取高额代理费或用少量资金买断伤者交通事故索赔权,那边通过造假向保险公司“狮子大开口”索赔,然后将大部分保险赔偿金纳为己有,“人伤黄牛”正是通过全程参与交通事故或参与理赔重要环节,来实现“创收”的。
沪上某财险公司提供的一起案例,就是典型的“人伤黄牛”欺诈行为:
在该险企处理的一起机动车与三轮车碰撞事故中,三轮车车主经一司法鉴定所伤残等级评定后,评定为8级伤残。
三轮车车主委托代理人(“人伤黄牛”)将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共同起诉至法院,要求各被告承担其人身伤害损失共计39万余元,其中伤残赔偿金要求按照城镇(非农)标准计算赔偿31万余元。
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付三轮车车主合计37万余元。然而,该险企在深入调查取证后却发现,案件存在诸多疑点,遂提起上诉。
经查,被“人伤黄牛”包装成厨师的三轮车车主,实系回收废品的农民,其在庭上提供的“居住证明”“务工证明”均系伪造。
在充分证据面前,三轮车车主委托代理人约定更改法律文书,自认按农村户口赔偿标准进行伤残赔付。最终,这一反欺诈案例成功减损近18万元。
人伤理赔已成为车险欺诈案件中的“重灾区”,而“人伤黄牛”是导致此类保险欺诈高发的主要原因。
“人伤黄牛”的造假方式
根据调查了解,“人伤黄牛”的造假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1、“买断”事故
交警支队事故科办公点周边林立的“交通事故咨询机构”及“律师事务所”,以及分布在医院、救护单位的“线人”,为“人伤黄牛”提供了充足的交通事故来源。
他们一获得人伤事故消息,立即上门,巧舌如簧地从伤者家属手中“买断”事故,顺理成章地成为“全权代理人”,并想方设法阻止当事人与保险公司联系。
2、篡改病历 捏造医疗票据
在“人伤黄牛”中,有一部分人神通广大、能通过一定的渠道捏造医疗票据,把原先初期诊断的轻微伤病,通过后期制作变更为严重的伤残,达到伤残评级标准。甚至还将其他病人的病历,移花接木到伤者身上。
3、夸大或虚假伤残鉴定
在伤残鉴定上做文章,是“人伤黄牛”获利的主要方式。通过熟悉的伤残鉴定机构作假、夸大伤残等级,向保险公司提出巨额索赔。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骨折伤情,一经他们之手,索赔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4、专业律师团队
在“人伤黄牛”中,有一部分人本身就是有专业背景的律师,还有一部分人与专业律所联合,专接人伤交通事故案件,索要高额代理费。他们熟悉交通事故法律法规和各家保险公司的赔偿政策,深谙诉讼流程。
甚至在一些人伤不涉残的保险欺诈案件中,“人伤黄牛”会提供“一条龙”服务,负责印刷制作各家医院开具的医疗费用发票及清单、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银行工资卡的流水明细,甚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制作完成后,用这些伪造材料进行保险欺诈。
保监与司法联手堵“偏门”
面对“人伤黄牛”猖獗导致人伤车险欺诈高发的态势,上海保险行业在多措并举提升防范能力和查处效率的同时,正通过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协同作战,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遏制、事后打击的反保险欺诈风险管控体系。
7月12日下午,上海保监局与上海市司法局共同签署《关于涉及保险理赔司法鉴定工作交流合作协议》,加强外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联手打击车险“人伤黄牛”等涉及保险司法鉴定的违法违规行为。
上海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指出,近年来,上海涉保司法鉴定案件呈逐年增多趋势,涉案赔款金额总量巨大。涉保司法鉴定已成为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保险理赔和反欺诈工作也越来越倚重司法鉴定意见。
“在此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司法监管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良好的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司法鉴定活动,做好保险理赔工作,联手打击各类保险欺诈违法犯罪行为,意义重大。”裴光说。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创新推出多项机制,通过开“正门”的方式,全力封堵“人伤黄牛”的“偏门”。
具体举措有:推动“保险公司驻点参与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纳入《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由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组织保险公司进驻公安事故处理场所,通过参与调解工作,有效遏制“人伤黄牛”保险欺诈风险等。
目前,上海保险业已派员进驻全市所有区县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点。2015年至2017年,合计参与调解案件3.5万件,其中调解成功3.2万件,调解成功金额达2.89亿元,调解成功率由73.9%上升至97.8%。
保险专业人员参与调解,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和成功率,当事人可以及时了解获赔的项目和金额,有效减少了“人伤黄牛”的操作空间。
编辑:陈羽
往期回顾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每一个赞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