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公立校还是国际校?《小别离》主演也犯难 | 教育

2016-12-07 张韦韦 大公网
热点专访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引起了社会对孩子出国特别是低龄留学的讨论。该剧主演、著名演员朱媛媛是一位八岁女孩的母亲,和很多家长一样,她也为孩子的择校、出国问题痛苦、纠结。身为公众人物同时也是普通母亲的朱媛媛如何选择?教育专家又作何评价?这或许会为焦虑中的中国家长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在《小别离》中,朱媛媛饰演的吴佳妮是一个坚定的“出国支持者”。为了让女儿琴琴能够出国深造、开阔眼界,可谓是费尽心思。生活中的朱媛媛为女儿选了公立校,对于出国这件事也那么纠结。


选公立校 接受国外教育理念


朱媛媛坦言自己在孩子接受公立教育还是上国际学校的问题也曾犯难,“今后她的路要怎么走,对应的就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朱媛媛为此纠结了很久并到处咨询,但她并没有和很多具备经济实力的父母一样,为孩子选国际学校,经过一番对比思考后,她选择了公立校。在朱媛媛看来,家庭生活的状态和氛围对孩子成长最重要,“如果我的家庭特别传统,就不会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那样我跟学校之间的沟通很难进行。”

朱媛媛对现在公立教育改革很有信心,她以女儿所在的公立校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校把一周一天的观察创作课改成一周,5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去观察树叶,之后写报告,文字强的负责文案,画画好的负责绘画,口才好的负责推广,有创意的负责产品设计和推销,到周末老师组织全班几个小组进行产品发布。”朱媛媛评价这种教学形式既有团队协作,也尊重了个体发展。“我从中国的公立教育中也看到了希望。当然,这与中国公立教育开放借鉴国际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朱媛媛表示,即便不选择国际学校,孩子也需要接纳一些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以及新技术、新方法。

面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老话题,朱媛媛说,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选学校,自己一直处于特别纠结的状态,每个阶段都是这样循环往复,最后发现所有问题都出现在家长的心态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原来我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时间久了孩子痛苦,父母也很累很纠结。我们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说起跑线是名幼儿园、名小学、名初中,起跑线在父母的心里,你给孩子什么样的起跑线。”

现在朱媛媛学会了不再一味地要求孩子,而是给孩子做减法,给自己做加法,“我现在也会在网络上选择一些网络英语或者网络授课,给孩子在现在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新鲜血液吧。”要孩子与时俱进,家长要先与时俱进,父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平台。


媒体爆出超半数中国家长想把孩子送出国,中国低龄留学趋势明显。


高中以前的留学弊大于利


教育部今年6月公布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输出留学生52.37万。近年来,关于孩子应不应该出国、多大出国、低龄留学好不好的争论从未停止。

穿梭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钱志龙是培德书院总校长。北大毕业后,钱志龙在美国留学9年,4年前回国做国际化的中式学堂。做过幼儿园园长、大学教授的钱志龙以教育者的身份亲历了中、美两套教育体系。

钱志龙认为出国是一定要出的,“只有看到了世界有多大,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小,而且现在国外的高等教育资源过剩且优于中国教育。”

但他非常反对低龄留学,认为低龄留学弊大于利,有的得不偿失,“高中可以考虑,因人而宜,但高中以前的留学弊大于利。”钱志龙说家长通常只看到了低龄留学获得了什么,但每一枚硬币都是正反两面,如果过度地在意得到了什么,而没有衡量和计算付出的代价,有时候结局会让人失望。

金吉列留学总裁冉维一则认为,出国留学作为个体的一种选择,是否到国外留学还是在国内学习是一种选择,选择的原点应该是基于孩子本身的情况和想法,以及对未来发展和规划,最终做出的一个非常慎重的、影响他一生的决策,“对出国留学好与坏,我想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要基于个体。”

钱志龙表示,反对低龄留学不是说所有高中生都不能出去,“很多高中生在国内总被老师批评,可在美国如鱼得水,一朵快被体制内缺乏个性化的评量标准扼杀的鲜花在美国绽放。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父母的想法或者父母觉得在国外好,就盲目出国,结果不尽如人意。”


纽约时报曾撰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融不入的熔炉。教育的国际化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员流动,让孩子出去或者回来,更多是内容和理念上的国际化。


国际化不是被同化、被西化


“什么是中式教育,什么是西方教育,这两种教育有哪些共同点?哪些可以取长补短,这是中国家长很纠结痛苦的一件事。”钱志龙说自己特别理解朱媛媛这一代中国家长的焦虑,但对当下为了逃离应试教育而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钱志龙表达了自己对国际化及国际化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适应美国的学校和西方人的生活、价值体系,国际化的根本在于,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国际化也不是被同化、被西化,而是带着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做一个勇敢的中国人,向西方展示东方孩子的德智修养和文化标准,不以母语的代价换一张世界入场券,“我希望以后的孩子无论在哪个国家定居,用什么护照,都可以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自己的故事和中国人的故事,这才是国际化。”

对此朱媛媛很有感触,“我有朋友很早移民美国,孩子在美国出生,母语是英文。假期我带孩子去朋友家玩,我问朋友的孩子,你英文这么好,能融入这个国家和社会吗?他说实际上不行,还是融入不了。”为此,朱媛媛在孩子的教育上坚定了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从教育、知识的掌握,还是心理的成长上一定要有根。要给她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平和的心态伴随她成长,以后的路怎么走顺其自然就很好了。”

由此可见,教育的国际化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员流动,让孩子出去或者回来,更多是内容和理念上的国际化。

有料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编辑:马赛克兄妹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