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如何理解“宽货币、紧信用”的矛盾困境

伍戈 IMI财经观察 2020-08-21

今年以来,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但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代表的信用却呈收缩态势,M2增速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宽货币、紧信用”矛盾突出。对此,当局开始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和债券配置,资管新规等监管措施也边际放松。IMI特约研究员、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从资金需求端和资金供给端分析了矛盾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供给端来看,资本充足率并不构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紧约束,而较低的风险偏好正掣肘其信用的扩张,“压存量、限增量”的基调下表外融资依然承压;从需求端来看,严调控使得房地产销售及融资需求难以显著回暖,宏观经济的短期韧性以及隐性债务的压力都表征基建对信用扩张的带动也相对有限。未来,基于货币信用的领先性,当前信用扩张的“徘徊不前”预示着未来经济趋缓态势仍将延续。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引言


今年以来,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但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代表的信用却呈现收缩态势,M2增速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宽货币、紧信用”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当局开始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和债券配置,资管新规细则等金融监管也边际放松,但表内的扩张是否足以抵补表外的收缩?信用扩张周期是否会如期而至?

2

扩张之困:资金供给端的约束


1、 商业银行低风险偏好制约信贷扩张

尽管有人担心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可能对未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造成影响,但我们的测算结果并不支持该观点。当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为充足,同时银行利润的增长也可对资本形成一定补充。据我们测算,在中性情形下,如果今年信贷存量增速达到15%(对应10.7%的社融增长),那么银行资本充足率将降至12.8%,距离监管达标要求仍有1.5个点以上的安全空间;如果信贷增速为18%,社融则有望高达12.3%,此时资本充足率依然达标且可实现“宽信用”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银行业整体无忧,但个别银行的确存在补充资本的压力。

现阶段较低的风险偏好掣肘着商业银行信用的扩张。随着去杠杆背景下实体经济趋缓以及贸易战的发酵,企业的现金流预期恶化、社会信用风险上升,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持续走低。银行的放贷行为更为谨慎,从而对信贷扩张产生较为明显的约束。

2、严监管下表外融资仍然承压

尽管资管新规细则比预期要宽松,但“压存量、限增量”的基调下表外融资依然承压。年中公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理财产品细则等允许金融机构在过渡期内按照自主有序方式确定整改计划,允许金融机构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等措施释放了一些积极的信号,目的是使表外融资的收缩节奏暂时放缓。但压缩表外融资、促进表外回表内是既定的政策导向,打破刚性兑付、解决期限错配、去除资金池运作、解决多层嵌套等原则没有改变。对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较强约束依然存在,资产到期、限额管理等具体要求对表外融资的新增仍然构成严格限制,预计未来表外融资收缩的趋势依然。

3、信用风险环境制约债券融资空间

历史上,在信用风险较大的时期,债券融资规模往往难以明显反弹。2016年年中以来,以信用利差为代表的信用风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期间的债券融资增速明显下滑。未来在经济增长趋缓和打破刚兑的氛围下,信用风险预计还会维持在高位震荡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债券融资规模也难以大幅放量。

3

扩张之困:资金需求端的约束


房地产和基建往往是“吸金大户”,其融资需求对全社会信用走势有较大影响。以社融里占比最大的表内贷款为例,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和基建领域的占比超过半数,而剩下的工商企业中很多处于房地产、基建行业的中下游,其融资需求也与房地产和基建走势密切相关。进一步地,从历史看,信用起落受房地产的影响比基建更大,社融与房地产销售在大周期上是高度一致的,但与基建投资的走势则背离较多。

在从严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销售及融资需求都难以显著回暖,掣肘信用扩张。针对上半年房价上涨的情况,7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从而强化房地产调控趋紧信号。在高压政策下,房贷利率持续抬升,根据房贷利率对商品房销售的领先关系,未来房地产销售很难大幅反弹,其对信用的扩张作用有限。

尽管基建投资有望成为下半年“补短板”的发力点,但宏观经济的短期韧性以及隐性债务的压力都表征基建并未到大幅发力时,其对信用扩张的带动也相对有限。根据历史经验,基建投资的大幅发力一般是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明显的时候,基建投资一般不会非常积极。当前国内经济的产出缺口持续为正,加之地方政府面临隐性债务的存量处理压力,因此基建投资并未到大幅发力时,其对信用扩张的带动作用也相对有限。

资金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作用,最终表现为信用的周期性变化。短期内,随着三季度地方债发行集中放量、货币监管政策逐步调整,信用收缩程度有望边际趋缓。但由于资金供需两端的现实约束犹存,大幅的信用扩张仍较为困难,信用由紧趋松的拐点判断为时尚早。从历史上看,信用收缩会持续一段时间,上两次信用收缩周期的持续时间都在2年以上。据此,鉴于本轮收缩从2017年10月开始,本轮信用紧缩周期或未结束。考虑到信用变化往往会领先于经济走势,因此当前信用扩张的“徘徊不前”预示着未来经济趋缓态势仍将延续。

4

基本结论


一是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最终表现为信用的周期性变化。从资金供给看,掣肘着当前银行信用扩张的是较低的风险偏好而不是资本充足率要求。尽管资管新规细则比预期要宽松,但“压存量、限增量”的基调下表外融资依然承压。此外,在当前较高的信用风险环境下,债券融资也难以显著放量。

二是从资金需求看,房地产和基建往往是“吸金大户”,其中前者对整个社会信用扩张的作用更为显著。从严调控使得房地产销售及融资都难显著回暖。尽管基建有望成为“补短板”发力点,但宏观经济的短期韧性以及隐性债务的压力都预示基建并未到大幅发力时,其对信用扩张的带动有限。

三是展望未来,随着三季度地方债发行集中放量、货币监管政策逐步调整,信用收缩程度有望边际趋缓。但由于资金供需两端的现实约束犹存,大幅信用扩张仍较为困难,信用由紧趋松的拐点判断为时尚早。基于货币信用的领先性,当前信用扩张的“徘徊不前”预示着未来经济趋缓态势仍将延续。

编辑  陈晨 王钰彬

来源  伍戈经济笔记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海外之声 | 货币的版图:比特币凸显了国际货币的优势(中英双语)
邀您参会丨2018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发布会
周末读史 | 何平:近代中国的汇丰银行
曹彤:强国需要有强币
视点 | 王剑:货币流动性分析宝典(下)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