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苦同食:中国客家乡村的食物、意义与现代性

口述历史 2024年12月25日 10:21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欧爱玲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标题: 甘苦同食:中国客家乡村的食物、意义与现代性

译者: 沈荟 / 周珏 / 王珺彤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23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食可语”译丛

ISBN: 9787552044003

内容介绍

中国已经从三餐不继的困窘年代走到如今食物富足的幸福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地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人与食物的关系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凭借在广东梅县月影塘等客家村落长达二十年田野调查积累的丰富记录,探讨食物在中国农村所扮演的角色,为了解当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纵使风云变幻、人世沧桑,“联结性”和“地域感”仍在中国乡村社会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作者信息

欧爱玲:哈佛大学博士,现为美国明德学院社会人类学系戈登·舒斯特(Gordon Schuster)讲席教授,广东省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座教授,曾出版《饮水思源:一个中国乡村的道德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华人社区的家庭与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等人类学著作。


目录

丛书弁言

中文版序

译者说明


第一章 中国农村食物的价值

第二章 劳动

第三章 记忆

第四章 交流

第五章 道德

第六章 欢宴

结语 相连的世界


附录A 1949年至改革开放时期梅县的农业生产变化

附录B制备节日大餐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四期)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和第三期(线上,2024年12月7-16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为针对特定需求,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2月底3月初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四期(线上)——口述史项目分享专场”,将邀请各类口述史项目主持人结合具体项目分享口述史在各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与经验教训,具体学科将涉及党史·党建、中国历史、社会学、民族学、中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艺术学、教育学、区域国别学和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思政等。届时,将安排12场线上讲座(每场1.5小时),时间为周五、周六和周日,每天上午和下午各2场。如因故无法参加,正式学员可申请看视频回放。研修班第四期正式招生信息将于2025年1月中旬发布。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四期)》,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口述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