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毕业去向 | 法学院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报告
前言
2006年东南大学法学院正式设立,复建后首任院长为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佑勇,现任院长为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艳红。
经过十多年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与学术地位持续上升,已成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创新基地。
根据2020年软科中国最新公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东南大学法学位列前10%。近年来,法学院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已形成宪法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法理学、民商法学四大传统学科为优势的学科板块。同时,依托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殊优势,通过与土木工程、交通、医学、计算机等强势理工学科交叉进行跨学科建设与发展,东南大学法学院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率先形成了以人权法、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五大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新型学科领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东南大学法学院贯彻“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综合型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20年,东南大学法学院在历史的积淀、情怀的叠加、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一部分 2020年毕业生就业概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及学历结构
2020年毕业生共14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8.23%;硕士毕业生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6.1%;博士毕业生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7%。
图 1.1 2020毕业生规模及学历结构
(二)性别结构
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6人,女生52人,男女比例接近1:3.25。2020届硕博毕业生中男生20人,女生53人,男女生比例接近1:2.65。
图1.2 2020届毕业生不同学历层次性别分布
(三)生源地结构
法学院2020年毕业生生源地覆盖了 20个省级行政区域,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81人(57.45%)和华中地区21人(14.89%)生源为主,华北地区17人(12.06%)和西南地区15人(10.64%)生源次之,西北地区5人(3.55%)、东北地区2人(1.42%)。2020届毕业生具体生源所在地区分布详见图1.3。
图 1.3 2020届毕业生生源地区结构
二、就业去向落实率
(一)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及毕业去向分布
2020年毕业生共计141人,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8.58%。其中,本科毕业生68人,就业去向落实率为100%;硕士毕业生65人,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6.92%;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去向落实率为100%。
表 1.1 202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及毕业去向分布
(二)不同生源区域就业去向落实率及毕业去向分布
不同生源区域就业去向落实率:2020届毕业生中,来自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生源的就业去向落实率均为100%。
表1.2 2020届不同生源区域就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三、升学情况
(一)国内升学
升学率: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 18 人选择国内升学,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6.47%;硕士毕业生中,共有1人选择国内升学,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1.54%。
表1.3 2020届国内升学情况
(二)出国(境)升学
2020届毕业生中,有11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境)继续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6.18%。针对出国(境)深造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出国(境)国家(地区)分布、出国(境)留学高校类型分布及主要流向的院校,具体内容如下。
出国(境)国家(地区)分布:毕业生流向了英国、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占比分别为 36.36%、36.36%、18.18%和9.09%。
表1.4 2020届出国(境)升学情况
第二部分 20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
法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人才紧缺,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却是毕业生就业难。这种矛盾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为了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法学院在就业服务以及教育教学方面都在积极地做出调整和尝试。
一、建立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宣传渠道
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宣传方面,法学院根据毕业生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宣讲活动。组织知名律所、企业招聘宣讲会,坚持随时搜集、实时更新的发布原则,采取线上会议、微信等网络平台将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一位毕业生;同时,针对有特定要求的就业招聘信息,学院会有针对性地宣传,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
为提高毕业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法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始终坚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原则,完成一对一生涯规划咨询,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院充分利用校级的就业资源,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简历门诊、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就业服务活动月等就业指导活动来提升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邀请知名校友、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律师、法官等来校开展交流活动,对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开展指导。邀请对口单位来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如成功举办“职想见你”就业动员会、“疫情形势下,关于就业的几点思考”、“扎根基层,奋斗青春”选调生专场分享会等与就业相关的能力提升活动。此外,学院还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帮扶工作,学院全体党政领导担任“一对一”帮扶人,利用自身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就业帮扶,并对进入公务员面试的同学进行就业辅导等,从而帮助困难毕业生在面试礼仪、解题技巧、心理调节、面试准备等方面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三、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应用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院举办模拟法庭、法院旁听、法律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专业性活动,同时邀请法官、律师、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报告和法律实务讲座,开展院内科研培育计划,营造学术氛围,辅助学生专业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专业实习的效果,法学院逐步联系建立了多家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同时,法学院还联合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法律诊所等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到校外的教学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同时启动了假期专业实习奖励计划,保证专业实习落到实处,力争在实习中解决就业,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标。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就业质量评价反馈
一、就业流向分析
(一)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法学院2020 届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10.8%)、事业单位(含中初教育单位、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11.51%)和国有企业(11.51%)就业的比例合计为33.82 %。分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生具体流向单位类型存在差异。其中本科毕业生单位流向以“其他企业”为主,硕士毕业生单位流向以“其他企业”和“机关”为主,博士毕业生单位流向以“高等教育单位”为主。
图2.1 2020届本科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布
图2.2 2020届硕士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布
图2.3 2020届博士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布
(二)就业行业流向
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行业流向较为多元,其中本科毕业生行业布局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主;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和“教育”为主。
图 2.4 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布
图 2.5 2020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布
(三)就业地区流向
在就业区域流向方面,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超过78.9%的人选择在华东地区就业,选择中东部省份就业的同学中,选择的就业地区前五位分别为:江苏68人、浙江7人、北京7人、上海4人和安徽4人。
可以看出,法学院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主要考虑地域因素,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带,此外来自中西部省市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会选择前往西部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地区就业。总体而言,毕业生就业选择上仍以长三角经济带城市为核心。
图 2.6 2020届本硕博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图 2.7 2020届本硕博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四)重要岗位介绍
表2 重点岗位统计
(五)高质量就业事例
高磊,东南大学法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目前就职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该生在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攻读博士期间积极参加党日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踊跃参加学院组织的抗疫公益服务活动,为无法返校的同学提供热情帮助。在校期间,该生学习成绩优异,法学基础深厚扎实。曾赴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做访问学者,于台湾铭传大学法律学院交流研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东方法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CL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篇/次。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基金项目和学术竞赛,多次参与调研。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江苏省等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在第九届“新法学·青年论坛”等学术会议上作主题发言,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第三届“长三角法学研究生论文发布会”一等奖、长三角地区高校“法治中国”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二等奖等学业和学术奖励。
丁鹏,东南大学法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目前就职于最高人民法院。该生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该生在担任东南大学法学院基层党支部书记3年内,在组织支部活动中热心公益,积极组织党建活动,团结党员。疫情期间主动关心支部湖北地区的同志、积极发起支持疫情防控自愿捐款和志愿服务活动,尽所能捐款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帮助。在校期间,该生学习专业排名名列前茅,同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该生于2019年3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七批法律实习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其研究成果发表于《检察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江苏法制报》《江西警察学院学报》等省级重要刊物。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基金项目和学术竞赛,多次参与调研。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法律实习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第二届江苏省研究生法律案例大赛“优秀辩手”、东南大学2020届优秀硕士毕业生等奖励。
二、就业特点和就业背景
(一)就业特点
法学(含法律硕士,下同)跟其他学科不同,毕业生在就业上有很强的特殊性。对于法学毕业生而言,面临着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律师、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又是占比较高的部分)和公司法务是毕业生首选的三大就业方向,想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就必须获得法律职业资格,也就是要求首先要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必须同时考过客观题和主观题。如果毕业生想进入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更是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通过公务员考试;其二,通过法考。这两项考试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而在这个准备期,毕业生一般不愿意找一个临时工作过渡,更愿意全力以赴去准备,而且从考试到面试再到成绩公布又有着一个比较长的等待期。因此,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法学毕业生的求职、入职周期拉得比较长,在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等待相关的考试成绩。
同时,律师事务所和公检法国家机关在招聘人才时一般都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尤其是律所。即使毕业生通过了法考也并非一定可以顺利进入律所,根据相关调查,律所一般不太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本科生。而法学毕业生大多数都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在这种背景下,法学专业就成了就业“老大难”。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就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法学专业几乎一直名列其中,属于就业困难专业户。
(二)就业前景
法学毕业生表现出来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与职业准入制度有关。职业准入的门槛高,不等同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少。相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要依法办事,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国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国家行政机关越来越强调依法行政,需要补充大批的法律专业人才为政府决策、施政提供法律支持。毕业生进入公检法以外的国家机关工作的机会在增多。同时,新兴就业领域的需求空间也在增大,企业的法律意识在提高,法学毕业生在应聘助理、文秘等行政人员时的竞争力在增强。这些都表明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春天”即将到来。
同时,法学院近年来入选了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项目,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也在积极与就业市场对接,努力实现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强毕业生就业的内在竞争力。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辟毕业生就业新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岗位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就业。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完善“一对一”帮扶机制,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全程就业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重点宣传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
三、就业质量评价反馈
每年10月份开始,学院按照惯例都会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的摸底调查,了解保研、考研、就业的人群分布,并对有就业意向的同学进一步细化摸底,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从进入毕业季开始直至毕业后的一年内,法学院都会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摸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建立动态的就业信息数据库,便于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最终就业情况。此外,还针对下一届的毕业生提前开展就业摸底调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前开展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法学院主动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定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实现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协调发展。
一、对招生及专业设置的反馈
根据近年来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法学院在各学科逐步实施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计划分配方式,优化招生结构,完善学科布局。
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形成宪法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法理学、民商法学四大传统学科为优势的学科板块。同时,依托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殊优势,通过与土木工程、交通、医学、计算机等强势理工学科交叉进行跨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率先形成了以人权法、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五大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新型学科领域。
二、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法学院全面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强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落实科教协同育人计划,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
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建设,丰富学生课程资源,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学业修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灵活、愉悦的学习体验。作为我校现有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延伸,其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二)完善同步实践教学模式
以“同步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法学院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培育师资队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学院通过引进原始案件卷宗副本,创设动态庭审过程的同步观摩体系,让最优质的司法资源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高校、进入课堂;此外,还创建了审判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检察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
(三)搭建校内外直通实践教学平台
在校内,学院设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基地“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基地“东南大学民事检察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江苏省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其中6个基地先后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
在校外,法学院致力于发展与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的稳定合作关系,为本学科加强关于两岸四地法学比较研究以及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研究,及时把握本学科海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渠道。目前我院已与众多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美国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院、弗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等均与法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符合条件的在校学生可申请欧美及港澳台高校交换生计划与合作培养项目。
(四)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法学院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已经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20多个省、市级政法机关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博士、硕士生实践实习锻炼工作。学院还积极与国(境)外院校合作,选派研究生参与合作院校举办的短期教育培训或实践项目。
(五)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原则,修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质量标准和论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强化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强化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主动回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
编辑:王姿鉴
官方就业信息QQ群
1. 东南大学重点单位招聘QQ群(593139796)
2. 东南大学选调生交流QQ群(871594939)
3. 东南大学升学、出国境交流QQ群(168285062)
4. 东南大学国际组织信息交流QQ群(724429347)
选调
国际组织
3. 计划选派750人!2021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选派管理办法来啦!
11. 联合国业务支持部招募实习生
12. 世界贸易组织YPP项目启动申请
13. 联合国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岗位汇总
15.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习岗位招募
编辑 | 肖湘雨
责编 | 张多良
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新媒体中心
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20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