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将去向何方?
为什么强调振兴实体经济?为什么会有虚实之争?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意义的理论会引导成功的实践。近日,IMI学术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宇在其新书《新实体经济》中,提出从供给侧改革与实体企业发展入手,提出“新实体经济”的概念,并与前沿科技、商业模式、“天生全球化”新道路、企业家精神等问题紧密结合,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扛鼎之作。就新实体经济的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他认为,如何实现实体经济的振兴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时代特征,把握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实体经济。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寻找增长动能 破解“实虚之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刻,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迫在眉睫。毫无疑问,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实体经济的优劣、轻重如何选择?金融等虚拟经济有何不好?各种争论此起彼伏,值得深入研究。
王广宇认为,实虚经济之所以引发众多争论,一方面是因为对金融等部门过度膨胀的担忧,金融空转、高杠杆、盈利增长过高,导致其他经济部门“虚火旺盛”、社会资产泡沫严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制造业、重工业等传统基础产业部门能否继续担任经济增长“火车头”的担忧,不少传统的实体经济部门表现平平,部分工业经济大省的工业增加值、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增速不断放缓。这表明传统制造业正处在向新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犹豫期”。
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实体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全要素生产率都出现了整体下降趋势,据统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在1999~2007年平均为37.55%,而2008年至今则回落至12.7%,其中2015年至今更是下降至3.1%。
王广宇表示,原有实体经济部门的问题还不仅是增长下滑,其结构性、机制性问题更为突出。第一,相当数量的实体经济质量较差,其实,不少行业现在已经处于“产能过剩”阶段,但产品的质量仍然摆脱不了“低、次、劣”;第二,大量实体经济企业技术落后,尽管企业在自主投资和长期研发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但科技成果迟迟不能落地;第三,传统工业和实体企业的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第四,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服务能力还不够,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还不到位,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信号失真,导致产业分化严重、增长缓慢。
从宏观政策看,国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一直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重要位。中央在2017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任务,即“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如何实现实体经济的振兴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王广宇认为应该对实体经济重新进行认识和定位。同时,基于时代特征,把握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实体经济。
2
新实体经济有三大特点
那么,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王广宇表示,简而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分类,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升级、转型和发展,两者并不对立,而是递进关系。
王广宇表示,新实体经济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第一,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存在对立关系,相反,我们之所以要支持“互联网+”,就是因为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发展新经济需要研究新的经济规律。当前,打算继续沿用传统经济理念来管理新经济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互联网可以为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提供平台和支撑,并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
第二,新实体是经济主体之本原意义的回归,这意味着若要推进企业部门的“三去一降一补”,须加速全面推动“创新大平台”建设。吸引人才,以及打造“创新生态链”。例如,浙江省结合产业和行业优势,建设“生态小镇”,通过挖掘小镇自身特质。用“特色”聚集产业、用配套服务涵养产业,使特色小镇成为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如嘉善县的“归谷智造小镇”。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集聚了世界各地7000多名科技人才。
第三,新实体经济是面向未来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经济业态。科技创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带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的高端化、生态化发展。
以科技部开展的“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为例,贯标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显著提升了研发创新、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运营成本平均下降了8.8%,经营利润平均增加了6.9%,综合效益显著增长。
谈到新实体经济,必须改变互联网是虚拟经济的观念,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改变趋势是无法阻挡的,新零售、新技术、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正在变为现实。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五新执行委员会”的同时,也提出“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的新概念:全球买、全球卖、全球付、全球运和全球游。这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经济、共享经济,为弥补数字鸿沟、实现经济普惠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为任正非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工具,不可以因为工具能直接带来许多真金白银,就直接去追逐真金白银了,也不该去炫耀锄头而忘了种地!”
3
发展新实体经济的四个要点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心实体经济呢?王广宇指出了四个要点。
第一,突破“新技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催生新实体经济。一定要在新技术、新产品的领域得到发展。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软肋表现在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缺失。例如,装备制造业一般配套件的供应非常充足,但传动部件、控制元件、发动机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高端技术产品的发展。
新实体经济的发展,要靠新科技去推动,才能面向未来。如今,人工智能不断介入消费、游戏、医疗、制造等各个领域,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如智能冰箱、智能自行车、智能手表、智能机器人等,同时人工智能也已经呈现出改变工业领域的趋势,如跟工业4.0的结合具体表现在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上,制造业能否结合人工智能升级为智能化、现代化产业,并充分提高效率,是催生新实体经济的关键力量。
第二,建立“新商业模式”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逻辑。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即企业在其选择的业务活动环节与互补协同性资源提供者之间的交易结构,对新实体经济而言,必须要有新商业模式,从而进行转型升级创新。
那么,对新实体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界定?王广宇表示,第一,必须从客户的角度考虑,一个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客户愿不愿意买单?从用户价值来定义,就可以分析出业态横向扩展性、纵向延伸性、平台衍生性、关联协同性;第二,必须思考关键的资源能力,如品牌、技术、渠道等,不同的商业阶段需要不同的关键资源能力;第三,必须搭建企业业务系统,构建一个围绕定位来建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分配各方在各个环节中的角色和组织方式,在这个系统上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第四,必须思考企业的收益及分配方式,由于最终分配的来源是整个商业模式价值,要考虑以何种方式来获取收益,即如何定价、向谁收钱等,同时企业必须思考纳税、社会责任、员工福利、股东回报等方面的收益安排和结果。
新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传统产业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过的新模式,包括融合互联网的零售、批发、生产、制造、物流、金融等服务环节。最终形成以新零售、新制造为代表的全新业态。
第三,走“天生全球化”新道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全球化的进程、全球产业的分工和结构调整,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都为年轻人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样在全球化条件下,人才跟随材料、信息、市场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动,为新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四,培养“新一代”企业领袖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企业家是稀缺的社会资源——新一代企业领袖,是指那些能够促进他们所在业务单元成长并能够服务于集团公司需求的人,对新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一大批能够代表整个组织而非仅在其所属领域的领袖级企业家,对行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极其重要。现代社会的客户或消费者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非产品,所以只有不同业务单元一致合作才能满足市场需求,集团公司需要在不同功能、地区和业务单元之间分享资源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领袖级的管理者需要掌握集团全局的状况,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
编辑 田雯 邵嫣然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视点 | 中国公共金融:概念界定与框架勾勒
视点 | 张文春:发达国家公司所得税的减税趋势
视点 | 如何理解“宽货币、紧信用”的矛盾困境
视点 | 王剑:货币流动性分析宝典(下)
视点 | 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预测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