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程”现】机械类|机电工程学院




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



01

学院简介



SUMMER


成立于1996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舰炮专业发展而来;

具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黑龙江省工程中心;

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机械设计及理论”获评中国船舶总公司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06年“机械工程”获评黑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机械工程”获评“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业设计”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本科专业。

学院简介

学院下设智能制造工程系、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设计系4个教学系,智能制造研究所、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船舶特辅装备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现代机械设计研究所、舰船美学与人因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联合办学)”4个招生本科专业;具有“机械工程”、“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业设计”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在校本科生1194人(其中留学生9人),硕士研究生665人(其中留学生21人),博士研究生167人(其中留学生10人),在站博士后3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师126人,正高级职称31人,博士生导师32人(包括兼职博导2人,学位点合作单位导师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6人,硕士生导师80人。教师博士化率近85%。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劳模1人、省杰青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

知名教授

张铭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曾先后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智能系统学报》编委等。

王立权,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液压与气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学会救助与打捞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负责人。

薛  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制造业信息化、CAD/CAPP/CAM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张立勋,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机器人机构、控制策略、仿真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和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哈尔滨市归国暨海外科技人员协会常务理事。

徐建安,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机电系统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将工作。现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舰船特辅与水下装备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船舶与海工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长,吴运铎国防科技创新中心理事,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史冬岩,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学会副理事长。《Meccanica》、《振动与冲击》等核心期刊审稿人。主讲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品牌课程;获得黑龙江省总工会创新创业“巾帼工匠”、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

朱世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曾任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知名校友

吴崇建,1982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78级),现任中船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参与了三型常规潜艇的研制工作,担任其中两型潜艇的总设计师,见证和亲历了中国潜艇从弱到强的大步跨越;担任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实现我国深海科考装备从无到有的跨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和一等奖2次。

杨志忠,1990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86级),现任中船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卢永锦,198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81级),198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学专业(85级),现任中船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在航母的阻拦和弹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何纪武,198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81级),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朱泽飞,198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业与设备专业(本科,79级),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袁  涛,199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本科,89级),现任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志强,199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91级),2011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黑龙江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邱伯华,199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本科,91级),原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海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工信部工业互联网、高技术船舶智能系统与设备专家组核心专家,中船集团信息自动化专家组副组长,中信基金会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

韩世礼,200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本科,97级),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研究所副所长。

黄  轶,199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93级),曾任华为全球创新工业设计总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主导华为通讯设备工业设计平台开发、全球首款AI智能手机Honor Magic创新工业设计开发等项目,为公司在该领域的全球领先做出突出贡献。

叶根军,199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93级),五粮液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担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用户体验联盟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曾任长虹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推动长虹公司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致力工业设计20余年来,先后获得“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设计20年终生成就人物奖”等荣誉称号。

吴  剑,200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97级)。现任海尔智家副总裁,创新设计中心设计总经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德国iF设计奖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02

学科特色



学院始终坚持“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继承和发扬“军工精神”,坚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面向国防、海军建设和海上能源开发等领域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可靠顶用的人才。

学院参加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改造复建任务。在舰载机布列、出动回收、航母阻拦索等核心部件载荷动态特性测试、寿命预测及可靠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首艘航母的最终战术指标、性能验证和新型航母设计方案及战术指标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获得我国高校唯一的“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学院突破了靶标远程机动、靶船航迹规划及智能远程控制等技术难题,研制出复合靶、雷达靶、红外靶等靶标系统80余套,新型与改造靶船70余艘,占任务量的90%,援潜救生装备20余套,保障了多型杀手锏武器的海上鉴定试验和大型海上实战演习任务。

学院为海军和国防工业单位培养生200余名优秀研究生,绝大多数成为技术骨干。学院在国防和海军建设领域的突出贡献,是导致美国商务部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将学校列为“制裁实体清单”的原因之一。

在海洋工程领域,学院突破了水下生产系统控制、高压密封、精准连接等难题。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深海采油水下控制系统、深水连接器、海底油气管道应急作业和海洋能装备,并在南海示范应用。其中,水下生产系统控制模块、卡箍式连接器通过挪威船级社(DNV-GL)和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在南海、渤海油气田项目中应用。学院研发的无人潜器故障控制和安全性保障设备,搭载在AUV等水下机器人上为赴马里亚纳海沟保驾护航。

近五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2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技术船舶等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3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6篇,高被引论文17篇,EI收录611篇;授权发明专利320项,专利转化1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8部。学院已成为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科研的生力军,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舰船特辅与水下装备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和省部级工程中心1个。现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门,黑龙江省精品在线课程7门。



03

专业设置



2023年学院按照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联合办学)三个专业(类)招生,机械类学生入学后可根据相关要求,在类内选择专业方向。

机械类

专业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实力:

本专业是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际互认)、黑龙江省一流建设专业、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和机电控制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对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科学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等知识的有效利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2:

掌握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工程项目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

培养目标3:

具备社会责任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培养目标4:

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协作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培养目标5:

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应对科技发展挑战,拥有自主的终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培养特色:

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建立基础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精度设计、机械控制工程、机电与液压传动及控制,以及机器人技术、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等方向的专业培养模块;毕业设计大多来源于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与中国航发东安、大连船舶重工、中电18所、徐工集团建有联合实习基地。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升学率(含出国留学)近年来达到50%,近3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部队、大型企业、公司的技术管理部门等。包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物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中船集团703所、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国五矿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研究院、航天科技510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航空弹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车集团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航空工业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等。

专业2:工业设计


专业实力:

本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本科专业、黑龙江省唯一重点工业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应用能力,具有整合技术、商业、用户需求来创造新的产品、系统、相关服务和体验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品质及持续发展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工业设计服务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培养目标1:

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培养目标2:

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与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协作的设计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培养目标3:

具备扎实宽厚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工业设计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涉及多利益相关方的复杂工业设计问题;

培养目标4:

掌握工业设计实践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具有整合技术、商业、用户需求来设计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的能力,能够承担工业设计领域的复杂设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项目规划与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5:

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精神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特色:

该专业是科学技术、艺术、社会科学融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国务院于2021年12月新设立一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工业设计就属于其中之一(设计学,是唯一工学和艺术学的交叉学科)。

工业设计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对“造物”的功能、交互方式、材料、结构、工艺、色彩和外部造型等进行分析,并对市场、广告宣传、销售方式、售后服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技术、艺术、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处理。它要在满足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人--产品--环境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工业设计还兼容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同时要学习创新设计方法、工程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人机工程、平面设计和设计调研等课程,还结合行业特点,研究船舶建筑美学设计、船舶舾装设计等。

专业有良好的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和国际化联合培养体系,疫情前平均每年2名学生去境外交流访学1年,2名学生去英国开展毕业设计。学习期间有形式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

专业双创能力培养成绩突出,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均将参加多项省部级及各类双创活动,近5年,学生获得工信部创业特等、二等奖学金2个,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近百项,成立大学生创业公司2个,包括黑龙江省首个大学生创业的工业设计公司。

开设的主要课程:

产品工程设计基础、系统与开发设计方法、设计色彩学、效果图综合表现、工业设计史、设计调研与用户分析、人机工程学、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可持续设计等。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达到50%以上,出国升学率接近20%;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学生适应能力强。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产品研制与开发工作、媒体开发与设计工作、设计服务工作、设计管理工作,也能进行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装饰广告设计等工作,还可从事船舶美学和舾装、人机工程设计、可持续设计等仿真计算工作。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设计公司、科研院所和技术管理部门等单位。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船舶设计与制造单位:中船重工七〇一、七〇三、七〇八、七一九等研究所;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STX(大连)造船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武汉武船特种船艇有限责任公司等。

航空航天设计单位: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院、五院等;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咸阳机场等。

核电站: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

规模型产品设计与制造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美的集团、格力集团、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等。

汽车设计与制造单位:中国一汽、上海汽车集团、比亚迪、吉利、玉柴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等。

独角兽企业:京东方、字节跳动、京东科技、大疆、58同城、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设计公司:水晶石设计公司、普象文化集团等。

高等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东华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

其它:忠旺公司、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乐金显示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等。


04

学院竞赛成果



在本科生生活中,本学院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体会到大学生活的不同凡响。

本学院连续承办本校雪雕大赛多年,并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向下滑动查看


近年来,学院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2项,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亚太季军1次、全国亚军1次、季军1次,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13项,第53届加拿大魁北克国际雪雕比赛二等奖,意大利布利克里奇国际雪雕大赛二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工业设计奖”终评概念作品等国家级以上奖项185项、专利30余项。学院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比例连续多年达100%,其出色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近三年来,学院承办国家级、省级竞赛近20项,如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学院累计参赛学生人次达500,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150余项,如:

①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学院获得决赛银奖、铜奖两项;

②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太阳鸟”杯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赛等众多机器人/机械比赛中,学院每年获得一等奖多项;

③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等比赛中,每年也活跃着学院众多研究生、本科生的身影。


人才培养——就业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

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就业率位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机电工程学院

排版|杨高杰

责编|房帅 张文博

审核|侯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