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再论人民币汇率失控了么
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莫尼塔研究宏观分析师张璐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所承受的“内忧”(国内企业偿还美元贷款)和“外患”(境外机构做空人民币),均已不及去年末和今年初,人民币汇率依然可控。随着美元指数的阶段走强,及外汇储备的不断消耗,新的人民币中间价机制还将经受更多考验;一旦央行再度放松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也会陡增诸多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来说,这些都是不太确定的“诗和远方”,需要安放的只是还算踏实的当下而已。
以下是文章全文:
8月26日,市场在静候一周之后,迎来了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大会上偏鹰派的表态,美联储加息预期迅即升温。当天,联邦期货隐含的12月加息概率骤升7%,已达64.7%;美元指数大幅走升0.8%,达到95.47。相应地,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周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幅下调368点,再度逼近6.7的心理关口。上一次将人民币汇率推上风口浪尖的,是英国退欧公投后美元指数的被动走强。这一次,人民币汇率在尚未获得充分喘息之时,又遇加息预期升温导致的美元强势,贬值压力骤增并不令人意外。
而近期央行抑制债市杠杆的态度彰显,亦令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多了一分敏感。8月24日,央行在时隔逾半年后重启14天逆回购,“温和”提升债市加杠杆的成本,在债券市场掀起不小波澜。在市场情绪异常脆弱的情况下,倘若叠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问题,势必加剧本轮债市调整的深度。8月30日,在经历8月23日债市暴跌之后,10年期国债期货再创逾三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人民币汇率波动俨然成为目前债券市场的核心风险点。
我们在7月7日发表了文章《人民币汇率失控了么》,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幅下调263点,跌破6.68,创下2010年11月来新低。目前,人民币汇率再度引发担忧之际,这篇报告恰可作为上述报告的续篇。开宗明义,无需赘言:担忧再现,逻辑依然!
美联储加息靴子渐行渐近之际,下半年美元还将阶段性走强,人民币汇率也将不断冲击心理关口(现在的心理关口貌似是6.7,下一个心理关口是7也未定)。但央行维稳汇率的意愿仍将持续,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可以密切关注,但不必过度担忧。
一方面,在新人民币中间价定价规则下,接下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指数的走势。近期,7月美国非农就业和核心PCE等多项经济数据均指向美国经济短期向好。目前,市场对即将公布的8月非农数据翘首以待,因这关系到美联储会不会在9月“意外”加息。若该数据延续优异表现,美联储加息预期料将进一步强化,从而带动美元进一步走强。即便9月不加息,美联储12月加息也将是个大概率事件。但中长期来看,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强劲,尚存较大的不确定性,毕竟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低迷,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未明显改观。因此,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美国经济虽然相对“一枝独秀”,但绝对不能“独善其身”。从美元指数的长周期来看,100很可能是本轮美元指数一个殊难逾越的顶。
另一方面,下半年央行维稳人民币汇率的意愿不会削减。杭州G20峰会召开在即,在此之前央行会维稳汇率,市场对此并不存在太多分歧。市场更多担心的是,G20过后央行是否会不再维稳,甚至完全遵循新的人民币中间价规则,任由人民币汇率跟随美元贬值。但央行主动地急剧地走贬人民币汇率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别忘了杭州G20之后,还有10月人民币正式入篮和11月的美国大选。在这两个时点之前,人民币过快贬值显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其次,前期“地王”频出、债市火爆,肆无忌惮的“加杠杆”似成燎原之势。在此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由此造成的流动性冲击可能会滋生恐慌情绪,酿致失序风险。毕竟,人民币汇率不保,又有什么人民币资产可以保(值)?!而这无疑是央行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鉴于以上分析,一旦美元急剧拉升,央行将如何应对?以下三种应对措施足以确保在人民币汇率上不出“幺蛾子”,至少在政经事件频发的今年底之前如此。
其一,今年7月下旬成都G20会议前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近6.7处强势拉升,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短期模板。当时,在美元走强压力加大之时,逆势拉升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而任由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升值。
其二,今年1月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极大时,央行暂时放弃“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也许可以作为一个中期模板。倘若美国经济表现持续强劲,美联储在12月加息;抑或欧洲银行业危机发酵,美元指数被动走升,那么新人民币中间价规则都将面临较大挑战。也就是说,央行要么选择盯美元,令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升值;要么选择盯一篮子货币,令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两害相权,央行似会倾向于前者。但若人民币有效汇率过强,对本已疲弱的中国出口又将带来杀伤。因此,即便选择前者,也会存在“极限”。也因此,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权衡。极端情况下,央行可能同今年1月那般,暂时转为重新盯住美元。
其三,央行手中依然握有“适度加强资本管制”的王牌。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管制虽然不能完全堵塞资金外逃,但能够提高资金外逃的摩擦成本却毋庸置疑;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抽紧后,央行对离岸市场的掌控力也已大幅提升;而外汇掉期操作的更多运用,以及托宾税等措施的择机酝酿,也丰富了央行汇率调控的工具箱。可见,“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并非孤军奋战,央行手中依然握有“适度加强资本管制”的王牌。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6月以来美元Libor利率快速飙升至7年来新高,市场对国内企业加速偿还美元外债的担忧又有升温。但从企业外债数据来看,目前企业去美元杠杆的压力已大为缓解。今年5月以来,人民币贬值已不再伴随着企业外币贷款的明显减少。
一言以蔽之,当前人民币汇率所承受的“内忧”(国内企业偿还美元贷款)和“外患”(境外机构做空人民币),均已不及去年末和今年初。我们依然维持今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6.7-6.8这样的判断。
往后看,随着美元指数的阶段走强,及外汇储备的不断消耗,新的人民币中间价机制还将经受更多考验;一旦央行再度放松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也会陡增诸多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来说,这些都是不太确定的“诗和远方”,需要安放的只是还算踏实的当下而已。
台湾央行原副总裁周阿定谈汇率改革与风险防范的台湾经验
李迅雷:货币泛滥下房价与物价背驰现象解析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