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张持坚 上海证券报 2021-09-29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1993年1月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的我国第一张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面世。它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有专业媒体为之鼓与呼了。这对离不开信息支撑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992年8月,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沈世玮(中)、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兼本报社长张行端(右)同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兼本报总编辑尉文渊(左)就即将公开发行的《上海证券报》的办报方针及运行体制进行商讨,取得共识。图为会后张行端、尉文渊握手共贺成功。


(一)


《上海证券报》前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的内部发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它于1991年6月10日试刊,7月1日正式创刊,每周一期,每期四版。此前交易所曾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提出创办公开发行的证券报的申请,可当时正值全国开展报刊行业的整顿工作,新办报刊申请停止受理。交易所开业已半年,总经理尉文渊深感信息对投资者的重要性,公开发行的报纸不能申办,只能办内部发行的专刊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内刊”一经面世便备受投资者追捧,第一期印了五千份,被一抢而光。以后逐期追加,每期印数很快增至十五万份。每当周日凌晨,黄浦路15号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侧门口,便是一幅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人流争购这份报纸的繁闹场景,江苏、浙江的报贩子甚至开着车来拉报纸;有的报贩子拿到报纸后即空运到西南等地;也有的干脆将报纸传真到外地,然后复印销到读者手中……


面对此番情景,尉文渊有高兴但更多的则是担忧,高兴的是报纸办对了,投资者多么需要证券市场的相关信息;担忧的是,“内部发行”和公开出版发行是不一样的,管理部门对“内刊”定了好几条“不准”。“内刊”变公开、随意加印、发送到外地等等都是不允许的。这样打“擦边球”,管理部门是随时可以停你、关你的!果不其然,半年多后,新闻出版部门登门来检查了,查后的决定是“关”!尉文渊坦诚地对检查人员说:我们的确违规了,可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投资者有需求,他们炒股实在离不开信息,希望你们慎重考虑证券市场的这个特殊情况,向市委宣传部汇报,能否让专刊生存下去。这番陈情在情理之中,再说内刊流向社会,不仅没有不良反应,还起到了有助于投资者理性投资和稳定市场的作用。于是,“关”被暂时搁置了下来。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1990年12月19日开业的。1989年12月2日,在上海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宣布由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祥瑞、时任上海市体改办主任贺镐圣、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龚浩成组成“三人领导小组”,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从宣布这份名单到交易所开业只有短短一年时间。而因中途人事变动的原故,当尉文渊接手交易所具体工作筹备小组组长一职已经是1990年7月份,离开业的时间很近了。可此时交易大厅的选址还没有眉目,什么样的公司可以上市、股票如何交易、交易模式是什么样的、交易清算应有怎样的程序等一系列实际操作的规范性条文以及交易员培训、会员和席位等等也都没有明确。尉文渊一边抓紧工作,一边思考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其中就列有办报这项。因为投资者要买卖上市公司的股票,首先就要知道公司以及相关的信息,否则凭什么操作?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需求,而报纸无疑是传播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普及证券知识,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等等,也都离不开报纸。可迫在眉睫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无奈只好把办报的事先放一放。交易所开业半年后,一些基础工作理顺了,办报的紧迫性便凸显了出来,可无奈只能办内部发行的专刊,然而“内部发行”怎能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呢?交易所设在上海,它的宗旨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因为市场是全国性的,投资者遍布全国各地,要公开、公平、公正地为投资者服务,让无论处在何处的投资者都能及时同步地获得信息,因此想方设法办一张有公开发行刊号的正正规规的证券报势在必行!


2001年3月24日张持坚总编辑与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先生在会间。


(二)


说来有点巧,几乎就在这同一时间节点,新华社上海分社的采编人员正在满怀热情地酝酿:中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出了上海这张王牌,确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飞跃。上海广大干部群众为之精神振奋,都在积极行动起来。作为新华社驻各地分社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上海分社应该怎么办?在搞好日常报道的基础上如何为全国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讯,为推进改革开放助力呢?有的提出办报纸,有的说办杂志。可市面上报纸和杂志很多,要再办的话,办什么样的报纸和杂志有优势、有市场、有竞争力、能为改革聚力呢?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跑口”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记者白国良找到分社副社长张行端,告知上交所在办报上碰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张行端一听,敏锐地感到这可能是分社想有所作为的合适切入口。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浦东开发开放大计里的一项重要举措,表明中央运用股市这个经济手段,来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决心,这在世界上已引起很大反响,这里面无疑大有文章可做;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间不长,中国股市正处在起始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机构和管理部门等,肯定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媒体这个平台来组织研究、讨论和交流,以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面对这么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我国还没有一张公开发行的证券专业报纸,如果能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将他们的信息优势和我们的新闻采编优势结合起来,相信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采编人员交流后,得到了积极的呼应。有人还提到,办这张报纸有前途,美国有影响的《华尔街日报》就是从报道股市起步的。


分社领导决定请尉文渊到分社来上堂课,讲讲“股市ABC”。因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虽然办起来了,也有8只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交易,但社会上对股市的认识并不清晰,也不一致。“做股票是不是投机行为?”“股市是不是赌场?”“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关系?”“它和旧社会上海的股市有什么区别?”等等,诸如此类的议论不断。报道上对主流媒体的介入也有诸多制约。上交所开业的消息在国际上是轰动的大新闻,但上海主要报纸只在二版下部登了一条短消息。至于日常股票交易和股市动向等,报纸一般都不作报道。正因此,分社记者中对股市有深入了解的不多,这无疑会影响股市报道的开展。


尉文渊应约而至。他在第一线操作,情况熟,口才又好,还富有激情。他讲了中央决定设立证券交易所的决策经过。讲了通过发行股票,吸引民间资金来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经过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为成熟有效的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用。股民把钱投进去,会关注和监督钱的用途,资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会提高,会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公司股票因此价格上涨了,股民赚钱了,这不是对各方都有好处的事情吗?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光靠到银行贷款是不行的,通过股市把民间沉淀的资金盘活,形成从银行间接融资和从股市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当然,投资股票有风险,这就要求加强学习。证券市场是所大学校,证券是门涉及面很广的学问,只有钻进去,才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才会在精神和物质上有收获。


听了尉文渊通俗、生动的讲解,大家都感到很有收获。课后在分社食堂就餐。彼此在交流中,很自然地谈到了对股市信息的传播和对股市新闻的报道。尉文渊讲了办内刊的情况和碰到的困惑。张行端介绍了新华社的优势和上海分社在全国的地位。就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双方的思路渐渐地聚焦到了一起,最后一拍即合,形成了共同携手、优势互补,合作办全国第一张公开发行的证券报的共识。尉文渊、张行端和分社的采编人员都很高兴。尉文渊说马上派专人来和分社具体商议。


隔了一段时间,上海分社领导到交易所回访尉文渊。交谈中,尉文渊流露出一点担心,说新华社是全国最大的新闻机构,我们是起步不久的交易所,不知和你们的合作能否持久?分社领导明确答复:尉总你放心,办报主要靠信息的质量,交易所掌握的信息具有权威性,是办证券报离不开的。我们两家各有所长,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把事情办好,我们的合作是有基础的。尉文渊觉得有道理,听进去了。


分社领导的这番回复是有来头的。此前,分社已向总社作了汇报,得到充分肯定和支持,认为这是强强联手,是1加1大于2,要求分社一定要和交易所合作好,并提出要把总社的优势也用到办报中去,把这个有前景、有市场、有需求、也会有效益的事业办好。同时,分社也向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作了汇报。他们都表示,全国第一张证券报在上海创办,我们一定支持,做好服务工作。


(三)


此后,双方签订了协议书,定报名为《上海证券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主管,上海分社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主办,并一致同意要将《上海证券报》办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证券专业报纸。报纸以发展证券市场、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宗旨,宣传党和国家证券市场的法规与政策,开展证券市场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介绍证券投资知识及国内外有关证券投资的成功经验,发布证券市场权威信息,为投资者服务,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确定《上海证券报》以现有内部发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为基础,由新华社上海分社负责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请公开发行的刊号,面向全国发行;同时确定《上海证券报》以一九九三年元月二日为目标时间公开出版发行。为此,双方商定共同为报纸试刊和公开出版发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并实施监督和检查。


报社领导层和组织架构也经双方协商确定,社长由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张行端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兼任总编辑。下设两名常务副总编辑,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波和新华社上海分社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陆国元。报社为交易所下属部门。办报经费和办公条件等由交易所负责提供。此后,各项工作按照协议的要求顺利推进。报纸公开发行刊号获批。交易所提供的办报条件就绪。上海分社抽调了一批业务骨干到位。


上海相关部门给予了热情支持。人事部门同意报社面向全国招聘员工,凡聘用者不论何种身份,一律给予上海市户口;上海编制部门批给报社123个事业编制;上海邮电部门打破常规,允许《上海证券报》率先试行邮发和自发并举的报纸发行新模式,等等。



(四)


1993年1月2日,《上海证券报》如期公开出版发行。第一期报纸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本报编辑部”的“发刊词”,其中写道:伴随着1993年的钟声,《上海证券报》来到了读者中间。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张全国性证券专业报纸。《上海证券报》以发展证券市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宗旨,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证券投资的法规与政策,开展证券市场的理论研究,发布证券市场的权威信息,介绍国内外证券业界的成功经验,普及证券知识,指导理性投资,引导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今后,《上海证券报》还将进一步扩大报道面,由主要报道证券市场逐步扩大到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资金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由单一报道股市信息,逐步扩大到适当报道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以适应证券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努力做到既通俗生动、可读性强,又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成为雅俗共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读物和证券从业人员可靠的朋友。《上海证券报》致力于在办报实践中,以权威性、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的支持和监督。


《上海证券报》的面世,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深受读者欢迎。第一季度报纸为对开四版周二刊,第二季度即出周三刊,第四季度增至周五刊。一年之后的1994年1月起改出日报。报纸发行量也节节攀升,到1993年底已近三十万份。报社利用交易所建有传输股票交易信息卫星系统的便利条件传送版面,在全国陆续设立了三十个印点,以确保各地读者及时收到报纸,获得信息。拉萨的投资者比较少,报社没在那里设印点,由成都印点凌晨印出报纸后即送到第一班飞拉萨的航班上,使偏远的拉萨的读者在当日也能看到上证报。当时《上海证券报》成为除《人民日报》之外在全国设印点最多的日报。


报纸的内容也逐渐丰富,报道面也在逐步拓展。在搞好日常报道的同时,根据证券市场发展和读者的需求,围绕“贴近市场、贴近投资者”的理念,报纸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讨论和开出了诸多新的版面。比如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的“寻求证券市场大智慧”的讨论,吸引了吴敬琏、肖灼基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参与,报纸充分反映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再比如投资者最想了解的是上市公司的情况,可他们又难有条件到上市公司去实地考察,报纸就组织“走进上市公司”活动,派出记者带着投资者的问题,深入到有代表性的公司采访,请公司负责人介绍情况,请有影响的行业研究员点评公司的业绩等,然后用整版篇幅刊登。这样的报道受到投资者的欢迎,被采访公司也很重视,还引起行业的关注。


还有,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原则,而舆论监督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以对“粤金曼”等公司违法违规的批评监督报道为代表的一批相关报道,彰显了报纸的责任和担当,受到投资者好评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此外,证券市场由于建立时间不长,面临着市场制度建设缺失的挑战,报纸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国内外会计准则接轨、职工持股制度建设和中小投资者依法维权等方面,通过专业的报道和积极的呼吁,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的建立。


投资者教育是证券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报纸为此推出了一项颇具创意的活动,和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合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600多家“股民学校”,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股民学校教材”,一大批专业人士上台授课,对股民进行树立科学投资理念的讲解和引导等。吉林、天津、四川等地的证监局也积极参与进来,支持辖区的证券营业部都开设授课点,使全国各地的股民学校授课点最多时达到2000余家。报纸对此持续跟踪报道,还依据学员的评价,评选优秀股民学校等,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些股民给报社写信,称赞这件事办得好。


为开阔视野和倡导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报纸开设了专题版,刊登和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经济、科技和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也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他们评价说,学术研究和探讨交流氛围的浓厚,有助于凝聚各方智慧,科学、理性地推进和深化证券市场的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报纸文化品质的提升。


许多跟随上证报多年的读者由衷地说,我们是在读上证报的过程中,从对证券市场一窍不通到渐渐融入其中,从而开阔了眼界,获得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收获的。还有一位读者把保存多年的《上海证券报》一张不少地捐赠给报社,以表达对报社的感谢和敬意,这使报社工作人员很受感动和鼓舞。


在报社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海证券报》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良好的声誉,它和此后创办的《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证券报”。



(五)


回想《上海证券报》的创办往事,当时的决策者不胜感慨,在事先没有铺垫的情况下,两家“一拍即合”合作办报,似乎有些“偶然性”。然而,把它放到那个改革开放再掀高潮的时代背景下观察,当一群满怀激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畅谈交流的时候,一定会碰撞出一些浪花来的,合作创办全国第一张证券报不就是一朵时代的浪花吗?由此看来,《上海证券报》的诞生是有其必然性的。如今这些决策者大多已年迈,但他们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奉献过自己的一份激情和心血而深感欣慰,每每回望,心里禁不住会有浓浓的暖意涌动……




往期回顾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本期责任编辑:王宙洁

监制:浦泓毅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