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最强大脑”再次集聚上海!68位诺奖得主热议哪些话题?

祁豆豆 上海证券报 2021-11-07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11月1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论坛指导单位。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各国顶尖青年科学家、各界嘉宾代表和百位“小科学家”代表参会,大会规格及规模再创新高。


吴清:让上海成为智慧之城、创造之城、理想之城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类社会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迫切需要全球的科技力量来协同应对,“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既是全球科学家和创新者的共同期盼,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目标”。


吴清介绍称,近年来,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开放式创新:


一方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开展前瞻布局与科研攻关,积极建设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科学界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另一方面,上海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积聚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18家,外资研发中心501家,在上海工作的外国科技人才超过20万人,占全国的1/4。上海还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在不断扩展。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有信心成为洋溢科学精神、澎湃创新梦想的智慧之城、创造之城、理想之城,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吴清表示。


吴清进一步表示,接下来,上海将继续从三个方面予以推进:


一是融合全球创新智慧,汇聚天下英才,为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和青年人才来上海从事创新事业,提供更好服务,创造更优条件。


二是加大科技开放投入,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的挑战,让科技创新成果来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三是加快要素开放流动,完善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对外开放的机制和途径,让上海成为全球创新要素涌动,创新活力迸发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


沈南鹏:资助科学大奖是兴趣所在,更是责任所系


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简称“顶科协”)宣布将设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中文简称“顶科协奖”,英文简称“WLA Prize”),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启动仪式


该大奖由红杉中国出资5亿元独家捐赠,是中国首个由单一投资机构独家支持的国际性科学大奖。


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理事沈南鹏直言,资助科学大奖既是兴趣所在,更是责任所系。


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理事  沈南鹏


“一方面,对科技创新和科学精神的笃信已经深入红杉的企业文化,是红杉在过去十多年里帮助许多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使命动力;另一方面,全球科技进步正以加速度前进,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发现世界的自然规律和终极法则,红杉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紧迫难题,在科学领域做更多 ‘难而正确’的事情。”沈南鹏表示。


沈南鹏坦言,顶科协奖就是红杉中国对人类科技的一笔永久性公益“投资”。


“过去16年来,红杉中国的发展正是受益于基础科研进步带来的产业机会,红杉把推动科技创新列为红杉中国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我相信大奖的成果可以造福中国和世界,也深信未来科技突破需要产学研等各界的共同努力。”他说。


对于奖项本身,沈南鹏谈了两点期待。


第一,这是奖项,更是方向。沈南鹏说:“我们评比的是奖项,但更应该是人类科技未来的方向。希望大奖成果具有足够的前沿性、基础性、权威性,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动力。”


第二,这是果实,更是种子。沈南鹏说:“大奖无疑是对过去成果的奖励,是科学家长期钻研的果实;大奖更是对未来种子的培育,是科学家对人类科技的远见。希望大奖可以为全球前沿科技领域重大突破筛选出最优质种子,推动人类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最强大脑”头脑风暴:开放科学达成共识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最大看点,无疑是真正拥有“最强大脑”的顶尖科技家们揭秘前沿科技的精彩瞬间。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围绕“重大的基础发现需要开放的基础科学”进行主旨演讲。他以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举例称,由于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首次使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他的一位博士学生克里克,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DNA,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茨完全可以在克里克的论文上署名,但佩鲁茨并没有抢年轻科学家的功劳,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莱维特本人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也离不开多领域基础科学的突破。它包括了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实现了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2019年拉斯克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2018年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就“开放科学”主题进行圆桌对话。


科恩伯格透露,他参与编辑的Annual Reviews,是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领域的杂志,目前正致力于将杂志内容转向开放存取模式,供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免费订阅。


王中林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新冠疫情等共同挑战,科学要有分享精神,从一个团队到多个团队的合作,再到多学科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杨卫认为,开放科学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已有研究数据的开放;二是对人才的开放,让更多人接受科学教育、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谢帕德则提醒道,开放科学已经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但为什么科学界没能做得更好?这背后的障碍和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罗杰·科恩伯格再次专程来到上海出席会议,他表示,他现场参加了每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见证了顶科事业的发展。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的建设,是顶科事业迈出的坚实一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将继续践行“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使命,为中国和世界各地年轻科学家提供支持。


编辑:全泽源

制片:张   骄

视频:朱   翔

          贾立歆

校对:冯雯君

图编:周   洋

制作:季宇亮

责编:张晓光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军队装备订购规定》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