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面掌门人│广电运通黄跃珍:潜心软硬兼修,发力AI生态链

刘礼文 上海证券报 2022-01-07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广电运通董事长 黄跃珍 


“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蛰伏两年后,集结好“能量”的黄跃珍如是感慨。


他所掌舵的广电运通成立于1999年,已连续11年稳坐国内ATM市场占有率头把交椅。2017年,当新一轮金融科技旋风迎面袭来,手握积淀了十余年的技术筹码,“新官”上任的黄跃珍决定延长赛道,朝着“AI+场景”的新天地大举迈进。


如今,在智能金融的“主战场”上奋战近20载的广电运通,总资产已超过134亿元,较成立之初增长540倍。与此同时,徜徉在新兴技术海洋里,广电运通的触角已抵达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前沿地带,并频频携手“黑科技”登上国际舞台。


“也许外界对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硬件层面,但今天,希望大家能更新对广电运通的全貌认知:我们硬件‘硬’,软件也‘硬’!”近期,在做客上海证券报与约珥传媒联合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时,广电运通董事长黄跃珍表示,作为一家“天生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软”“硬”两种能量的加持下,将以金融、交通、安全和便民四大应用场景为核心,在多条轨道上迸发光彩,构建出一个AI全产业生态圈。


上证报还了解到,2月10日,春节假期后复工的第一天,广电运通便开始全力恢复正常运营。


欲看完整视频内容,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_

“主战场”上开疆拓土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ATM机便是广电运通的发家主业,但鲜有人知,这些看似冰冷的机器却饱含深刻的技术内涵。


“一台ATM机要实现存钱、取钱、转账功能,必须拥有一颗强大的‘芯’。”黄跃珍解释说,这颗“芯”的角色类似于计算机的CPU,负责指挥ATM机完成货币识别、出钞控制、现金循环、传感控制、人机交互等一揽子操作。目前全球仅三家公司掌握全套核心技术,广电运通占一席。


“仅验钞这一项技术来说,便需要研发团队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测试。”黄跃珍坦言,每一个国家、每一代钞票的防伪标识各异,而公司的研发团队要准确把握每一种防伪技术,才能设计出准确、安全的现金处理系统。


近两年,手握200多项关于银行自助服务中“卡脖子”的“秘方”,广电运通将产品链由“柜员机”向“智能网点”延伸。“我们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银行服务场景及生态,把业务从多类型智能机器设备向‘智慧银行+’网点整体转型。”黄跃珍说。


他举例说,以前柜员办业务,工作人员隔着小窗口通过话筒指导市民操作;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改造,市民一走进银行网点,就能自动辨识出是VIP用户还是普通办业务的用户,以及该用户通常办什么业务,进而通过智能机器人引导自助操作。


掌握了技术“命门”便有了赢得市场的底气。据了解,2008 年以来,广电运通的ATM业务连续11年在国内市场销售量保持第一,是我国同行业中经营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 ATM 民族品牌供应商,在全球ATM市场位居前三名。


但黄跃珍同时也意识到,目前国内传统ATM设备保有量趋于饱和,未来新增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旧机替换。“但在海外市场上,现金支付仍然是重要的支付方式,海外现金自助设备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再加上海外银行同样面临网点转型的需求,国内优秀的智能终端及综合解决方案有望在海外市场得到复制推广。”


循着这一思路,广电运通的身影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了解,其目前已在海外成功打造包括阿根廷首个数字网点、越南智慧网点等多个知名银行的网点转型尝试和创新样本;公司业务版图已扩展至包括新加坡、泰国、南非等在内的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跃珍表示:“广电运通还将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以技术、速度、性价比等优势,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让中国的创新科技在东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


_

 “场景化”中创新精进



如果说生产研发ATM机让广电运通晋升为行业中的国际巨头,那么,以“AI+场景”为切入口,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上构建起的“护城河”,则令它焕发勃勃生机。


当无现金时代顺着金融科技之风应声而来,曾以方便、快捷为优势的ATM机将成为明日黄花。赶在危机来临前,2017年末,黄跃珍在广电运通内部正式提出向人工智能的转型战略,把AI赋能金融、交通、安全和便民四大产业作为阵地,“以场景推动技术”的反向研发方式,深入开展智能视频、智能语音、区块链、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研发。


身为一名技术型管理者,黄跃珍清晰地认识到,“相比于腾讯、华为等行业‘巨无霸’来说,广电运通在AI、区块链、大数据等核心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倘若凭借着‘场景为王’的差异化定位,则可能打开另一番局面。”


黄跃珍始终认为,ATM机本身就是AI技术最好的载体,公司在研发金融智能设备时逐步拥有了传感、认证、识别等人工智能底蕴技术,这令广电运通在新技术研发应用浪潮中具有先发优势。“在推动每一个场景落地的同时,我们不断地投入资金去搞技术研发,来获取我们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_

在广电运通每年的“账单”上,有一项大支出令黄跃珍倍感自豪,这便是研发经费。“团队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从来没有含糊过,原先只是投入研发做钞票识别,现在要投入很多钱去做身份识别,因此还将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他透露说,广电运通已经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占比营业收入均超过8%。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3.04亿元,同比增长71.85%。“优化算法和云计算将是公司未来两大主要‘消费栏目’。”


从广电运通近两年在“软实力”方面的表现来看,恰好佐证了他的这一观点。目前广电运通已经完成了从钞票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指纹、掌静脉、指静脉、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形成了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底蕴。如成功在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试点上线的“刷脸登机”,正是用于VTM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延伸;由ATM上广泛应用的识别技术而延伸出的智能视频识别,则被应用于智慧园区、智慧城市。


除了自主研发外,引入优质合作伙伴使得广电运通“如虎添翼”。2018年5月,以区块链技术等为技术立足点,公司与两大合作伙伴共同投资设立孙公司广州运通链达金服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及“区块链+”(如智能物流、 智能设备、无人零售等)服务市场。


就技术应用而言,广电运通在区块链领域亦有了实质性成果。去年3月,其与深圳地铁公司合作开出全国首张轨道交通区块链电子发票,这种新型电子发票可为深圳市地铁每年节约发票印制成本约40万元。此外,广电运通的多中心分布式账本技术已在财政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应用到农业数字资产流转、工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资产交易、政府区块链政务共享等“六大场景领域”。


富有前瞻性的布局令广电运通在技术领域成绩斐然。在专利与标准方面,获得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00项,主导、参与制定或修订了20余项国家标准,包括国内首家完成全部主流生物特征识别国家标准布局,牵头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金融类标准。


_

“生态圈”下铸造未来


有过在线购买保险经验的消费者可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在与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提供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时,或许会出现一次录制成功率低、丢单风险高、数据存储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麻烦,广电运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解决方法,而且还把“解题工具”带上了行业盛会。


今年1月,在美国举行的2020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20)上,广电运通子公司Denali System发布了一款针对保险行业的aiCore双录解决方案,该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双录(录音录像)成功率低的风险,并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消费者及业务人员进行补录,通过事中检测的双录通过率可达到90%以上。


“该方案是基于广电运通aiCore system平台自主研发的一套视频音频电子数据检核系统。作为一个企业级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aiCore system是公司2019年最重磅的研究成果之一。”黄跃珍介绍说。


根据他对aiCore system的定位,其角色是“智能终端+大数据”。目前广电运通已开发了面向金融、交通、安全、便民等领域的33个大类410余种智能终端,这些终端每天产生着数以P级的多模态数据。“aiCore system已掌握了所有算法,可把场景化应用中所产生的丰富数据进行集成,从而根据参数的变化可形成各个行业所需的‘图谱’。”


这个读上去有些拗口的英文名词背后实则藏着黄跃珍的雄心。“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场景’的合作模式,从当前的智能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安全和智能便民四条跑道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AI产业生态圈。”


按照黄跃珍给广电运通规划的中长期战略蓝图,全产业链已成为发展目标。“我们将通过部署在各行业的智能终端作为数据入口,在‘应用场景、算法、大数据’全方位发力,并依托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在AI产业生态圈中携手生态产业合作伙伴,构建强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成为领先的人工智能全栈式服务商。”黄跃珍说。


编辑:全泽源

往期回顾


直面掌门人│泰达股份胡军:年轻的船长与他的那片蓝海


直面掌门人│奋达科技肖奋:智能时代迎唱“春天里”


本期责任编辑:浦泓毅 陈梦娜

_

版权声明

_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_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