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与科技融合,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 教育

2017-01-23 王晓斐 大公网

  

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在线化和商业化两个重要环节,今天所有的在线教育公司都在探索商业模式,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和变现模式,如果不能解决老师的“边际效应”这样一个成本居高的问题,所谓的互联网教育和平台模式是走不通的。

  

一切将发生转折,2017年会是教育与科技融合的元年,以“教育+科技”的方式缔造教育新业态的时代已然到来。

  

不解决老师的“边际成本”,互联网教育平台模式走不通

  

科技历来都在促进教育的发展。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在每个阶段,互联网都在不断改变着教育教学。在PC时代,大量知识实现了在线化,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在近10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泛在化学习的革命,使用各种移动终端, 、平板和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和相应的学习服务。

  

但到了2016年,我们发现,单纯的互联网并没有让教育的生产力得到重大的提升,因为在教育行业里,最重要的是老师。而老师的培养又是一个完整的且非常复杂的独立系统,他们既要承担教学者的职责,又要承担教学开发的职责,还要承担育人作为心灵导师的职责,因此老师成长的周期特别的慢。如果不能解决老师的“边际效应”这样一个成本居高的问题,所谓的互联网教育,所谓的平台模式是走不通的。今天的优质老师都在体制内,是稀缺资源,很难真正流动到互联网平台上去对接,因为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数量来供给。在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可以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决智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再进一步看,整个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在线化和商业化这两个重要环节。今天所有的在线教育公司都在探索商业模式,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和变现模式,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回顾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路径,不管是在线化过程,还是从PC互联网到今天的MOOC、微课等等,都是在解决“边际成本”的问题。

  

未来怎样分解老师的角色以及教学活动?让语音技术、语义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替代原来老师批改作业和个性化辅导;AI和VR技术怎样解决学生的实训和实践问题;可视化怎样帮助教学工作者决策;以及未来情感计算,怎么通过陪护解决学生情绪波动的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希望把老师的活动分解出来,用科技的力量替代或者辅助老师去解决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这样老师可以释放出来,覆盖更多学生,用科技的方式做个性化的教学。

  

教育信息化合理投入比:20%在基础设施,80%在内涵建设

  

“教育+科技”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走?路径是什么?

  

近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建设“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基础设施不再落后于东亚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媲美美国。但问题是,教育投资模式80%在投资硬件,体制内教育面临着上端的内容,老师信息化水平等这些软性内涵建设与底层基础设施间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体制内外资源无法形成流动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教育方向,购买服务。在教育信息化里,合理的教育投入方式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20%投入基础设施,80%投入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老师信息化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打通体制内外两个教育市场。原来传统的教育、教育+科技的模式将从正金字塔模型走向倒金字塔模型,有更多的资源、内容和内涵来支持教育改革和创新。

有料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编辑:瓜熟晃彦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