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有咱央企!我国科技创新长足进步
新闻联播:坚持自立自强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8月24日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十四五”开局之年,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创新项目加速推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让太空不断传来中国的好消息。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红色星球迎来首个中国的航天器。截至今天(8月24日),祝融号火星车平安在火星工作超过100天,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祝融号迈出的每一步都彰显着中国人的自立和自信。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之家”。目前,3名航天员已在轨工作和生活了两个多月,完成了多个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在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机械臂配合下,圆满完成两次太空出舱任务。今明两年,我国计划通过11次飞行任务在太空建成中国人的第一个空间站。它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 祝融号火星车
▲ 8月20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
空间站的设计之初,元器件、原材料,我们就提前布局,立足于我国的力量来自主去研发。中国载人航天所走的路子,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这个路子。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今年4月,总书记在广西柳工集团考察时强调,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柳工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说:“‘十四五’提出来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中,装备制造业是重中之重,那么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够自强,坚定地走好这条道路,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能上天,能入海。今年以来,海洋装备逐梦大洋。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超过1500米深水海域正常运转超过50天。科技自立自强让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从浅海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徐可强:
它(“深海一号”)实现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从水深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我国具备了在中国水域全水域的勘探开发能力。
今年以来,科技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加速应用。在金沙江上,全球第二大和第七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相继投产。白鹤滩水电站首次采用完全由我国设计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乌东德水电站
由于我们有了百万机组技术,把整个产业链都带动起来了。比如说加工设备的设备机床,还有原材料、配套件等等。
在福建,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投入商业运行,6号机组正开展装料前的调试工作。在广东惠州和浙江温州,中广核四台华龙一号机组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工程建设。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开始批量化建设。
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之一。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在核电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今年以来,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应用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套装备正在进行动态调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中国的“人造太阳”在1.2亿摄氏度下成功“燃烧”101秒,打破世界纪录。
▲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
▲“人造太阳”(HL-2M)
上天入海,穿山越岭,创新驱动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蓬勃动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的自立自强正在牵引“中国列车”砥砺前行。
延 伸 阅 读
奋进“十四五”!
中央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
体制机制变革激发创新活力
▲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
▲“伏羲”系列电力专用主控芯片
责任编辑丨李虹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