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公老报人侯东海——铁骨铮铮亦柔情 | 缅怀

2017-01-18 管乐 张濬东 大公网
缅怀斯人

35年前,《大公报》率先报道了中央要收回香港主权的消息。《大公报》前驻京办主任侯东海就是这场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者之一,他还第一时间披露中英将于1984年9月26日上午草签《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自此,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展开了历时两年、共二十二轮回归谈判。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人们更不应忘记为香港回归做出贡献的侯东海先生。



侯东海(右)与邓颖超。费斐供图


1939年4月18日,侯东海出生在重庆。他的第一件小棉袄是由邓颖超亲手缝制的。七岁前的侯东海颠簸流离,其后才从广西农村回到广州与父母生活。1958年,侯东海进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习,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无线电遥测专业,是系里该专业留校两名学生中的一位。他参与了国家第一架高空无人机的研制与其地面控制站的建设,该无人机获得过国家科技部二等奖并正式装备空军部队。


文理兼修报道回归


虽是理科出身,但侯东海的文科功底十分扎实。1980年,香港大公报成立驻京办。其后,侯东海被借调至国务院港澳办,并出任大公报驻京办主任。到任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外交流蓬勃发展,然而北京国家一级宾馆严重缺乏,国务院决定将原来柬埔寨宾努亲王的行宫改建为国家五星级酒店。时任副总理万里责成大公报社长费彝民组织香港财团,以无息贷款形式开展宾馆筹建工作。侯东海作为费彝民代表,专责与国务院各部门和查济民、何贤等香港几大财团之间的协调及联络工作。八十年代中期,首都宾馆竣工,成为继北京饭店后国家全资拥有的第二家五星级酒店。大公报驻京办也从北京饭店后的宿舍楼里迁入了首都宾馆,正式对外工作。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侯东海在《大公报》率先报道中英定于九月二十六日上午草签《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大公报资料图片


1980至1987年间,作为《大公报》驻京办主任,侯东海先后参与了中英谈判、中央领导人访谈等许多重要采访工作。1984年9月22日凌晨2时,他从北京发回专电,将中英两国政府定于9月2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的消息,第一时间传递给香港读者。

1987年,侯东海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到香港,甘心成为家庭的后盾,并为之投入百分之一百的心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16年12月30日,侯东海在港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侯东海为家庭投入百分之一百的心血。费斐供图


激流勇退为家舍业


当他的妻子、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费斐回忆起两人的情感经历时,几度哽咽。她说:“我和东海的感情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的。”

两人早在六十年代北上求学前,就因双方父亲的关系相识,但直到北京他们才第一次见面,爱情也随之萌芽。由于当时侯东海从事的无人机研究属于机密工作,费斐的海外关系自是敏感,两人的恋情除了密友几乎无人知晓。

身处那个特殊而动荡的年代,这对恋人似乎注定要经历考验与磨难。彼时,两人小心翼翼地掩护着恋情,直到一个周六,费斐像往常一样在约定地点等待侯东海,却迟迟不见他出现,便隐隐地感觉:出事了。果然,侯东海因受父亲“牵连”被红卫兵抓走了,顷刻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

“当时,身边所有人都劝我离开他,说我被他欺骗了。”费斐在讲述到这段遭遇时,难忍泪水:“但我相信他的品格,也相信历史最终会作出公正的判断。我表面上答应与他分开,只是不想他再遭到抹黑和侮辱。”一个月后,侯东海获得假释。一年后,北航为他正式平反。


侯东海(左)与费斐相濡以沫近半个世纪。费斐供图


熬过了漫长的寒冬,这对恋人的婚事终于得到双方父母的首肯。1971年,侯东海与费斐正式结婚,一路历经波折,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其实东海各方面都比我强,他当时要是留在北京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但他说,一个家里只能有一个人出头,不然家不成家。”费斐说。

结婚47年来,侯东海对母子二人无微不至地照顾。费斐常年出差在外,他便身兼母职,但从未抱怨过半句。儿子侯敏嘉一岁多时不小心打翻热水瓶,引致面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严重烫伤,但费斐翌日就要赶赴尼泊尔出差,临时又换不到人,只能忍痛登上飞机,侯东海便独自照料孩子整整一个多星期。为了防止敏嘉用手抓伤口引致面部伤口发炎,侯东海整夜把他抱在怀里,直到他睡着才稍作休息。


爱国爱港关心青年


在费斐眼中,侯东海既是一个体贴、知心的伴侣,又是一位爱憎分明、铁骨铮铮的硬汉。



青年时期的侯东海。费斐供图


回到香港后,侯东海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参与广西社团总会前身广西同乡会的筹组工作。侯东海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善于结合自己对内地的了解和对香港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尤其是这两年,眼见香港社会撕裂,他忧心忡忡。“港独”思潮泛滥,立法会宣誓闹剧,每一件事都牵动着侯东海的心。对于“港独”,他认为不能等闲视之,但处理方式要“有理有利有节”,打击一小撮,团结大多数,防止矛盾激化;“港独”势力并不成气候,政府要注意处理方式,严防一小撮人藉此抬高身价,被境外敌对势力打造成“国际风云人物”,继续招摇撞骗,为害社会。

侯东海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对于年轻人,他则主动与他们接触,关心他们的成长,传授学习的方法,教导待人接物的道理。很多年轻人也经常就学习、生活甚至婚姻问题向他请教。

“在社会上叱咤风云、争名夺利从来不是他的志向,他向来是默默耕耘的人”,费斐说:“我们两个都七十多了,原本约定一起看到国家‘二十大’(2022年)召开就满足了,但现在只剩我一个人了……我希望自己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替东海完成这个心愿。”

有料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编辑:瓜熟晃彦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