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Science+1,在这项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1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的黄来源(Ng Lai Guan)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Deterministic reprogramming of neutrophils within tumors的研究论文,通过单细胞RNA测序、InfinityFlow等方法解析了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分化途径,发现未成熟和成熟中性粒细胞进入肿瘤后均历经表观组、转录组和蛋白组水平上的重编程,转变成高表达dcTRAIL-R1的T3终末分化状态中性粒细胞,随后定位于具高糖酵解和乏氧特征的肿瘤组织核心区域,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支持肿瘤生长。该研究不仅解析了肿瘤中性粒细胞的特定分化途径,同时鉴定出可区分不同分化途径肿瘤中性粒细胞的表面标志物,有望为靶向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
专家点评
张泽民(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与患者不良预后和免疫治疗抵抗紧密相关。近年来众多研究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然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表型差异以及肿瘤内不同表型中性粒细胞的产生机制和对肿瘤进展的影响目前仍不明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的黄来源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Deterministic reprogramming of neutrophils within tumors的研究论文。他们采用原位胰腺癌小鼠模型(PDAC)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深入分析了肿瘤中性粒细胞的多样性,并聚焦于其成熟状态、发育起源和组织影响,详尽描述了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是如何进一步分化并发展成促进肿瘤的独特状态。同时利用ATACseq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在迁移至低氧和糖酵解的肿瘤核心区域后所发生的关键性重编程过程。此外,他们借助高维流式细胞术明确了dcTRAIL-R1可作为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内重编程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并证明这种历经重编程的dcTRAIL-R1+中性粒细胞发挥促血管生成并支持肿瘤生长的功能。
此研究对中性粒细胞的不同状态及其之间的分化关系作了深刻剖析,揭示促肿瘤中性粒细胞是源于肿瘤微环境中的重编程,为解析肿瘤情况下的免疫应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更为重要的是,此研究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具有适应不同组织微环境的内在能力,这一发现可用于开发针对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通过干预中性粒细胞病理性重编程过程,抑制其促肿瘤作用的同时保留其基本免疫功能。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展的疾病机理中作用的认识,也为开发新型靶向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胡小玉(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曾小敏(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
中性粒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在感染和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本身半衰期短且成熟后无法继续增殖,对于此类细胞的研究相对滞后。诸多的临床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在肿瘤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与病人预后显著相关,因此探究中性粒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寻找针对这群细胞的特异性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中性粒细胞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其在癌症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这其中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的各个亚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分布仍然有待阐明。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黄来源课题组以小鼠原位胰腺癌模型为基础,通过多种高通量组学手段,鉴定出肿瘤特异性的三个中性粒细胞亚群T1、T2、T3,并证明来自血液循环的不成熟和成熟中性粒细胞会经过渡态T1、T2,最终都分化为终末态的T3。T3特异性表达dcTRAIL-R1, 富集在肿瘤中心缺氧和糖酵解区域并上调相关基因以应对缺氧和氧化压力。这一群T3高表达VEGFα并可以促进肿瘤中心区域的血管生成以缓解肿瘤中心区域的缺氧压力和营养压力。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中性粒细胞的数小时至1天的存活期,肿瘤里的T3可以存活超过5天,特殊的组织分布和超长存活期使其极大促进肿瘤的生长,并与病人预后负相关。T1、T2、T3在不同肿瘤和不同物种间都是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状态的中性粒细胞经肿瘤微环境的影响重编程为同一群T3中性粒细胞以支持肿瘤生长的分化路径是组织和物种间保守的,很可能代表着中性粒细胞命运趋同的一个普遍自然规律,只是被肿瘤这一病变组织绑架利用了。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去解释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并揭示了亚群间的相互关系。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宿命般的同质化进程是所处组织微环境和粒细胞内在属性相结合的结果。但在其他正常组织或者其他的病理情况下,以及对于其他的粒细胞群体如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是否存在类似的同质化分化机制及其相关作用仍有待阐明。靶向T3的疗法例如anti- dcTRAIL-R1 blockade也有望成为新的免疫治疗疗法。
1. L. G. Ng, R. Ostuni, A. Hidalgo, Heterogeneity of neutrophils. Nat. Rev. Immunol. 19, 255–265 (2019). doi: 10.1038/s41577-019-0141-8; pmid: 308163402. L. G. Ng, Z. Liu, I. Kwok, and F. Ginhoux, Origin and heterogeneity of tissue myeloid cells: a focus on GMP-derived monocytes and neutrophils. Annu Rev Immunol 41, 375-404 (2023). doi.org/10.1146/annurev-immunol-081022-113627; pmid: 371264213. A. J. Gentles et al., The prognostic landscape of genes and 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 across human cancers. Nat. Med. 21,938–945 (2015). doi: 10.1038/nm.3909; pmid: 261933424. V. Bronte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nomenclature and characterization standards. Nat. Commun. 7, 12150 (2016). doi: 10.1038/ncomms12150; pmid: 273817355. M. Evrard et al.,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neutrophils reveals populations specialized in expansion, trafficking, and effector functions. Immunity 48, 364–379.e8 (2018). doi: 10.1016/j.immuni.2018.02.002; pmid: 29466759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6493或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推荐阅读
点赞交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