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刘珺: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 | 《金融论衡》(2)

2016-06-08 IMI财经观察
编者按

《金融论衡》是由IMI学术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珺出版的新著。该书以反思和批判的视野对经典理论、一般金融理论、货币政策、新制度安排与发展模式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思考,提出23个重要问题;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合乎逻辑的理论发展。《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三连续刊登《金融论衡》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节选自第一篇·关于经典理论·思考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府与市场互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支,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短期内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需求的刺激作用,而在长期中仍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对资源的调节作用。

以下为节选内容:

思考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府与市场互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支,

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

大家一直在说, 宏观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市场和政府之间互动关系的, 而宏观经济学中最有名的凯恩斯主义其实就是干预主义, 或者说干预市场主义。

本人也喜欢研究一些问题, 所以不断地在翻一些书, 翻完之后一些认识逐渐清晰: 首先, 古典经济学跟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划分就有一点模糊, 它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 其次, 千万不要误读凯恩斯, 凯恩斯从来没有说他的主义就是干预经济, 就是政府把自己这“看得见的手”挥舞起来而让“看不见的手”彻底地失去作用。

谁误读了凯恩斯?

凯恩斯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 他对自己的理论相当自信。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大家往往注意前面三个主题词: 就业、利息、货币, 殊不知“通论”才是题眼。在学术界, 谁要敢在自己写的书起“通论”的名字, 那不是一般人敢干的事, 这体现了凯恩斯的自信。但是, 再自信也不能阻挡别人出于各种原因的误解。

凯恩斯主义: 救命稻草还是祸乱之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之后, 国际干预主义回潮, 凯恩斯与马克思一起成为救命稻草, 当然对马克思的关注是由于怀疑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和主张社会公平。大家在两位巨人的经典中苦苦搜寻, 希望找到解决危机的灵丹妙药。兴许马克思涉及意识形态多, 且德语在逻辑上严谨复杂, 因此, 权宜之计是搬出凯恩斯救急。于是, 一下子到处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再到欧债危机爆发, 另一种论调开始不绝于耳: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和深化是凯恩斯主义之过。因为, 他们认为, 凯恩斯主义是政府举债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各国政府通过不断举债大肆干预经济和拯救债务, 不但未能拯救经济, 也未能平息危机, 反而让主权债务危机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制。

但是, 不得不承认, 多数人、多数时间是在误读凯恩斯。凯恩斯主义既不是救命稻草, 也不是祸乱之源。

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

一般性的描述是这样的,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就是财政刺激, 就是政府通过提高财政赤字、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 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干预主义, 在经济危机、信用危机来临之后, 通过凯恩斯主义的强大力量来推动经济从衰退走向下一轮复苏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 庞大的凯恩斯学说真的如此简单吗? 千万不要曲解误读凯恩斯,他从来没有作出如此简单直白的表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什么呢?

其一, 他认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用, 这是他的核心论点之一。为什么? 因为危机来了, 整个市场已经崩溃了, 而货币主义是相对比较自由放任的一种经济政策体系, 这个经济政策体系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这相当于一个箱子放到地上, 要拿着一根绳子推动箱子, 这个动作要做的时候很困难, 因为绳子是软的, 货币政策本身是偏总量调整的, 它是软的, 而要做拎的动作可能会比较容易; 财政政策是偏结构调整的, 它是比较硬的。所以他认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用。

其二, 凯恩斯特别强调, 财政政策只是权宜之计, 不是一个长期持续发生作用的机制, 潜台词是危机过后、市场机制恢复时, 正常的政策组合应该替换临时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恢复正常之后, 相关的政策组合一定要重新制定, 不要单纯地依靠财政政策。联想起凯恩斯说过的一句话, “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严谨地说, 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是一个短期性安排, 危机时确实比货币政策更管用, 但并不能不分时节、不分地点、不分环境、不分情况地使用财政政策来进行干预。

其三, 凯恩斯主义危机干预政策的核心是刺激有效总需求的增长, 促进实体经济复苏。因为按照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经济增长有赖于消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 在居民消费和进出口疲软的情况下, 私人投资无法启动,只有政府支出去撬动有效总需求增长, 促进实体经济复苏。“罗斯福新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大萧条爆发后, 罗斯福并没有去救银行和金融体系, 而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去救实体经济, 创造就业, 从而刺激有效总需求的提升, 实现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政府干预却与此相反,大肆举债去救虚拟经济(银行)而不是救实体经济, 再加上私人投资的“流动性陷阱”, 虚拟经济有钱但无法用, 实体经济无法启动。危机干预政策显得有点儿一团糟。

以史为鉴, 以危机为鉴

第一, 管住“看得见的手”, 进一步转型“干部经济”。作为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并没有过度张扬地去暴露自己对财政政策的偏爱, 也没有说任何时候政府都可以把这只手伸出来, 然后在市场里面搅来搅去。如果幽默一点, 一般误读凯恩斯的时候, 都是希望这只手不要有人去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能集中精力花钱办大事”, “花钱办大事”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体现。但不能每来一个官员, 都要办大事。经常办大事, 万一这个大事是“面子工程”, 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所以管住“看得见的手”, 可能是下一步政府职能转型过程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怎么把“干部经济”进一步转型, 关键还是要管得住自己。

第二, 危机财政政策不能成为常态政策, 适度透支的财政政策应是发展中的主导。适度透支的财政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大→税收增加、平衡财政赤字→增大转移支付能力, 形成财政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不能演变成过度透支的债务依赖模式财政政策。在债务规模和赤字增长大大超过各国经济增长承受力的情况下, 政府仍然毫无节制地发新债, 债务危机的爆发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这可不能让凯恩斯主义背黑锅。

第三, 以史为鉴, 以危机为鉴, 管住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和使用方向。认清凯恩斯主义, 不要被误导, 是我们辨析的一个目的, 但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运用到经济发展和调控中。国内进行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 有两件事非常重要: 一是管住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 千万不要出现像美国加州橘县(1994年12月申请破产)那样的地方政府破产事件。二是管住地方政府债券的使用方向。地方政府债券的使用方向一定要在地方人大审慎的制度监管之下, 避免短期政府行为。一方面要防止地方政府债券变成房地产资金链的“救命稻草”, 致使房地产调控功亏一篑; 另一方面要防止地方政府债券简单承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 酿成未来对经济更大的破坏力。

编辑  陈荫  彭益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珺:经济学是独立并具有预测功能的学问体系吗? | 《金融论衡》(1)

中国为什么货币高增长没有带来通胀?

美联储加息何尝不是“皇帝的新衣”

美联储加息历来无惧大选

黄达回忆录:我的高中生活(上)| 忆旧纪年(九)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