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说,“不要对非农就业报告过度解读”,那么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和力度到底有多大?
针对上周五(6月3日)远不及预期的非农就业报告,周一(6月6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费城世界事务理事会就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发表讲话时表示,这份报告令人失望,但不要对其反应过激。耶伦对美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美联储很可能需要缓慢地提升联邦基金利率。
耶伦表示,美联储将于下周公布最新经济数据预测,6月数据预期很可能与3月不同。尽管近期美国经济形势喜忧参半,但她仍旧认为利好美国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因素超过利空因素。耶伦表示,美联储很可能需要缓慢地提升联邦基金利率,以确保在更长时间内实现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的双重目标。
美联储将于6月14至15日、7月26至27日和9月20至21日举行接下来三次货币政策例会,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份加息的概率约为30%,7月份加息的概率约为40%,9月份加息的概率约为60%。
此前,长期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美国俄勒冈大学经济学教授蒂姆·迪伊曾表示,美联储将在6月份的会议上按兵不动,因为等到7月底下次会议举行时,美联储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同时可以利用6月份的美联储主席季度新闻发布会为7月份加息作铺垫。
耶伦的这次讲话再次引发了大家对美联储加息的讨论,美联储此轮加息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和前一轮相比力度如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的研究员们对此普遍认为此轮加息较以往更弱,甚至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IMI学术委员鄂志寰、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认为“美国劳工市场转弱会显著压缩加息空间”。尽管美联储主席叶伦称不要过度解读就业数据,对美经济仍然乐观,会继续缓慢加息,但从美国5月份就业市场数据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看,新增非农职位偏弱表现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孤例,其远远低于预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美国本轮经济复苏周期面临新的挑战,可能会迫使联储局利率调整再次拖延,预计今年加息次数可能不会超过一次。
鄂志寰进一步解读道,“美国整体劳工市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含义:本次公布的5月份新增非农职位数量只有3.8万份,不仅新增职位低,前两个月数据更大幅下调5.9万份。因此,5月份的就业市场报告公布后,美国职位数目实际上是减少了2.1万份,这是金融海啸后首次出现的现象。5月份新增职位异常低延续了此前已持续一段时间的弱势。2014年每月平均新增职位为22.9万份;今年第一季度月度平均跌至19.6万;而第二季度头两个月均值进一步下降至8.1万。
失业率从5%下降至4.7%,接近全民就业,其主因是劳动参与率下跌0.2%,并非积极因素,失业率再次走低的空间有限。联储局劳工市场状况指数(labor market conditions)表明,美国劳工市场整体走弱,为连续五个月恶化,是复苏以来最差的情况。
在本轮美国复苏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内就业数据表现不俗,是美国经济复苏中难得的亮点,亦是美国启动加息周期的主要依据。相反,通货膨胀的数字则常常成为推迟加息的重要考虑。如今这个重要指标出现明显转弱的迹象,表明劳工市场表现已无法为联储局加息提供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预计联储局利率调整將再次延迟,今年加息次数不会超过一次的可能性明显上升。
IMI研究员张超的点评很是犀利,“虽然美联储主席耶伦女士在今年二季度以来对于美联储加息从“鸽”转“鹰”,但就美国经济本身而言,美联储加息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由于美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加之美国金融资产泡沫的快速积累,加息势必造成美国经济的下滑。”
IMI研究员、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经济研究主管、董事谢亚轩也表示,“鉴于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速度缓慢,所以本轮美联储加息的力度较之过去更弱。”
那么美联储加息对国际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会怎么样?业内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却有不同。IMI研究员张超认为,“美联储加息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收缩效应”明显,但对于中国的影响有限。”但是IMI研究员谢亚轩却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会产生重大影响。”
张超认为,中国金融资产价格已经经历过一轮下跌,除高风险固定收益产品杠杆较高外,其余金融资产价格都相对“健康”,美元加息对中国金融资产的负效用总体有限,但应关注美元加息对全球资本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
但是谢亚轩坚持认为,美元是全球中心货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仍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汇率、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等等方面。对此,中国央行通过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促进国际资本双向流动和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产生的外溢效应。
(文章内容来源有综合中国经济网、财新网、司通科技、第一白银网等)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