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纵览】水声工程学院
水声工程学院
学院网址
http://uae.hrbeu.edu.cn/
学院电话
0451-82569500
你是否向往蔚蓝而神秘的大海?
你是否愿意探索极地冰下的未知?
你是否愿意与我们一起感知
水下声信号的律动?
欢迎来到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
学术科研之路将从此开启,
水声之程—我们携手扬帆远航!
学院亮点
水声工程学院:
源于1953年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声纳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
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方向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是我国培养高水平水声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水声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源头。 为我国培养了水声工程领域4位工程院院士,水声行业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水声专业组70%以上的高级专家
拥有国内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水声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水声工程所在的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双一流”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名列国内第一
拥有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部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工信部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一支以杨士莪、杨德森两位院士领衔,20多位国家级人才和40余位省部级人才为骨干,149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022年新签订科研合同额近3亿元,2022年科研经费到款2.41亿元,人均到款科研经费146万元
本科考研率近五年平均80%以上,研究生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9.2%,2022年研究生就业率100%
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项 、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先后出版填补我国水声工程学科、专业空白的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
学院简介
水声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声纳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是我国培养高水平水声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水声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源头。其水声工程学科是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水声工程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A+,名列国内第一。学院在水声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已经衍生出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以及第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作为学校特色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声工程学院承担着海洋信息学科群的谋划与建设,创新拓展新方向,对中国一线应用装备研制及海洋信息领域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及引领作用,为国家、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学院在水声工程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在深海水下定位、海洋调查、矢量探测、极地声学等原创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认可,为我国水声应用研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支撑。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师149人,其中专任教师116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其他国家级人才称号15人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人。学院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工信部首批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等10多支国家级省部级团队。获得科技创新团队奖、国家终身奉献海洋奖。
专业设置
2023年学院本科生按水声工程类进行招生。水声工程类下设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海洋信息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本科生第一学年按照水声工程类进行培养,从第三学期开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水声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优良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水声物理、换能器、电子电路和信号处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水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声纳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是水声行业和海洋、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科研院所、技术管理部门、国内外大型通信公司等。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优良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水声物理、换能器、电子电路和信号处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水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声纳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是水声行业和海洋、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科研院所、技术管理部门、国内外大型通信公司等。
海洋信息工程
新工科专业。本专业是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开设的新工科专业,旨在培养和打造适应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信息人才。
该专业理工结合,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涉及电子信息、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科学和人文素质,具备海洋物理与信息感知、海洋传感器与海洋信息获取和海洋信息传输与处理等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在海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海洋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和科技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是电子信息、水声行业、海洋工程、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科研院所、技术部门、国内外大型通信公司。
学科特色
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3个。拥有水声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学科;水声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水声)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海洋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拥有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10门。先后出版填补我国水声工程学科、专业空白的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由水声工程学院编著的《现代水声技术与应用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2022年项目合同总经费2.78亿元,科研到款经费2.41亿元,2022年新立项科研项目151项,2023年度截至4月30日科研合同额已达2.5亿元,到款1.8亿元。2022年师生发表学术论文134篇。近五年学院共获得国防创新团队3个;中国专利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1项);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科学技术)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项);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第十三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2项。
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做人,做事,做学问”院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海洋强国、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笃行思政引领理念,将哈军工精神贯穿“教学研”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建立了具备国防特色的声电并举、理工结合、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瞄准水声领域前沿,增加热点课程,策划出版全新系列教材,发扬水声工程学科特色,创建了层次齐全的纳新交叉式知识体系。聘用40余名行业专家担任“名誉班主任”,同研究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助力创新人才培养,有效丰富了创新人才培养格局。学院打造了课程教学实践与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两类平台,同企业合作设立“本、研创新创业奖学金”,搭建了三全实践育人体系,培育了一批水平高素质优的水声工程实践创新型人才。
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挪威、乌克兰、巴基斯坦等国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关系。与法国勒芒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70余人,同时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有创新人才交流项目。学院成功主办声学工程与技术国际研讨会、中国海洋声学国际研讨会、中俄极地声学与信息技术论坛、中巴海洋信息技术研讨会、海洋信息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水声技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学院学生近年来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等多项奖励,获得2018和2019年美国水下航行器大赛国际金奖两项、获得2018年和2022年度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两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F奖等多项殊荣。
学院设有“水声教育基金”,旨在推动水声教育事业发展,为水声行业培养高水平行业人才,吸引和奖励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进入水声行业,为水声事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精英人才。水声工程学院依托“水声教育基金”设立水声报国奖学金、水声创新奖学金、水声优秀学习奖学金、本科出国外语奖学金、水声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等,对学院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知名教授及知名校友
知名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士莪
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生,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领域奠基人之一,水声学科带头人之一,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曾兼任国家教委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船舶组专家、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哈尔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思政课程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终身奉献国家海洋”奖、黑龙江省“70年70人模范人物”、“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并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编著了《水下噪声学》、《水声传播原理》等一批中国最早的水声理论著作,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解决洲际导弹的落点定位难题,在国内最先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测量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领导探雷声呐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目标识别的新途径;领导了水中目标远程探测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创新团队奖及其他奖项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杨士莪院士目前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多名博士生、硕士生的导师工作,仍然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水声科学研究辛勤地耕耘着、奉献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德森
杨德森,男,汉族,1957年4月生,祖籍山东费县,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声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杨德森教授是我国水声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在声呐技术和水中兵器声隐身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15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2019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朴胜春,男,1968年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声场声探测科研学术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教育部海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海洋声学、水声物理、海洋水声环境效应评估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获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水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成果奖10项,是国家级精品课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带领团队获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水声领域重大项目近30项;申请及授权国家级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在甚低频声场声矢量场建模和特性应用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研究,该方面的研究填补了复杂海洋环境下甚低频、声矢量声场建模的空白,弥补了深海超远距离甚低频声场预报能力的不足,在基于声矢量场干涉结构特征的应用研究方面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声矢量场建模与特性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
时胜国,男,197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学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振动与噪声学组副组长、水中兵器学术委员会水中目标特性学组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仿生与生物制造学会理事等。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荣誉。主要从事舰艇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等方向研究,现主持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重大专项、国家基础加强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创新团队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7项,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90余篇)。
方尔正,男,1974年出生,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矢量信号处理技术,水下目标远程探测、定位与辐射噪声测试,嵌入式技术,深海无人技术。 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重点领域“水声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奖章获得者;工信部“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委员;连续三届校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被EI、SCI检索1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主持或参加国家863, 973 计划、国家重大安全基础研究、研制项目50余项,经费超6000万元。
莫世奇,男,1978年出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黑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青年编委,国家级人才。主要从事水下噪声测量分析技术、矢量信号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现主持和参加基础预研、大型设备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申请授权专利二十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李琪,男,195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声信道与声纳系统环境、水声目标探测与定位、水声通信技术。主持完成了国家级973、国家863、预研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
商德江,男,1969年出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下振动噪声及其控制,水声信道与声纳系统环境,水声目标探测与定位,现任中国声学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声学学会会员、水下航行器减振降噪专业组成员。先后负责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产品创新科研,国家级基础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等3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行业权威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蓝宇,男,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水声发射与接收新技术。主持完成了8项国家863项目,2项预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船舶基金项目和数10项民品项目。现主持基础加强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
梁国龙,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水声定位与导航、水下声探测、无人声学系统、水声对抗。水声定位与目标探测研究团队带头人,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和校“兴海”学术团队带头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声纳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水声对抗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声学学报》、《兵工学报》、《声学技术》、《声学与电子工程》和《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编委。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获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部级项目等50余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国防专利40余项。主持研制的系列化水声定位产品和智能靶标产品项目十余项,承研了多项的水声定位导航装备任务。率先开展了无人平台被动探测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不在环条件下的自主被动探测,为无人航行器探测载荷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付进,女,教授,博导。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信息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一直从事水下目标声学定位与导航、水下无人自主探测、海上失事目标搜探等方向的理论研究和装备研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近30项。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李海森,男,1962年出生,博士、团队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著名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高级访问学者、水声工程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哈尔滨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海洋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副所长、美国 (TI)-哈尔滨工程大学(HEU)DSPs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奖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等评审专家。从事我国海洋声学装备技术研究30多年,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声呐信号仿真、水声定位与目标探测、水声成像与识别、水声通信等水下声学感知技术理论与装备研究领域。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挑战杯银奖、铜奖多项、互联网+大赛黑龙江省赛区金奖;各类国际、亚太地区以及全国DSP大奖赛、电子设计大赛冠军、亚军、季军、最佳答辩奖20多项。
周天,男,1980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导。黑龙江省声学学会秘书长、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水声目标探测与定位、声呐图像处理。先后主持和参加30余项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等。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及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发表文章130余篇,其中80余篇为SCI、EI检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授权30余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乔钢,男,1974年,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院长、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声学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政协常委。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标兵,国家级人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龙江工匠”入选者;担任中央军委科技委专家组成员、中船集团水中兵器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水下无人系统学报编委、兵器装备与工程学报编委。研究方向为水下声学通信及网络技术,仿声学通信及探测技术、水下定位与导航技术等。近五年内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基础加强计划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 带领团队在水声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发明了国际首创的全双工水声通信系统、仿生隐蔽水声通信等技术,开发了系列化的水下通信系统。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刘凇佐,教授,博导,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副院长、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模范教师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声通信技术、水声侦察技术、海洋生物声学,主持研制了系列化水声通信机与释放器。担任《中国舰船研究》编委、《水下无人系统学报》编委、《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青年编委等,IEEE Senior Member,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前沿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20余项。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海洋航行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多次担任IEEE OCEANS、IFOI、CPMI、ICNAME等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孙大军,男,汉族,197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1996年4月参加工作。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孙大军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深海高精度水声定位技术研究。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型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和首套亚米级精度的水下综合定位系统、国际首型万米海深水声定位系统和微小型相控阵多普勒测速系统,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年度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实现了国产声学高精度定位和测速技术在我海洋装备领域中的应用。
郑翠娥,女,1982年出生,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称号,2006年留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水下定位与导航,具体包括高精度深海水声定位技术、高精度轨迹测量技术、水下PNT技术、水下无人集群协同定位导航技术等。承担及参加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获2016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排名2;2016年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5;2014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2。
殷敬伟,男,教授,博导。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担任“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黑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兼任创新特区主题专家、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等2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出版专著1部(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科技图书奖),合著英文专著1部,作为执行主编组织《现代水声技术与应用丛书》编撰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8项。
生雪莉,女,1977年出生,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适配的声纳技术研究。在环境自适应声纳新机理及技术研发、环境适配多节点区域信息感知系统研制、复杂环境智能数字水声及应用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先后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军事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3项(转化1项)、软件著作权15项;出版《水下声信道》并入选国防特色教材。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担任国家某创新重点项目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为水声信号处理、多平台/仿生声纳技术、复杂水声系统半实物虚拟仿真。
张宇翔,男,1984年出生,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极地声学、检测声学及多重散射波应用研究等。前期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法国地球科学研究所(ISTerre)以及勒芒大学声学实验室(LAUM)等机构开展声学研究。2019年加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极地声学与海洋信息传输技术”兴海学术团队,同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新特区项目重点项目课题、国防科工局稳定支持、基础加强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索引论文21篇,SCI他引330余次(h-index12),申请国家/国防发明专利共17项。担任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青年编委,《J. Acoust. Soc. Am.》《Struct. Health Monit.》等期刊审稿专家。
知名校友
水声工程学院从哈军工时期的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建设之初,就承担着振兴我国海洋信息事业的重任。截止至目前,已培养出杨士莪院士、杨德森院士、宫先仪院士、马远良院士等多位海洋信息领域的两院院士。成为了我国海洋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杨士莪院士
杨德森院士
马远良院士
宫先仪院士
六十多年来,学院为海洋信息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领军人物。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二区司令员李铁,海军研究院凌青研究员,海军研究院某研究所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刘清宇研究员,海军潜艇学院水声中心主任程玉胜教授,中船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总工程师俞孟萨教授,中船集团第715研究所所长周利生、党委书记饶起、科技委主任陈晏余、集团专家严琪、陈清浪、陈伏虎和葛辉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船集团第726研究所所长马晓民、杜选民、集团专家朱代柱、刘平香、王艳等,中船集团第760研究所所长田路、集团专家刘文帅,中船集团第612厂总工胡兵,中船集团第613厂总工杜占军,中船集团系统工程研究院专家何元安、皇甫立、中科院声学所莫喜平研究员等一大批海洋信息学科领域科研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均为水声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水声行业6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40%以上的领导层均有过在水声工程学院学习的经历。水声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水声领域的发展、海洋开发的长足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目前,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专家就有19位毕业自水声工程学院。
除了有在海洋领域的科研单位担当重要领导工作的毕业生之外,还涌现出了诸如北京神州普惠有限公司声学事业部经理申和平、上海大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士勇、歌尔声学有限公司电声事业部总监韩丹等一大批在民营企业担任要职的毕业生。他们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为我国海洋信息科学的发展做出着贡献。
END
图文 | 芦雪松
编辑 | 侯睿暄
责辑 | 扈铭哲 王静怡
审核 | 刘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