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刘珺:经济学是独立并具有预测功能的学问体系吗? | 《金融论衡》(1)
《金融论衡》是由IMI学术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珺出版的新著。该书以反思和批判的视野对经典理论、一般金融理论、货币政策、新制度安排与发展模式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思考,提出23个重要问题;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合乎逻辑的理论发展。《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三连续刊登《金融论衡》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节选自第一篇·关于经典理论·思考一:经济学是独立并具有预测功能的学问体系吗?。作者认为与一般人的理解相悖,经济学应是解释过去而非预测未来。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 其功能主要在于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以下为节选内容:摇摇大家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并且经济学本身是具有预测功能的。实则不然。
其一: 经济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 很难说它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其二: 无一学问具备预测功能, 哪怕是自然科学, 为何经济学能成为具有独立预测能力的学科?
其三: 经济学的科学特征主要是解释功能,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摇摇这个题目很大, 牵涉的是探讨经济学的本质特征问题。在此, 笔者并不想很哲学地去思辨一些东西, 而是谈一些感性认识。
从国内模糊认识谈起
在国际上次贷危机、欧债危机, 国内股市汇市跌宕起伏、房价冷暖自知的大背景下, 作为经济学人, 经常会被问到一些问题, “你预测一下人民币汇率走势?”“股市该怎么走?”“我什么时候该买房或卖房?”实际上, 这些问题是让你预测未来。这是人们一种朴素的、想当然的认识: 你是学经济或金融的, 你应该能预测未来某个经济变量的走势; 如果你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预测未来, 说明你学得不够好。
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学科学特征的讨论并不多见, 或者说是并没有太认识到其重要性。以至于专业的经济学人或毕业生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一些想当然的认识的影响, 认为自己能够预测到一些什么经济信号走势。这也许是国内经济走势空谈主义者甚嚣一时、毫无根据的预测预言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西方学术界的争论
实际上,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是预测还是解释冶的争论, 自20 世纪中叶开始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这个争论发轫于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53 年发表的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其中提出一个观点: 经济学能否成为实证科学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一理论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学的预测功能, 认为只要理论与预测相符就不必在意其假定前提是否现实, 方法论是典型的工具主义观点。
西方经济学界主流的观点以萨缪尔森为代表,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操作主义到描述主义的转变。操作主义方法论强调理论的可操作性, 描述主义方法论强调理论对现实的描述和解释, 因而要求理论的假设必须是真实的。萨缪尔森认为, 科学只提供描述, 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解释; 经济学作为实证科学的特征在于解释经济现实, 强调并坚持一切理论假设和推论要以现实的经验为基础, 并且将弗里德曼的“ 经济学假设与现实性的非相关性冶命题概括为“F 歪曲”。当然, 两人的主张也有一致之处: 两人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都认同证伪主义对检验经济学理论是否正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仔细品味不难发现, 萨缪尔森的“ 解释”与弗里德曼的“ 预测”, 其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交叉和混淆。另外, 解释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预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贯穿于事物发展螺旋上升的规律中。当然, 弗里德曼的“预测未来冶理论尚有一些无法自圆其说之处, 比如我们如何知道理论已经产生了准确预测? 如何知道理论的预测在将来也能满足?等等。
经济学应是解释过去而非预测未来
大家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并且经济学本身是具有预测功能的。我是学金融的, 属于大范畴的经济学门类, 我不能说经济学本身没有太多的用处, 但一直怀疑经济学本身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严重地怀疑经济学有预测的功能, 并且推而广之怀疑任何学问有预测的功能。仔细想一想, 哪一种学问有预测的功能? 它有归纳的功能, 有推演的功能, 有演绎的功能, 有一定程度上实验的功能, 但谁能说出哪一种学问有预测的功能?
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 其功能主要在于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理论的创新也来自于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经济学跟政治学联系在一起,就是政治经济学; 跟行为学联系在一起, 则偏向于行为经济学; 如果跟社会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 可能是社会经济学。所以很难说它有绝对的独立性,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是谁, 无论他的专业是经济学还是金融学,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先把解释工作做好。出现一个经济现象, 出现了“ 黑天鹅事件冶, 出现了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出现了市场风险的集聚, 为什么? 我们先解释清楚, 然后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 如果这个补救办法一定程度上能把它规避掉、固定住、规范起来, 我们就把这套措施沿用下去, 使得下一步在遇到同样危险的时候我们能轻车熟路, 我想这可能就是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唯一能做到的。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等9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