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翻开微信通讯录,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人

2017-12-15 孤独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题图:《她》


为什么社交网络在减少了一部分人孤独感的同时,也使一部分人「感到更加孤独」?


知友:田丰(100+ 赞,收录于知乎圆桌)


其实前两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叫越社交越孤独,说的就是在社交网络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非但没有感受到与他人交流的喜悦,反而越发的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失落。


这对大多数从现实生活社交到虚拟世界社交转换的人而言,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其背后的原因并非是网络社会下的社交变化了,而是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确确实实与以往有所不同,并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社交模式。


网络社交最大的特点是浅层化,特别是在一个微信群或者 QQ 群里,几乎没有人会花费足够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深邃的思考,而充斥在屏幕上的可能是不停刷屏的赞许和夸奖,比如在同学群里某一个同学取得了一些成就,或者晒出了一张得意的照片,满屏的夸奖会铺天盖地而来,却很少有几个人在群里深入的互动、聊天和讨论。


这种相对简单化的、固定化的、仪式化的社交群内互动模式让大家的交流愈加的浅层化。即便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通常也都是相互之间模式化、工具性的沟通,而不会涉及到深层的交流。


社交网络应用的便捷性是人们愿意使用它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原因,即时化的沟通也会提高人们之间互动频率,同时也会让人们习惯即时性的答复,这些答复甚至有时候没有经过大脑,看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敷衍。


更糟糕的是,人们之间对话和互动的逻辑还会被经常的打断,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通常是句与句、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社交网络应用中对话和互动可能是断断续续的,也可能是有人在不停的说,另外一些却说的很少。


在一个微信群里情况可能会更糟糕,你说的一个句话,随时可能被另外一个人的话打乱,甚至可能形成几个人同时说话的「插播模式」。这种即时性对话的失序化,让人们之间沟通的逻辑不畅,自然也就难以有深入的交流。


而上面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网络社交去人格化造成的,在网络中每一个人背后虽然是鲜活的人,却没法表达自己鲜活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们说话时用不同的语气、词语、眼神,再配上不同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有可能因为其他人的表达而产生改变。


在网络社交中虽然可能满足其中的一小部分,却难以实现让人们完全正确理解文字、表情、语音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人与人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是完整的话,网络社交或多或少是残缺的,这种残缺的交流模式难以达到深层次交流的效果,也就会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出现所谓的越社交越孤独。


当然,对于没与深层次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应用会让他们感觉到很热闹,孤独感会消失。说到底,孤独与否只是个人的感觉,也与个人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但无论如何,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没有灵魂的沟通,人始终是孤独的。


知友热评


社交工具中,微博俨然成为了八卦热点集结地,微信和 QQ 于我来说更像是办公沟通工具。没有灵魂的沟通,人始终是孤独的。说得真好。


susan霏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作为一个口腔医生,我都得提醒这些事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哪些十分钟就能学会并可以终生受用的技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