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丨金融监管真正实现“为社会而监管”,而非“为行业而监管”

2017-03-13 魏革军 IMI财经观察

本文刊载于《中国金融》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系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中国金融》杂志主编魏革军。文章指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面临的金融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面对跌宕起伏的国内外市场,以新的视野从容应对,有效沟通,科学施策,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沟通更多,并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减少了市场误解,也增强了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包容、开放、进取的决心和行动。第二,金融监管的变化,金融监管部门从行业的看护者、守护者转变成真正的监管者,真正成为“为社会而监管”而不是“为行业而监管”。第三,金融基础设施的规范发展,逐步建成先进的支付清算体系和反洗钱体系。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这是一个更加立体和多维的时代。国际经济变幻莫测,国内经济艰难调整,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在一起,不断加剧着金融运行的复杂性,如何适应环境和科学应对市场变化考验着金融管理者的定力和智慧。

所幸的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对我国面临的金融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我们更加了解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所在,更加熟悉成熟市场认可的规则和机制,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政策储备日益积累,金融改革也逐渐从摸着石头过河向系统性改革转变。这些是我们完善金融治理和金融政策的底气,也使得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政策定力,在变与不变之间作出科学权衡。一段时期以来,面对跌宕起伏的国内外市场,我们以新的视野从容应对,有效沟通,科学施策,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沟通多了,而且更有针对性。沟通是政策预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金融领域,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政策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策的导向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并对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真正的影响。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有效的沟通,是我国金融治理改善的重要方面,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和软实力。近来,从人民银行到“三会一局”有序回应热点、难点和社会关切,向社会传递金融治理的新理念和金融政策的新动向。对于人民币汇率、外汇管理和外汇储备、监管导向、利率和准备金率等问题,相关部门及时与社会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沟通有理论、有数据、有态度、有观点、有信心,平复了社会焦虑,减少了市场误解,也增强了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包容、开放、进取的决心和行动。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是金融监管。监管的核心在于维护正常的金融功能,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维护债权人、投资人、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风险,从而最大限度服务实体经济、改善人民福祉。超越部门利益的监管协调,回归了监管的本源,体现了审慎监管的基本要求。当前,监管协调多了,监管理念和监管行动更加一致,更充分地体现了“监管姓监”的属性。几大监管部门同时剑指资管市场的规范,以及市场中的“野蛮人”,展现出捍卫市场秩序和实体经济的果敢行动,为金融市场带来一缕清风。这种把监管置于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视野,重塑了金融业发展的目的,体现了金融改革的方向,也使金融监管部门从行业的看护者、守护者转变成真正的监管者,真正成为“为社会而监管”而不是“为行业而监管”。

还有一个新的亮点是金融基础设施的规范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广义上包括金融法制建设以及基础性金融技术平台,是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最重要的公共产品。金融基础设施和那些有形的公共设施一样,同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经济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也决定着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今年诸多的金融政策,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础设施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使其符合公共产品的属性。这些年来,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发挥后发优势,逐步建成先进的支付清算体系和反洗钱体系,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长足发展,但市场分割、标准各异、部门割据还不同程度存在,增加了制度套利、规则套利、市场套利、产品套利的可能性,也助长了市场风险。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使之既统一规范又有分工协作和竞争效率的使命摆在了金融管理者面前。

编辑  叶梦芊 肖子琛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珺:发展债券市场有助于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进程

向松祚:资本市场的严管重罚让人深受鼓舞

曹彤:多重举措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东盟人民币接受程度季度评价

曹峰:区块链在促进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应用

涂永红:资本市场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