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圣林: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未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大AIF Author 贲圣林
2018年10月15日,由决策者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届金融科技决策者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出席本次大会并作“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未来?”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关于金融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想法和观点。
贲圣林教授演讲现场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们常言,要展望未来。而如果要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先看看过去的20年或者40年是什么样的。20年前,也就是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也就是所谓的东盟+南朝鲜的危机。当时大家正忙于金融危机,无暇顾及其他,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互联网金融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贝宝(PayPal)这一年在美国诞生,金融科技也逐渐开始萌芽。10年前,也就是2008年,那时也正逢一场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虽然欧美国家认为这是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但实际上亚洲并没有遭受很大的影响,只不过欧美国家总会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发生的事情就是全球性的。在那时,金融科技业态慢慢出现了一些变化,新金融的脚步逐渐迈近。2007年,网贷在英国伦敦出现。2009年,比特币在美国出现。
那时当我在汇丰银行工作的时候,我的同事曾问我关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事情,感觉是他们以前没有遇见过的,我说这种金融危机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可能是我们以前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的!而在今天,我们遇到的可能也正是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过的。因为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我们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今天我们站在2018年,面对全球系统性的政治风险、地域风险,包括美国的股市、欧洲债市、中国的房市这几个潜在的风险点时,我们应当思考该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发展的新金融。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金融和金融科技在社会上的名声并不是太好,互联网金融就更不用说,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展望金融科技的未来,展望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一个美好的未来,更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未来?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回答两个小的问题。
第一个是金融与人类的关系。金融是否真正的造福人类?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众所周知,金融在很多时候,名声都不太好。人们会说,金融从业者只会贪图自身利益,而没有把资金放到实体经济中去,没有服务大众,没有造福社会,所以金融并没有造福人类。现在无论是P2P,还是互联网金融,几乎被大家认为等同于骗子,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焦虑的事情,特别是对像我这样从事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其实,难道其他行业就没有骗子吗?当然有,但是为什么是金融总是和骗子连在一起呢?这个课题要花一天才能讲完。简而言之,是金融行业的特性导致卖金融假货更加容易,因为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深,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本身都是一个期货交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此,金融是否造福社会,是否造福人类,取决于金融给社会带来的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当年的荷兰帝国,到大英帝国,再到今天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来说,金融都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可以想像当年英国跟法国的战争,其实支撑英国最终获得战胜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更加优越的金融制度。过去的我们,很难想象在今天能拥有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好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金融创业投资的体系,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金融和创业资本从上世纪70年代的兴起,我们今天所体验的新金融、新科技、新零售等等能够这么早成为现实。
所以,金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金融行业,有一个概念叫适当性原则,也就是说某一件事物对甲是好的,但可能对乙就不一定适合。我们有些金融即便是积极的金融,但是如果不能适当应用,反而会导致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打造一个积极的金融,一个有温度的金融,一个适当的金融来造福人类?这是我们的一个挑战。
第二个问题,是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科技与人类是什么关系?相比于金融,科技的口碑应该更好。在我国,我们对科技工作者包含了更多的尊敬。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科技是否又真的是完全造福人类的?还是也有危害人类的可能呢?我们都认可,过去的几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受到了科技的驱动,也正是因为工业革命,因为科技的驱动,使得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但在今天,当我们面对新科技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到深深的担忧。比如,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还有2015年的股灾,很多人在想这背后,科技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天当我们在这里畅想未来,但也有一些人躲在阴暗的地方,从事着黑暗的产业,科技可能同样会被一些图谋不轨者所使用。当然,这也并不表明科技不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这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能发挥好?这就需要好的法治、好的伦理、好的道德、好的自我约束。
如今,金融与科技越来越积极地展开相互融合。在两者的关系中,金融更多的是一种制度,是一种生产关系,而科技更多的是一种生产力。在现代经济里,两者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腾飞的两个翅膀,金融与科技都具有加速器的性质且拥有较大的杠杆。二者相互作用下可以产生更加强大的化学反应。我们希望美好金融能够推动科技的良性进步,同时良性的科技进步能反过来促进美好金融的实现。而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需要我们制度的保障,需要通过制度鼓励良好的行为,惩戒错误的行为,需要有耐心、负责任的资本环境。
金融与科技的组合,可以被看做四个象限的不同组合。负面的金融加上负面的科技(第三象限),那就是透支我们的未来,比如一些黑色产业。在象限图右上方的(第一象限),是积极的金融与积极的科技的组合。像我们今天使用的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软件,不仅给大众带来了便利,给消费者带来了优质的体验,更给社会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在四象限图的右下方(第四象限),是积极的金融加上消极的科技。我们可以想象,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有良好的初衷,但是由于能力不足、对科技的运用能力不足,依然实现不了很好的发展。比如,格莱珉银行就具有很好的做金融的初衷,但是其在科技应用方面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差。在四象限图的左上角(第二象限),则是金融具有不好的导向,而科技应用的能力很强。我们可以拿投机过度的一些比特币和高频交易活动为例,这些活动对整个经济实体和人类社会其实并没有特别好的影响,但是科技含量非常高。从这四个象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真正组合好金融与科技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抵制科技,要抵制金融?在此我们需要深思,如果我们抵制金融、抵制科技,金融科技就永远不会发展吗?就好比我们真的会永远停留在一个人工驾驶的年代吗?事实上,自动驾驶无论你欢迎也好,不欢迎也罢,自然而然就会来了。最近我非常有幸参观了波音飞机的驾驶舱,两位驾驶员和我们沟通的时候说到,其实开飞机非常简单、单调,因为驾驶员其实什么事都不用做。大家可以想象,未来自动驾驶一定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类比到金融领域,如果说我们今天或过去的金融是属于人工驾驶,那么未来,在金融领域,什么是自动驾驶呢?在智能金融时代,自动驾驶就好比网商银行的“310”,3秒钟处理,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要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不容易,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清晰的规则制定与执行。这也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职业底线、伦理道德,自律并保持对规则的尊重。可以想像,如果自动驾驶没有规则的支持,没有强大的技术能力,那也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金融科技如何才能赋能未来呢?
第一,我认为需要一个健康的价值导向,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类社会幸福。
第二,我们要守好行业底线,做到自律,坚守行业的道德与伦理。
第三,我们要把握好合理的边界。今天的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可以说是无时无刻无边界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金融领域中,我们是需要意识到并把握好边界的。
第四,金融科技领域必须紧紧地抓住技术力量,以创新技术驱动金融科技发展。没有技术驱动的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都是虚假的。
第五,注重监管制度的保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保障,金融科技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而在这五点中,我认为制度和规则是最为关键的,而且其所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这样一个互联互通、金融科技行业逐渐实现“自动驾驶”的时代,制度与规则就好比红绿灯、电子警察。制度能够保障我们市场中包括政府、投资人、借款人、用户等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的愿景非常简单,我相信站在今天这个起点,回顾过去的20年,正是金融科技逐渐来到这个世界,深入我们每个人生活的20年。今后,我们希望用更强的技术、更好的场景、更完善的规则,来助力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就像“光年之外”这首歌的歌词一样,也许未来遥远在光年之外,我愿意守候在未知中,面对未来,为你等待。执迷却不放手的坚强,足以点燃所有的希望。同样,若是不以人类美好的未来作为导向,所有的金融,所有的科技,都将是浮云。
(原文整理:谢思南,陈雪如)
编辑 王钰彬 王玉岚
来源 公众号 浙大AIF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王忠民:金融数字化场景革命链接企业未来
推荐 | 潘光伟:上市银行高质量发展需顺应六大趋势
视点 | 吴志峰: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一般理论
海外之声 | 创新如何提升金融包容性(中英双语)
李扬:以金融科技推进金融普惠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