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从理论-现实-政治的角度旁观联储加息进程
北京时间9月21-22日,美国央行公布9月议息会议结果,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IMI研究员张超早在今年三月份就发表文章《从理论-现实-政治的角度旁观联储加息进程》,表达了其对美联储短时间内不会加息的观点。时隔半年,文章的观点得到了事实的检验。旧文重读,其思想仍具现实意义。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5年12月美联储加息后,市场普遍预测2016年美联储加息4次,利率抬升1%。去年12月美联储给出的加息理由是美国就业改善、通胀回升、经济复苏加速,并暗示将会进一步加息。而2016年3月后,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次数的预期已经下降到2次,而最可能的时点推迟到9月。
关于美联储加息进程本人曾于2015年4季度提出了与市场普遍观点相左的判断,认为“2016年美联储不太可能加息,如果加息也在大选之后”。就目前的看,进展情况与本人的判断越来越接近。结合美国经济状况和美联储的声明,本人对于2016年美联储加息有如下判断:
1.美联储应该加息;
2.判断美联储加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愈发困难;
3.如果通胀抬升过快,美联储将不得不加息;
4.美联储对加息的研判将从“就业”向“收入”过度;
5.美国大选进程对美联储影响越来越大,大选前加息概率下降。
对于上述判断,本人从“该不该加息”、“能不能加息”和“会不会加息”三个层面阐述对于美联储加息进程的分析。
美联储加息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应该加息。原因很简单:逐渐消除QE政策的负面影响。QE政策负面影响已经反复阐述了多次,但此问题强调再多次也不为过!首先,QE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投机;其次,扩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程度,恶化收入分配失衡,扩大贫富差距;第三,QE严重扭曲经济体系的内生调节机制,尤其是价格调节机制;第四,QE大量投放的流动性为全球经济体系埋下了严重的通胀隐患。
QE政策或者QE思维混淆了货币与信用的概念,投放货币不等于创造信用;QE理想地认为扩张的流动性会流入实体经济;QE简单将扩张货币与收入增加划等号;QE没有考虑到通胀预期会引发财富危机,进而抑制投资。QE的失败是必然的!
所以,消除QE的负面影响的进程越早开始对经济越有利。但是,请注意这个关键的“但是”,虽然理论上结束QE的必要性已经无需讨论,但现实情况是结束QE与继续QE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接近,因为QE对经济的扭曲已经造成政策调整成本非常高。目前结束实际QE政策,提高利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问题已经从“该不该”变为“能不能”。
接续上面的问题, 2016年美国加息或将陷入“左右为难”的状况。本人虽然对于QE政策终持批评态度,但对于当下美联储的尴尬也表示同情。年初美联储表示逐步加息,但无论是从美国实体经济的情况或是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美联储在2016年都会陷入是否加息的两难选择。虽然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本人认为加息的进程将非常缓慢,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美国经济复苏本是“水中月、镜中花”,美联储强调视经济复苏而逐渐回归常态的做法,其本身宣传意义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加息过快势必将危及“脆弱的复苏”。其次,当美联储开始减缓每个月850亿美元的债券采购时,真正的紧缩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并缓慢地从全球抽取流动性。而市场的预期并没有跟随美联储的实际操作而反转,投资风险和泡沫在部分领域持续累积到“危险”的程度(例如美国垃圾债市场)。最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全球大型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超以往,如果美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央行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分歧,并影响到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加息进程不排除转向的可能性。
但目前有一个新的情况也不得不考虑,那就是通胀。虽然目前美国通胀并没有触及2%的水平,但随着加息的落空将推高商品价格,再反作用于通胀数据。通胀问题将成为美联储加息的“硬杠杠”。就美国经济目前的状态,如果通胀的回升必然引发“滞涨”的联想,而消除滞涨的痛苦是美联储挥之不去的“噩梦”。所以,本人认为通胀在判断美联储加息节奏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其重要性或将高于就业的分量。但美联储加息进程除了经济的考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治,再赶上2016年是大选年,美联储加息进程将由“能不能”转向“会不会”。
美联储会不会加息本身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说政治问题,先谈谈耶伦女士。她是近20年来首位有民主党背景的美联储主席。在大选年这么一个微妙的时点,美联储加息进程除了“经济因素”外更掺入了“政治因素”,这也就不难理解耶伦女士“鹰的外表、鸽的内心”的表现。再加上现在民主、共和两党的较量才刚刚开始,美国民众的热点将逐渐从初选的“纠结”过度到对经济的“关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果美联储贸然加息,必然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对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造成负面冲击。而股票市场现在又是美国经济唯一可圈可点的“亮点”,如果打压股市,对于民主党的竞选只能提供“负能量”。
同时,由于选举的影响,美联储关于加息的判断也将从目前对“就业”的关心更多偏向对“收入”的关心,毕竟美国失业率的下降是宏观指标,只有收入的提高才能真真切切影响到美国选民对于政党的态度。就目前美国经济而言,虽然失业率大幅下降,但由于就业比例依然较低、单位工资依然较低、就业统计口径扩大等因素影响,失业率的下降并没有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如果现在加息进程加快,美国“就业与收入背离”的状况很可能转变为“就业与收入同步下滑”的境况,那么民主党想赢得大选估计就难上加难了。因此,本人对于2016年美联储加息时点的判断推迟到大选之后。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中国在美投资的挑战与障碍
为什么高房价不能归咎于货币高增长
曹彤:债三板市场针对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IMI工作论文|地区执法水平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