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向松祚:量化宽松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逻辑
编者按
《新资本论》是由IMI副所长向松祚出版的新著。该书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论述了如何解决国家主权与宏观经济政策独立的矛盾,并探讨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救赎之策以及中国战略。
全书分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救赎”三卷,视野宏观,气势磅礴,是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磅经济学作品。《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一连续刊登《新资本论》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节选自卷三•第一章:量化宽松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逻辑(1)。本节是《新资本论》系列连载第119期。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全球各地主要央行和金融体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以下为节选全文:
2009年美联储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对全球所有国家的货币政策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或主动或被迫追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当今世界,全球近70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直接和间接挂钩。固定汇率或挂钩汇率(钉住汇率)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必须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随波逐流。
日本央行和英格兰央行自不必说,它们其实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始作俑者和急先锋。欧洲中央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发誓要矢志捍卫德意志联邦银行(即德国中央银行Bundesbank)数十年秉承的稳健货币政策哲学,对采取量化宽松慎之又慎。然而,自2010年起,面临日益严峻的欧债危机和欧元区崩溃的巨大风险,欧洲央行也无法抗拒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诱惑。
2011年底和2012年初,欧洲央行实施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数月内就向金融市场释放超过1万亿欧元的货币流动性。2012年7月,欧洲央行宣布实施“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 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决定无限度从二级市场购买危机各国所发行的国债,欧元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升级换代。2014年6月5日,鉴于欧元区通缩形势持续恶化,欧洲央行宣布史无前例的负利率货币政策,同时加大量化宽松规模(即欧洲央行从市场购买债券的规模)。
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国家持续放水,相当部分流到新兴市场国家,迫使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大量买入美元和欧元储备货币,被迫释放大量本国货币。从货币中心国家到边缘国家,从储备货币国家到非储备货币国家,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全球性量化宽松的滚滚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泛滥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全球范围的量化宽松,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奔流不息的货币洪流就像肆意兴风作浪的魔鬼,不断卷起货币信用、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伯南克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新世纪之初(2002年)就写道:“过去20年里,全球金融不稳定性显著增加,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然而,他并没有认识到,全球货币秩序崩溃、货币供应量失去约束,才是导致全球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
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和伯南克的量化宽松(也包括全球许多中央银行主动或被动实施的类似政策),已经导致和正在加剧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史无前例的大变局。时至今日,很少有人真正深刻认识到低利率、负利率和货币泛滥对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和人类经济体系的深远影响,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麻烦之一,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躲避这个麻烦。
自2008年以来,高油价、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股市暴涨轮番上演,实体经济却始终陷入衰退和低速增长,至今没有实现稳定的快速复苏。金融危机6年之后,欧元区深陷通货收缩难以自拔,美国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与此同时,各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从美国的股市泡沫到英国的房地产泡沫,却愈演愈烈。
依靠量化宽松实现经济稳步和快速复苏的愿望完全落空,全球流动性金融资产规模却昂首阔步,迅猛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各国大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快速趋同。2007年1月至2012年初,美联储资产规模从9 000多亿美元扩张到2.9万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232%。同期,英格兰银行资产负债从852亿美元扩张至3 082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262%。欧央行资产负债规模从11 544亿欧元扩张至26 557亿欧元,增长幅度达到150%。2008年9月至2012年初,美联储基础货币量从5 000亿美元增加到25 000亿美元。欧元区基础货币供应量加速扩张,英国基础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日本基础货币供应量屡创历史新高。
从2007年1月到2012年初,全球主要央行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幅超越以往一切历史时期,美联储、欧洲央行增幅最大。与此同时,全球利率水平直线下降。2008年以来,美联储实施三轮量化宽松,联邦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0~0.25%的水平。英格兰银行多次实施量化宽松,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1%以下。欧央行实施两轮量化宽松,四次降低基准利率。日本中央银行实施三轮量化宽松,三次降低基准利率。2014年6月,欧央行在持续多年实施低利率政策之后,史无前例地宣布负利率货币政策。这是人类货币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新试验。
让我们简要勾画出当今全球货币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基本逻辑:全球货币扩张→全球信用扩张→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泡沫破灭和崩盘→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或衰退萧条→再度扩张货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试图挽救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扩张的货币和信用绝大多数却流入虚拟经济体系→迅速刺激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再次导致新一轮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各国中央银行重新开启新一轮的危机救助和经济刺激措施→新一轮的货币和信用扩张应运而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编辑 韦祎 张昊轩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专栏 | 向松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史
专栏 | 向松祚:用金融挽救金融
专栏 | 向松祚:应对危机的政策方向
专栏 | 向松祚:全球经济大变局和大危机
专栏 | 向松祚:危机和救赎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