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王剑:货币流动性分析宝典(上)

王剑的角度 IMI财经观察 2020-08-21

讨论货币流动性,IMI研究员王剑认为,应首先认识流动性,在此我们重点讨论资产的流动性。其次应认识“钱”,需认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这体系下,央行只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再通过派生创造广义货币。基础货币的流动性体现在不同银行间的交易,形成了一个以基础货币为“钱”,以债券为主要交易资产的市场,我们称之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其流动性高低取决于基础货币一方的金额与买的意愿、持有资产(债券为主)的总额与卖的意愿。而广义货币交易的标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市场,同样,持有广义货币一方的货币金额和购买的意愿,以及持有资产一方的总额和卖出意愿,最终决定了每个“圈子”里面资产的流动性。

以下是全文内容

平时说的流动性,有两种常用用法,一是资产交易时的流动性,二是市场主体自身的流动性。资产交易时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持币、持资产情况,以及买卖意愿,其中重点又是跟踪资金。

而在现行的二级银行体系下,所谓的“资金”也有两层含义,即基础货币(央行的负债、银行的钱)、广义货币(银行的负债、居民的钱),分别影响不同市场的流动性。因此,有必要全面清晰地认识二级银行体系,也就是认识货币的发行与运作机制。

1

认识流动性

1、什么是流动性

流动性是一个很含糊的词,含义众多,用法多样,不同的人群还有不同的习语,因此我其实不太赞成平时老用这个词,而应使用更精准的词。比如,别人向你推销房子时,你直接说没钱就行了,不要跟人家说“我没这么多流动性”,那样是会被打的。

我们有时说某笔资产的流动性高低,有时则说某个行为主体(企业、个人或产品)自身流动性的高低,这是两种用法:

(1)流动性,如果是用来评价资产,一般是指该资产的快速、低折扣的变现能力。也就是,能在一个很快的时间内,以合理价格将其转让出去,换回现金(既然有资产交易行为,那么意味着这里往往存在着资产的市场)。不能很快卖不出去的,或者得很大折扣才能很快卖出去的,我们都说这资产流动性不好,甚至一点流动性都没有。比如,我们会说银行股流动性好,有些债务则流动性不好,很难快速卖出去。

(2)除评价资产外,有时还会说一个行为主体流动性高低。这时,一般是指这个主体持有现金的多少,或能马上筹措资金的能力高低。流动性好就意味着能够很顺利地偿还所欠债务,或者用于购买其他东西。手上没钱,又无法马上筹措到钱,就说这个主体流动性紧张。

本系列主要关注第(1)种用法,即资产的流动性。第(2)种用法是财务管理或资产负债管理的事情,也就是微观主体的事情,则在下集中展开。

我们回到资产的流动性。一项资产有它的交易市场,上面有买家又有卖家,而资产要想流动性高,必然是因为有很多买家等着买你这个资产。这里,买的能力,又分两方面:一是买家们得有钱,二是买家们想买(有意愿),二者缺一不可。这世界上到处都是没钱的意愿,也有很多没意愿的钱(比如股民眼巴巴瞅着那么多居民存款来当解放军,但他们是不会全来炒股的),这些都是提供不了流动性的。

然而,意愿这东西,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虽然可通过表情或语言表达出来,但很难量化分析。所以,有钱和有意愿,我们更重点分析有钱这码事(当然,意愿也要尽力去分析,虽然很难)。于是,我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钱。

 2、什么是钱

什么是钱,这似乎是个很深刻的问题。但是,你未必正确理解你深深爱着的那些钱。大家务必记住,信用货币时代,钱就是债权,就是欠条。它跟一般等价物没什么关系,历史上曾经有过关系,也可能自始自终就没有过。

比如,我们拿着100元人民币纸币(中国人民银行券),就代表着人民银行欠我100元钱,这是一张欠条,我是债权人,人行是债务人。然后,这张欠条我可以用来当钱花,行使货币职能。我用这张纸币购买了一本书,那就是把债权转让给卖家,用以向卖家换来一我要的书。卖家拿到纸币,就变成了人行欠他100元。这就是钱。

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我存在工商银行100元存款,这是工商银行欠我100元,是欠条,我是债权人。我支付时,把100元汇到了卖家的账户上,变成了工商银行欠他100元,以此实现了债权的转让。这和上面纸币的例子,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债权的转让,只是债务人变了。

为什么卖家会接受这一欠条呢?因为他相信,他也可以拿这个欠条去换回他需要的东西,或者拿去交税。因此,欠条之所以成为钱,就是所有人都相信它是钱。

所以,只要存在一个买方双方都信得过的共同债务人,就会形成可以转让的债权,也就是形成可支付的货币。而这个共同债务人每签发一张欠条,就是发行一张货币。这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样子,不需要黄金,不需要贝壳,只需要那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在一张票据上签字,或者只是在电脑系统里输入数字。

所以,我们要想研究某资产在它所属的市场上的流动性,首先要算清楚这市场上有多少钱,钱会变多还是变少,以及有多少资产,然后再尽可能把买家意愿与卖家意愿的对比也考虑进来,就能大致掌握市场的风云变化。

为了算清楚市场上有多少钱,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现行的货币体系,也就是一整套印钱的体系。我们把这个体系叫做“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

2

二级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是目前全球最为主流的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央行不直接发行全部货币,只是发行金额不多的基础货币,然后商业银行再在央行发行的货币的基础上,发行更多的广义货币,成为货币的主体。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的的储备物,储备是不足额的(即不是100%储备),因此是一种不完全储备制度。所以,这一体系下,说央行超发货币的观点,并不一定公允。

它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是人类不断尝试各种货币发行方式后,吃了各种苦头后,最终慢慢稳定下来的一个体系。它说不上完美,但毕竟是人类截止最新能找到的相对还不错的一个体系。历史体系演进史本文不展开,有兴趣的请参阅相关文献。

 1、理解二级银行体系

为理解这一套二级银行体系的运作,我们一般用一个虚拟例子,假设这个体系从无到有刚刚新建。比如,一个国家,以前都是物物交换的,现在政府宣布开始马上新建起一套二级银行体系。那么,先分别开办起央行和银行,分别准备好了两张空白的资产负债表:

然后,央行先开始发行货币,也就是签发一张欠条。在二级银行体系下,一般情况下央行并不直接向居民发行货币(也有些特殊情况下会这样做,比如央行向非银行机构投放再贷款,最近一次是2015年央行向证金公司投放再贷款),因此它首先向银行发行货币。这个货币,我们称之为基础货币。发行方式,最典型的,是央行向银行投放一笔再贷款,比如100元,银行领到这100元,又存回到它开在央行的账户上,于是形成了在央行的存款(存放央行)。事实上,根本不存在“银行领到100元现金然后再把它存回央行”这两个步骤,而是一次性完成,央行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这一切全是凭空发生的,中间用不到什么黄金白银,只是大家记个账。上面央行与银行的报表,几乎是互为镜面。通过这一方式,央行向银行发行了100元货币,也就是银行持有的100元存放央行(银行对央行的债权),它是基础货币的一种。

然后,到目前为止还不涉及居民(指除商业银行之外的主体,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个人、资管产品等)。这时,有一家企业来向银行申请贷款200元。银行审核后觉得这家企业很不错,于是就同意投放了200元贷款。于是,和上面几乎一模一样的动作,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发生一次:企业领到200元,又存回银行,形成了200元存款。同样,这两步也是一次性完成的。

把上面三张资产负债表放一起看,就能清晰地表明二级银行体系的特点。央行与银行之间是一把“叉”,互为镜面,这里央行向银行签发基础货币。银行与居民之间又是一把“叉”,互为镜面,银行向企业也签发货币,我们称之为广义货币。

当更多企业来贷款,就会让银行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的贷款、存款科目数字不停增加。比如,最后达到了500元。

这时,银行持有的货币只有100元,即它存在央行的存放央行。而储户存在银行的钱,则有500元。这就是所谓的不完全准备金制度,银行是不能应付全部储户的同时提现的。如果其中有50元来提现,那么银行也从央行那里取回50元现金,支付给储户。这时,上面三张资产负债表会发生变化:

这时,居民持有的50元纸币,是央行直接对居民的负债(或说居民直接对央行的债权),中间不再经过银行。但是,在现代银行结算体系超级发达的背景下,居民手持纸币或硬币的必要性越来越小,目前我国M0占整个M2比例仅为5%左右。因此,货币的主体,仍然是遵从二级银行体系的。我们后续继续沿着二级银行体系分析下去。

但历史上,提现的人可能比较多,如果储户来提现的金额超过100元,那么这家银行要么向央行申请更多再贷款(也就是拿到更多存放央行款项),要么就只能倒闭了。于是,即使是不完全准备金制度,准备金比例也要有个度,不能过低。因此,早期的央行为此规定一个准备金比例下限(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10%,那么意味着,如果银行只有100元准备金,那么它最多发放贷款1000元,同时形成1000元存款,不能更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央行就间接控制了广义货的总量。我们会在中篇中详细讨论央行对基础货币、广义货币的控制,即货币政策。

 2、市场的流动性

上面已经用一个虚拟的例子说明了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而且分别有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两种层次。基础货币(纸币不算)是银行的资产,是银行的“钱”,而广义货币(纸币不算)是银行的负债,是居民的“钱”。但光有钱还不能研究流动性,还得形成一个用钱来交易资产的市场,才会有资产流动性的概念。为了让不同主体之间能够相互交易,我们就必须突破上一节中“只有一家银行”的假设,有两家银行,和两户居民(有更多银行和居民时,原理也是如此)。当然,央行一直只有一家。

3、基础货币的流动性

这时,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如果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的要求,银行2已经不达标了。而此时,银行1准备金率达到16.7%,有富余,即有超额存款准备金。于是,银行2便提出以一定利率,向银行1借入基础货币10元,以便满足监管要求。

于是,在不同的银行之间,会形成一个基础货币的借贷市场,亦称银行间市场或货币市场。当然,只有关系好的两家银行之间(拆出行对拆入行有授信)可以直接借钱,如果关系一般,则不能会直接借钱,而是相互之间通过转让或抵质押资产的方式,来交易基础货币。上表中我们的两家银行只持有信贷,但现实中,用于转让或抵质押的资产,更多是银行持有的债券。

比如上表中,银行1发现它的准备金还是有10元富余,放着浪费(各国央行一般不对银行存入的准备金支付利息,我国是特例,会付一点利息,利率不高),于是去向国家购买了10元的国债,刚好把超额存款准备金用完(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是有10元银行存入的款项,转移到了财政存款科目,即国库)。而这时银行2有客户来还贷款,还掉了100元(贷款、存款同步减少100元),它变得有10元的准备金富余了。

这时,如果恰好有客户来向银行1申请贷款,由于它已经把准备金比例用足了,不能再投放了。于是,它又去跟银行2说,我把10元的国债卖给你吧。银行2觉得自己刚好有富余准备金,就答应了。于是,银行2向银行1支付了10元基础货币,把国债买了过来。

因此,不同银行之间的基础货币交易,除直接借贷之外,还可以通过买卖资产(以债券为主,也可以是信贷、黄金、外汇或其他)的方式来实现交易。因此,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以基础货币为“钱”,以债券为主要交易资产的市场,我们称之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但由于我国其他交易市场上的债券金额很小,远远小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所以有时不特别指明时,债券市场通常就是指银行间债券市场。而债券小伙伴们平时谈的流动性,一般就是指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它的流动性高低,取决于持有基础货币一方的金额与买的意愿、持有资产(债券为主)的总额与卖的意愿。

 4、广义货币的流动性

上一节讨论了基础货币市场,主要就是指银行间市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以及基础货币在不同银行之间交易。然后,现在我们来看下一级市场,即居民与银行之间的广义货币。广义货币的主体是居民存在银行的存款,即居民对银行的债权,这就是居民们日常口头所谓的“钱”,它对于居民来说是钱,对于银行来说则是钱的相反面,债务或欠条。

接着上例,现在有两户居民,其资产负债表分别为:

居民1是一家食品厂,申请了400元贷款,拿到400元存款。然后,他要向居民2买衣服。比如,居民1花100元向居民2买了一套衣服。资产负债表变为(表中其他与货币体系关系不大的科目作简化处理,比如假设居民2出售衣服后直接形成100元未分配利润):

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在发生这些以货币为交易媒介的商品交易活动,导致存量货币在不同人之间转移,因此最后我们拿到的货币的分布数字,与最初银行通过发贷款派生货币时的表格,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全部银行最初给居民1、居民2分别发放400元、500元贷款,形成相应金额存款。但过了一段时间,两户居民间交易这个交易那个,最后形成的存款分布是面目全非的。

另外一种千万货币转移的更重要的经济活动,是投资。比如,居民1把200元钱出借或投资入股给居民2,货币也会相应转移(以出借为例):

上例为两户居民间的直接投资关系。有时还会通过资产管理产品实现投资行为,那样会多一步骤,即居民1先购买了200元资管产品(资产管理产品也和企业、居民一样,是一个主体,也能画出资产负债表),资管产品的管理人决定投资居民2的新发股票,于是这200元最终还是去到了居民2的存款账户上。因此,资产管理产品也和直接投资一样,只是转移存款,不会派生存款,原理不变,但增加了货币统计分析的复杂度,降低了货币体系的透明度,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居民之间的广义货币交易,交易标的可以是消费品(商品或服务),也可以是投资品(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不同的东西会形成不同的市场。虽然每个人持有的广义货币理论上可以参与任何一种他能合法参与的市场,但现实中绝不会如此,每一分货币有他自己感兴趣的参与市场。比如年纪大的人可能就把养老金购买级低风险资管产品,年纪轻的喜欢炒股,从业人员则不能炒股,只能买基金。有些专业领域,比如某些细分行业的高端装备,则只有业内人士参与交易。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圈子”,即某类资产的交易市场。看到银行账户里存款很多,或理财产品钱很多就觉得他们会来股市当解放军,是没有根据的。

同样,持有广义货币一方的货币金额和购买的意愿,以及持有资产一方的总额和卖出意愿,最终决定了每个“圈子”里面资产的流动性。金额和意愿之间也有相关性,比如你如果收入微薄就不炒股了,钱多得花不掉可能就会拿一部分炒股。因此,金额和愿意共同构成了流动性水平,不同因素需要一个综合判断。

最后,我们把上述二级银行体系及两层市场总结为一幅图:  

3

其他关注点

1、其他派生渠道

二级银行体系中,在上例中,央行向银行发放再贷款,从而凭空投放了基础货币,银行再向居民投放贷款,从而凭空投放了广义货币。其实,央行再贷款、银行贷款均是特例,事实上,央行、银行的其他很多种资产业务,均能对资产交易对手方派生货币。我们以银行资产业务为例(央行业务则更简单些)。

银行向居民投放信贷是一种资产业务,而其他资产业务包括:购买居民的债券、通过通道(SPV)向居民放款(非标)、购买资产管理产品、向居民购买楼房、黄金或外汇等其他资产,或购买服务(银行支出费用)、捐赠等。这些业务,均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左边形成一笔资产(或形成费用),右边形成一笔存款(资产业务的交易对手方居民在本行的存款),这笔存款就是新派生出来的存款。同样,存款的消失,也就是通过这些资产业务的“逆业务”,比如贷款、债券或非标到期偿还了,或者银行把楼宇、黄金或外汇卖给了居民。

除了资产业务,还有些其他零碎的业务会影响广义货币,但平时金额不大,不太关注。比如银行发新股或债券,居民来购买,则银行资产负债表右边,存款科目变成股权科目或债券发行科目,广义货币下降。支付股息、支付债券利息、股份回购、债券到期偿还则刚好相反。

除了央行、银行自己的业务外,政府收支也会回笼或投放货币。在古代,也就是二级银行体系建立之前,这是主要的货币发放渠道,政府通过发放工资(薪俸、军饷)、采购、赏赐等方式投放货币,再通过收税、罚没等方式回笼货币。现在则不是很重要的渠道,因为政府全年下来一般收支基本平衡,盈余或赤字不算大,所以对货币的净投放或净回笼均不算多。但由于政府收税或支出有季节性,因此,在分析月度的货币时,这个影响却不小,需向度关注。

作为每月每年的例行工作,我们会详细分解基础货币、广义货币的不同渠道来源的金额,从而掌握这一月或这一年内,央行、银行所完成的业务工作内容。

 2、差点变成三级银行体系

上述二级银行体系,是人类现今找到的一种比较不错的体系,但也说不上完美,还有些小毛病。其中一个毛病,就是银行数量毕竟有限,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服务也不能说是绝对令人满意,抱怨的声音也不少。于是,一些服务空白点,有了其他厂商的生存空间。比如,小微金额支付行业。

各种经济活动需要支付货币,亦即货币的交割,包括现金的交付或存款的转移。二级银行体系下,大多居民在银行开户,所谓支付,就是把银行存款转移到卖家。我们在店里刷银行卡交易,本质也是向店家转移存款。但是,银行要从中收取手续费,金额虽然不大,也就几块钱几毛钱(一般会有个封底价),但是,如果是卖一瓶矿泉水呢?假设小店卖一瓶矿泉水2块钱,利润估计就几毛钱,估计还不够刷卡手续费,如果刷卡交易,显然很不合算。因此,小额或极小额领域的支付,以前一直是用现金,略有麻烦。

后来,原本耕耘线上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现了这一问题,就开始向线下布局,依然是使用它的备付金账户(即客户开在支付公司的账户),在店里用扫码等方式,实现备付金账户余额的转移。这时候,原来的二级银行体系,就变成三级了。

依然接上例,假设居民从银行获取200元贷款后,形成了200元存款,然后他把这200元存款全存到支付公司的账户中,形成备付金。支付公司再按监管要求,把这200元钱,再存到银行。

这时,如果支付公司也能向客户发放“贷款”(一般不会用这个名字,但本质相同),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支付公司也实施不完全准备金制度(即它表上的右边备付金可以大于左边存款),它存放银行只有200元,但投放了更多“贷款”,同时在右边形成更多备付金,那么它也就具备了派生货币(这里货币是指居民存放它这里的备付金)的能力。那这时候,三级银行体系就宣告建成,货币经两轮派生放大,最后会出来多少货币,央行更加难以控制了(二级银行制度已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控制能力)。

这简直是要重塑现行货币体系啊!监管层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干预,要求支付公司把100%的备付金转存银行,形成完全准备金制度,于是也就不会派生货币了。

可央行后来一想,可能它对银行也不是100%放心,怕万一备付金存管银行监督不力,最后又实质上形成不完全准备金制度。于是最后它下令,备付金直接全部统一存到央行。这一操作的效果,和从银行取现是一样的,支付公司的钱从银行上划至央行,支付公司和央行直接发生债务债权关系(跟纸币一样,是居民和央行直接发行债务债权关系),银行则丢了一笔存款。

编辑  白若云 何子晴

来源  王剑的角度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魏革军:数字金融的优势

瞿强:如何破解货币和信用的世纪难题
IMI金融与经济周报2018第3期(8.29-9.3)
视点 | 新个税法影响和未来税改展望
邀您参会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部主任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主讲:“非洲:提高增长潜力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