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
人的记忆总会出错那以访谈为基础的口述历史真的可靠吗?
毫无疑问,以依赖于人类记忆的访谈为基础的口述历史在事实性信息(fact information)的挖掘、记录与呈现上的确存在诸多不可靠性。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口述史学就不断遭到那些奉行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传统文献历史学家的质疑与批判,其矛头直指记忆的主观性与不可靠性。他们认为受访者在回忆时,无论其记忆如何清晰、鲜明和生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比如受访者的记忆力、岁月流逝、价值立场、怀旧情绪、生命经历、感情因素以及健康原因等等。而这些因素极有可能导致受访者在口述时出现遗忘、错记、说谎乃至虚构等诸多情况。
为回应上述挑战,一部分口述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以一种新的观点与视角来看待口述历史当中的记忆问题,即口述史学开始出现所谓的“记忆转向”(memory turn)。从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他们主张“记忆的不可靠性”正是口述历史的优势与资源所在,而并非是缺点和问题。而且,他们认为记忆的主观性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经历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理解过去与现在、记忆与个人认同、以及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和启示。在这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著名口述历史学家阿利桑乔·波特利(Alessandro Portelli, 1942-)的研究。在1979年首次发表的《什么令口述历史与众不同》(What Makes Oral History Different)一文中,波特利就明确挑战众多批评者对于记忆可靠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出口述性(orality)、叙事形式、主体性和记忆的“与众不同的可信性”等口述历史特质以及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应当被视为口述历史的优势,而不是缺点。至于这种“与众不同的可信性”,波特利指出:“口述证词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它紧贴事实,而在于与事实的背离,正如所呈现的想象、象征与欲望。因此,并不存在‘错误的’(false)口述资料。……口述历史的多样性由这样一个事实构成,即‘错误的’(wrong)叙述在心理上仍然是‘真实的’(true),而这种真实可能与事实上可靠的叙述(factually reliable accounts)同等重要。”而对于记忆问题,他强调指出:“真正重要的是,记忆不是事实的一个消极的储藏室(passive depository of facts),而是一个意义创造的积极过程(active process of creation of meanings)。”
A WORLD-RENOWNED ORAL HISTORIAN, PROFESSOR ALESSANDRO PORTELLI DISCUSSED MEMORY, ORAL HISTORY, NATION BUILDING, HELD
继1979年那篇广受学者引用的经典论文之后,波特利有关口述历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卢奇·特拉斯图利之死与其他故事:口述历史的形式与意义》(The Death of Luigi Trastulli and Other Stories: Form and Meaning of Oral History)于1991年出版,该书主要以意大利特尔尼(Terni)和美国哈兰郡(Harlan)两个工业化城市的口述历史研究为例来探讨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而在其中有关一位21岁的特尔尼钢铁工人卢奇·特拉斯图利(Luigi Trastulli)死亡日期的研究中,波特利集中阐释了他对于口述历史当中所呈现的记忆主观性与流动性的观点。据相关文献记录显示,特拉斯图利死于1949年3月17日,当时钢铁厂工人为了反对意大利政府签署北大西洋公约(North Atlantic Treaty)而举行集会,而他正是在与警察的冲突当中无辜遇难。不过,在大约30年后的口述历史访谈中,波特利发现众多普通工人的口述证词都认为特拉斯图利死于1953年的一场因工厂大量解雇工人而引发的罢工与街斗当中。波特利指出,对于这种死亡日期的错误回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体记忆的错误或说明口述资料的不可靠。相反,波特利认为叙述者将象征挫败和羞辱的无辜遇害事件改变为能够为工人挽回某些自尊的工会罢工事件则是为了突显特拉斯图利之死对于意大利工人阶级的政治意义与象征价值。正如波特利指出:“……错误、虚构和神话引领我们穿过并超越事实进而获得它们的意义。……事实与记忆之间的矛盾最终提高了口述资料作为历史证据的价值。它不是由错误的回忆所造成的,而是由记忆和想象所积极和创新性地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关键的事件和一般的历史富有意义。”
The Death of Luigi Trastulli and Other Stories: Form and Meaning in Oral History
出版社: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出版日期:1991年 1月 24日
语言:英语
精装:358页
事实上,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研究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类型的历史记录都是一种基于记忆的“人工记录”(artifact record)。基于此,口述历史学家也强调记忆的不可靠性并不是口述历史所独有的,因而不能苛求口述历史的完全客观性与真实性。正如1977-1978年度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主席瓦迪·摩尔(Waddy M. Moore)在1978年所说:“作为毫无根据批评的第一种观点是认为由于人类记忆很可能是有错误的,因而口述历史是有缺陷的。……当然记忆是有错误的。它也是变化不定的、短暂的、混淆的,甚至通常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这仅仅发生在口述历史回忆录中吗?日记作者、写信者和传记作者的记忆也不是有缺陷的吗?相对于那些写作或出版回忆录的人来说,为什么口述历史受访者的记忆就这样不能被认可和接受呢?事实上,口述历史访谈可能更加接近真实,因为访谈者会帮助澄清模糊之处,刺激那些模糊的记忆,挑战自我服务和有选择性的记忆,甚至能够相互对质。”
正因为如此,当代口述史学家都认为口述历史不仅要尽量客观地描述历史,而且更要发挥记忆的主观性特质,即从历史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口中得出对过去更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在历史的背后人们是怎么想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过去的?人们想从他们的过去经历中得到些什么?人们又怎样用过去解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史学名言。
进入 21 世纪,口述史学界对于记忆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在众多有关口述史学理论的权威著作中,都将口述历史中的记忆问题作为重要专题来探讨。而且,对于记忆的强调也促使口述史学研究更加关注创伤性事件。近年来,口述历史不断成为记录、理解与反思灾难事件与灾难记忆的重要手段。1999年中国台湾“9·21”大地震、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重大灾难之后,有关机构都实施了大规模的口述历史计划。这些计划除了保存历史见证和灾难记忆,甚至开始思考口述历史对于治疗创伤记忆的医疗价值。其实,口述史学的记忆转向所引发的对于记忆主观性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是参与口述历史创作过程的受访者的主体性意识觉醒的充分体现。正因为如此,有些口述史学家不喜欢“受访者”这种提法,他们认为“受访者”有消极的意味,而主张使用一些更加主动的术语,比如“信息提供者”、“口述作者”或“叙述者”。
另一方面,伴随着记忆转向的同时,口述史学家也开始质疑访谈者所扮演的中立和客观的角色。在早期,一些美国口述史学家认为有些研究者为了出版或者其他既得利益,势必会过多地渗透个人的主观偏见,因而他们主张在访谈中访谈者应该处于“中立”的地位。可是,口述历史访谈的实践证明,受访者如果没有访谈者的适当引导,可能会脱离整个访谈主题,这样记录的口述历史也许仅仅是受访者一部零散的叙述史。因而,很多口述史学家极力主张口述历史访谈是双方共同合作的结果,双方都具有主动权并共享权威。当然,对于作为访谈者、研究者的口述史学家的主体性意识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其盲目予以肯定。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来自女性主义理论家、后现代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研究者客观性的实证 主义观念的不断抨击,口述史学家开始反思他们自己的性别、阶级、种族、民族与宗教等一系列身份和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口述历史的创作过程以及对于它的解释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
第二期报名通知
自2024年6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招生简章发布后,第一期研修班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支持!
(点击图片链接,查看第一期口述史研修班精彩回顾)
第二期口述史研修班将于8月16-18日举行(15日报到,19日返回),正式招生简章将会在稍后发布。如各位有意向参加第二期口述史研修班,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向群内韩助教咨询和索要报名表。
从预报名情况看,绝大部分还是倾向线下,此外也考虑到上课效果和管理问题,第二期仍然会线下办班,请大家谅解!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韩助教(手机:17356206483;微信:HanLeon123)
微信交流群:
第二期口述史研修班主讲专家包括:
1、定宜庄(国内口述史资深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讲座题目《我怎样做口述史》)
2、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讲座题目《口述社会史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3、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乡村口述史资深学者,讲座题目《口述史的制作与村落文化的发掘》)4、姚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和主持多项口述史成果、《大家来做口述史》译者;讲座题目《国史研究与口述史》)5、张闫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讲座题目《商业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以“宁夏葡萄酒产业口述史”课题为中心》6、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讲座题目《传承人口述史:非遗书写的基本方法与文本》)7、梁鸿(知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庄纪实三部曲作者;讲座题目《口述史与非虚构写作》)8、刘军卫(资深纪录片导演,北京三多堂传媒联合创始人;讲座题目《口述史与纪录片创作:以<土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为例》)9、曾一杰(北京澜舟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首席技术官;主讲题目《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最新进展和行业应用》,将与杨祥银教授合作主讲《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述史》)10、课程策划杨祥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讲座题目《口述史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