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志寰: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前景和影响
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在7月14日下午举行的2018国际货币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自由贸易与金融开放新格局”主题论坛圆桌研讨环节中,发表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前景和影响的演讲。鄂志寰谈到,中美贸易摩擦对华伤害近期主要在于金融领域,对企业实体的影响相比之下反而较小。这意味着金融市场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将经历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首先,中美贸易之间存在不对称性,美对华出口额远大于中国对美出口额,中方施行关税反制措施空间较小、影响逐渐收敛;其次,我国对外贸易有相当一部分为加工贸易,特点是出口以大量进口为前提,导致很难以人民币贬值来回应美国贸易政策。事实上,美国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逆差,从70、80年代至今,贸易逆差主要对手由日本转移到中国。特朗普政府在此时高举“贸易保护”大旗,与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有关。而美对多方产生贸易摩擦,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贸易摩擦挑战全球金融风险,影响市场信心,金融市场短期出现较大波动。鄂志寰首席认为,如果真正对2500亿美元规模商品互相加征关税,可能促进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企业也会加大海外布局。除此以外,美国缩小贸易逆差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未来应加快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建设。最后,鄂志寰首席就帮扶企业走出去、推进多边贸易发展、建立金融风险预案和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优势等方面提出七点建议。
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鄂志寰
以下为演讲要点整理:
今天我从离岸的角度探讨一下贸易战的问题。这个周二我刚刚在香港参加了一个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一个研讨会,它召集了八大商会在香港讨论贸易战的影响。总体感觉,这些中小企业和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普遍反映说,在目前阶段,我们还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大家普遍反映没问题的同时,其实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已经出台了一些扶助中小企业的措施,包括给他们一些新的保险的措施,降低它经营成本的措施。
我是代表中企协去讲的,我的总体判断是这场贸易战是起源于贸易,但是打的不是贸易,重点还是打到我们的金融领域了。所以在香港,我们金融市场的冲击比实体经济更加的严重,但是香港没有人来对金融市场做出的损失做出任何的保护。
为什么实际上贸易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金融市场会做出这么强烈的反映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呢?在金融市场上的smart money看到了这场贸易战不是一件短期的小事情,它对整个中美以及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一个不断持续的一个进程。
目前来看,在中美贸易你来我往争夺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贸易战有一个明显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从美国的统计,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5000多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只有1300亿,如果贸易战规模在目前的340亿+160亿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这一轮的2000亿开始实行的话,我们就没有有效的反制措施了。这是第一个方面的特点。
第二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其中接近三分之一仍然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本身要求在出口之前要有大量进口,这样的贸易结构也决定我们的反制手段是有限度的,起码汇率手段影响是有限的,没有办法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来贸易方面做回应。结果就导致整个加关税过程的边际影响是逐渐收敛的,贸易战反制措施空间狭小后会引起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的一个交错上升局面。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有一个内部不平衡性,现在整个贸易赤字接近8000亿美元,但是在服务贸易上有2400亿美元盈余。他们只关注商品贸易,认为其他国家有不公平的表现,所以就提出要退出多边的贸易的协议,通过关税迫使其他国家来妥协。
从数额上来说,长期的、高额的贸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70年代中期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国就是一个长期的逆差的局面,有一定周期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保持在很高的一个水平。差别只在于这个逆差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们看到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日本是它贸易逆差主要构成部分。在2009年之后,中国开始成为贸易逆差的一个主体,也开始成为它贸易摩擦的一个对象。
为什么特朗普大规模强调贸易保护呢?我个人认为与2009年之后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是有直接关系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长期的低增长,从2008-2017年,整个GDP的年均增长率是1.33%。再次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结构性变化,对全球经济、贸易以及增长的影响是一个决定性的变化,包括目前的一些政策仍然受到这场危机持续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贸易战可以上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场贸易战确实对贸易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我们预计全球贸易的增量缓慢复苏趋势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贸易战对于全球金融风险来说是带来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国的情况其实并不严重。我们看内地A股下行,当然这与国内的一些政策因素有一定的共振关系,短期压力仍然还是比较明显。然后在完全自由港的香港,这个体现是更加严重的,整个港股在高位的调整,基本上可以归因为贸易战的影响,每次调整都是新的贸易摩擦产生,反映在港股市场的影响。而且香港股市跟A股之间的互动目前也正在加强。这一块外围市场波动的振荡,也可能对国内的信心也会带来一些冲击,这是贸易战在金融领域的一个表现。
更直接的影响,可能还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从今年的6月中旬开始,出现了一个短时期内快速贬值,这一段贬值速率超过了2014、2015年最大的贬值期。当然有各种原因,重要的还是市场信心的变化。此外,在离岸市场上,很多市场参与人担心我们中国会不会拿人民币汇率作为贸易战反制措施,大家担心为了应对贸易战去搞贬值,所以市场先对人民币汇率有一个压力。实际上,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更多的应该是贸易战导致的结果,而并不是作为一个政策手段。为什么呢?我们的贸易商只有在价格方面让出10-25%,才可能继续保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如果只靠汇率方面,人民币需要平均贬10-25%,这个水平已经超过了2014、2015、2016年3年贬值的幅度。对我们的外汇储备带来了相当大的一个影响,所以应该慎用人民币汇率来打贸易战,这是着力要避免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动做的一个选择。
当然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正在逐渐显现的。对实体经济而言,如果是说在500亿的时候还没有太大影响,那么到2500亿,这个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当然也有一些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比如说贸易战之后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方面,一方面美国这边,对于我们有一些垢病的行为,已经有一些控制性的措施,可能导致这部分的资本外流有所减少。同时有些特别看重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可能反而会在中国加大投资设厂,像一些车辆的制造企业,希望能打进中国市场的可能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同样,更加看重美国市场企业,可能反而要抽出资金重新配置到其他的国家和区域。那么我们希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东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园区,可以规避贸易战的一些影响。
那么这场贸易战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美国的贸易逆差长期持续,实际上是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的一个副产品,国际金融教科书上也是有的。只要美国想继续在全球保持它主导的货币地位,美国的贸易逆差不可能得到一个彻底的解决。那么未来只有从全球货币体系进一步调整来入手,为人民币未来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稳定的地位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空间。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一定是一个发展方向,它除了自身需要,也是为全球货币体系提供中国解决方案的一个渠道和一个窗口,这是对贸易战分析的一个亮点。
随着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作用。离岸市场主导时期已经逐渐过去,在离岸外汇市场方面,人民币仍然突显出离岸外汇交易快速上升的特点。与此同时,在离岸的支付和结算方面,这些年有一些巨大的进步,为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稳步发展打下基础。在离岸的债券和贷款方面,产品的进一步丰富方面,有所进展。
随着人民币加入了SDR之后,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在岸市场主导的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目前的阶段已经开启了在岸市场的主导期,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股票市场和第三大债券市场,即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当然我们目前还是一个量的优势,什么时候能够过渡到质的优势,可能是影响我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走的多稳多快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中国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建设,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具体数据来看,整个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美元占比仍然是上升的状态,但人民币已经达到的1.2%的比例,当然这个过程还是漫长的,我们有信心会继续推进这个过程,前提是在岸市场不断的开放,以及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上升。
根据分析结论,我们提出七条相关建议:
第一,我们要密切监控贸易战对贸易商和各类出口企业的冲击,调整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措施,来进一步抵制贸易战对相关金融风险的冲击。
第二,对于数量型和品质型的措施,要有所平衡,形成不同的政策组合,更好应对贸易战的影响。
第三,要发挥WTO多边仲裁的作用,进一步向WTO进行沟通。
第四,关于全球供应链的整合,我们应该更好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整个供应链完整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五,加快推进多边贸易发展,贸易平衡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减少双边贸易的失衡,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的多元性。
第六,我们要对贸易和金融的影响做交叉分析,要摆脱就贸易讲贸易,结合贸易战未来的发展,以及美国加息步伐可能进一步加快趋势,来进行一些对于未来整体金融风险的新判断。对进一步保护金融机构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提出一些相关的预案,就是防控金融风险,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第七,香港仍有一国两制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香港过去10年,甚至100年在全球形成贸易关系的网络,来寻找空间,协助中美双方进一步的沟通。另外香港也有一些智库,也希望这些智库能够为中美贸易更多的建言献策,寻找贸易平衡的解决方案。
编辑 田雯 陈晨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2018国际货币论坛主题论坛聚焦“金融去杠杆与系统性风险防范”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